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棒冰

棒冰这种东西的盛行,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那个年代,乡村一般都有合作社,以卖日用品为主,但不卖棒冰。卖棒冰的另有其人,大多是中年男子,头戴草帽,脚蹬加重自行车,自行车后面的货架上安着一只四五十公分见方的木箱,漆成白色,上面还写有“棒冰”或“上海雪糕”之类大大的红字。

少年时代没有在意过卖棒冰的辛苦,现在想来,虽说这种营生对农村的精壮汉子来说算不得最苦最累,但是一箱棒冰就算一百支吧,每支卖五分钱,而批发的本钱得去掉一半,因此一箱棒冰也就赚两块多钱。卖棒冰的在大伏天中午的毒日头下,要骑行两三个小时,走过三五个村庄,才能将一箱棒冰卖完。当然,两块多钱对于当时的乡下人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卖棒冰的到了庄上,通常都会在每条巷子里挨个穿行一遭,来个广而告之。本来酷热的天气里,村童们放暑假在家里,吃过中饭,照例睡午觉,照例睡不着。下河游泳也要等到下午太阳偏西了,因为在这之前河里的水都有点烫。在堂屋的地上摊开一张凉席,四仰八叉躺在上面,巴望着能有一丝丝的风从门窗穿过,捎来几许凉意。屋后的杨树上,知了拼命嘶叫着,在烦闷的空气中,这几乎是唯一的声音,因此传到耳朵里愈发感觉到无聊和单调。或许就在这一时刻,耳畔忽然传来了一声吆喝:“棒——冰!”那“棒”字足足拉长有四五秒,而“冰”字则特别短促。因此这种声音仿佛就是催人猛醒的断喝。卖棒冰的还有一个长方形木块,骑车时左手握车把,右手执木块弯到身后敲木箱,那是卖棒冰的独有的标志性的声音,十分响亮,不可阻挡地越过低矮的围墙,穿过挂着芦柴编成的帘子,闯进屋来。

听到卖棒冰人的吆喝和敲棒冰箱的声音,我们就立马爬起来蹿出门去,就算没钱买,看看热闹解解眼馋也是好的。

卖棒冰的看有孩子们过来,就近找个阴凉地方撑起车架。几个小胳膊迫不及待地伸过来,手里攥着毛票或硬币。卖棒冰的逐个接过钱,打开箱盖,是一层厚厚的棉被胎,这可以起到隔温作用,确保在高温下棒冰不会融化。揭开被胎,棒冰好闻的气味便散发出来。其实这种气味并不强烈,只是因为我们鼻子的嗅觉太好,所以那股香甜的味道就沁入心脾了。

早期的棒冰其实就是一段无色的冰块,只不过插了一根细长的小棍,并且加了香精糖精而已。没过多久,便有了水果棒冰,有红的或绿的颜色,也有水果味。我们那时难得吃上一根冰棍,一旦得到,总舍不得大口咬嚼,而是慢慢吮吸。等一根棒冰还剩下四分之一的时候,非但颜色淡成惨白色,连甜味香味也都被吸光了,剩下的便是有许多细小孔隙的冰。纵是如此,也还是舍不得扔掉,进了嘴里肚里终归会凉快一点。

后来又有赤豆棒冰和绿豆棒冰之类,那一粒粒真实的豆子,在我们的眼里放射出宝石般的光芒。再后来就是雪糕了。雪糕是棒冰的升级版,口感柔软细腻,就连抓在手里的木柄也不一样,是扁扁的。自然,雪糕的价格也比棒冰高出一截。

四十多年过去了,棒冰也“老”了,它肯定不如现在流行的各种冰激凌好吃,但是,一根棒冰能勾起少年时代的许多回忆,那种意义,是属于口感和味道之外的。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成 健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棒冰   下河   芦柴   毛票   木块   木箱   雪糕   口感   气味   声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