新泾镇将上海“顶流”博物馆的特色课搬进了社区

能自己弹出的大豆种子、长着翅膀的枫杨种子、黏在动物身上的苍耳种子……7月14日,在鸟语花香的新泾镇淞二常馨生境花园里,上海自然博物馆带来的首场馆藏特色科普课程——《植物种子的传播》正式开讲,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探索种子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看一个东西,大家来猜猜它是怎么传播的。”本次课程的主讲老师,上海科技馆自博馆展教中心教育研发部副部长朱莹老师双手捧出一颗莲蓬。

“它里面有一颗颗的莲子,一挤它就出来了!”小朋友们簇拥在老师身边,一位小朋友抢答了。

“这个可不是喷出来的,它是靠水传播的!”另一位小朋友不紧不慢地说道。

朱老师将莲蓬轻轻地掰开一个角,又将莲蓬的断面捧在手里给小朋友们看。

“原来是这样。它里面有孔,所以可以浮在水面上。”“莲蓬里面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这个结构能帮助这些莲子漂浮在水中,随水传播到比较远的地方。”

沿着繁花锦簇的步道走进常馨生境花园的玻璃花房“金虹小筑”,新泾镇20多位小朋友在家门口听了一场生动活泼的科普课。

从厨房里的蔬菜,到常见的豆类和海边的红树林……老师手里的实物种子总是让孩子们忍不住站起来,围拢过来。通过实际的观察、触摸和老师细心的讲解,孩子们认识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种子,了解了种子的构成,还学习到种子是怎么通过弹力、水力、风力和动物传播的。浩浩小朋友是一个生物迷,每次去上海自然博物馆都能待上三四个小时,这次能零距离接触他们的科普课程,别提有多开心了。他说:“我今天见到了以前不知道的很多大大小小颜色不一样的种子,就像参观了博物馆一样。”他道出了现场大多数小朋友的共同感受。

为创新社区科普形式,丰富生境花园的科普功能,在长宁区科学技术委员会、长宁区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新泾镇通过馆社合作,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专业力量引进社区,从2023年7月起在镇域内的生境花园因地制宜开展多场科普活动,打造居民家门口的生态文明社区实践基地。

据悉,当天在常馨生境花园进行的《植物种子的传播》是系列课程的第一讲。接下来还有“孢子生物乐园”“神奇的‘红线’”“双碳大富翁”课程或讲座在新泾镇进行。借助生境花园丰富的生态环境和社区公共空间,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的这一系列课程旨在将难懂的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探索博物馆服务社区的可行性途径,巩固长宁区在特色科普工作上的成果。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刘哲介绍道,上海自然博物馆与长宁区生境花园的合作是多方面的。除了四场面向孩子们的科普课程以外,上海自然博物馆还在推动新泾镇生境课堂品牌和生境博物馆的建设,希望将自然博物馆中已有的课程资源、展览资源不间断地输送到社区,让老百姓不用再挤博物馆,在家门口就能充分感受博物馆的无穷魅力。

撰稿/摄影:程清慧、罗 皓(实习)

编辑:毕扬静

责编:李晶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上海   长宁区   博物馆   生境   莲蓬   种子   特色   自然   课程   老师   花园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