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后最该喝这碗“神仙饮”!从入伏喝到处暑,去暑湿,赶百病!

暑气沉沉的夏天,你是不是经常想喝冰饮?

冰饮确实可以畅一时之快,但是经常喝冰饮,对肠胃可是没有半点好处,尤其是本身就是寒性体质的人。

所以今天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一款夏天最该喝的“神仙饮”,去暑湿,赶百病!材料简单,养生效果却极好!你一定要知道~




夏日“神仙饮”——扁鹊三豆饮

神医扁鹊有一张方子流传了千年,它就是三豆饮。

三豆饮,顾名思义就是由3种豆子组成的,其中3种豆子分别是——绿豆、赤小豆、黑豆,另还有1味甘草,共同组成。

此方药性平和,味甘而淡,不伤胃气,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益肾活血等作用。



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的功效,是夏季防治中暑、热寐、疮痈的理想食物,可谓是物美价廉的解暑清热佳品;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能清热利水、散血消肿,对夏天皮肤常发的疮疡肿疗有较好的清解排毒作用;

黑豆性平(生的性平、炒的性热、煮的性寒),味甘,有健脾利水、滋肾润燥、延年益寿的功效。古代药典上,也有黑豆明目、乌发、驻颜、嫩白皮肤等记载。

甘草可益气补脾,同时其还能调和诸药,缓解药性,使得此方中药寒热的性质都不会太过。

三豆同用配合甘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之效就发挥得很好了,尤其适宜在夏天饮用。




3类人最适合喝三豆饮


01 因暑湿长痱子、湿疹的人

痱子是盛夏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痱子是由于暑热挟湿,蕴结肌肤,导致毛窍郁寒所致,故治痱的首要任务就是除暑湿之毒。

三豆饮清热解毒、祛痱除痘的效果就很好,《本草纲目拾遗》有提到,每日给小儿煮三豆汤吃,孩子出痘、出疹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02 湿气重、没胃口吃饭的人

夏天环境湿热,即我们所说的外湿,特别是南方的人们,长期处在湿热环境中,就很容易湿气重,湿气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就容易引发脾胃失调,产生食欲不振等现象。

而三豆饮有健脾利湿之效,既可当糖水,也可当药茶,味道好还能疗养身体,夏季湿气重、没胃口时喝它再也合适不过了。



03 口干口苦、心烦热气、中暑的人

三豆饮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可以很好地帮助祛除身体的暑气、内热等。

夏天老是觉得心烦意燥、口干口苦的人可以喝点三豆饮来调整,如有轻中暑的情况,也推荐喝三豆饮。

另外,三豆中如把赤小豆换成黄豆,对大人、小孩发烧,咳嗽有非常好的效果。




4种三豆饮的做法

提示:以下所有方子的豆都要提前浸泡2小时


①三豆+甘草(原方)

材料:绿豆、赤小豆、黑豆、生甘草。

做法:生甘草提前浸泡15分钟,将泡好的豆子和甘草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1小时左右至豆软烂,加入适量冰糖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健脾补肾。



②三豆+乌梅

材料:红豆、黑豆、绿豆、乌梅、冰糖适量

做法:将泡好的豆子和乌梅一同放入锅中,大火烧开,转小火煮至豆子软烂,放入冰糖煮化即可食用。

功效:乌梅味酸,能生津止渴,还能缓解肺虚久咳之症。三豆饮加乌梅,则有清热补中、生津、降虚热的功效。



③三豆+陈皮

材料:红豆、黑豆、绿豆、陈皮。

做法:与上述三豆饮做法相同。

功效理气运脾、利水化湿,适合脾虚夹湿的人群。


④三豆+金银花

材料:红豆、黑豆、绿豆、金银花。

做法:与上述三豆饮做法相同。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适用于湿热体质,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的人群。




三豆饮的4个注意事项

三豆饮特别适合气虚和阴虚体质的人,而阳虚体质人群(怕冷、喜热饮、四肢发凉、吃生冷易呕吐腹泻者),则不适合喝三豆饮。

消化能力差、脾胃虚寒的人不适合喝三豆饮。

煮好的三豆饮不宜过夜,不宜冷饮

一星期喝1~2次即可,阴雨天最好不要多喝,易阻碍脾气运作。





最原始的三豆饮是绿豆、赤小豆、黑豆组成的,后出现了用黄豆代替赤小豆的版本。

黄豆具有益气宽中,健脾润燥的功效。如此一来,方子祛湿、利水的作用变弱,“补益”的作用增强。

各位朋友只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需求去选择就好。

喝好三豆饮,无惧苦夏~教授真的十分推荐大家去尝试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个“神方”哦!



参考资料:

[1]陈泽雄.常服三豆汤,暑湿除清光[J].家庭药师,2012:90-91.

[2]无.消暑祛痱“三豆汤”[J].湖南中医杂志,2017:6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乌梅   处暑   赤小豆   清热解毒   湿气   甘草   豆子   绿豆   体质   功效   神仙   做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