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聊天记录,我才顿悟数亿中国父母,在不停逼疯孩子和自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顾名思义,主要在家庭生活的过程当中进行实施,进行家庭教育的主体既包括父母,也包括子女。

之所以说家庭教育非常的重要,可以说这是个体最早接受教育的阶段,

对于塑造整个人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状态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又会以各自不一样的方式而存在。

比如说在更加重视个体的西方欧美国家中,家庭成员的关系更加倾向于几个平等的个体,

代际之间就像朋友一般的相处;但是在比较讲究辈分和礼治的中国,父母和子女在相处时,作为长辈的他们就会更加像老师一样。

所以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基于文化的家庭教育现象,

这些现象是我们比较特有的,同时也是隐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十分值得我们去反思。

既成的模式:嵌入代际关系的家庭教育

可能有很多人疑惑:既然我们的小朋友入学年龄都比较早,那么其实教育的这个过程放在学校当中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让家长去承担这个责任。

但事实并非如此。家庭教育并不是为了提早让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就接受,

而是因为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不同代际的人日常生活交往的过程中,其实家庭教育就已经在潜移默化的进行了。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长辈对于晚辈的教化,所谓“教化”,就已经有教育的含义了。

只不过不会以学校当中那种通过课堂和书本的教条形式来进行,

更多是通过父母以身作则和子女日常观察的形式而渗透到子女的意识当中。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事实,就是我国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所存在的代际相处模式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相对应有好的方面,就是有利于子女在成长的过程当中,

也学习一些在今后的日子里所必要的生活技能。

因为父母往往在传授一些做人的道理时,也会连带着说一些生活的经验和技巧。

但也有不好的一点,那就是很多时候教育会仅仅体现出父母的意志,而很少能够考虑到尚未成年的子女心中有什么想法。

因为在中国式的传统家庭当中,父母是有绝对的大家长式的权威的。

所以很多年轻人在成年之后,回想起自己在原生家庭当中的某些经历,就会感到遗憾。

“为了你好”:谁的意志更重要?

相信很多人从小到大,从长辈和父母那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我这可都是为了你好啊!”也就是这样一句话,使得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失去了相应的快乐。看完这个聊天记录,我才明白中国式父母如何在无形之中逼疯孩子。

对于还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来说,家长会以“为了你好”这样的借口为由,

而几乎命令他们去接受各种课外补习教育,当然也确实是为了子女的学习成绩而考虑。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意志。

子女去参加补习班,可以让自己节约许多看孩子的时间;子女参加的补习班越多,在外人眼中自己这个做家长的就越称职......

等到孩子即将成年的时候,将要面临大学挑选专业或者是大学毕业去工作的时候。

很多父母也会以“为了孩子考虑”的说法为理由,去让孩子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习和生活。

美其名曰是让孩子去开开眼界,体验一下大城市的感受,其实背后也有自己面子的一些顾虑。

或者是因为自己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年代,

宁愿根据自己的看法去为孩子安排之后的生活,往往也不会真心实意的去询问孩子究竟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即便是在成年之后,作为子女,如果面临一些关键的抉择,在和父母商议时,他们也仍然会不自主的把一些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子女身上。

有的时候还管一些“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民间的说法,意在让子女做出行动的同时,仍然还是要做听自己话的“好孩子”。

其实从西方的家庭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他们更加注重长辈通过引导和暗示等方式去带领孩子达到某种目的,从而实现教导和子女成长的效果。

但是在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了父母在家庭当中占有的主导地位,

子女不可能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成长。

这也许会引起一些个体在成年之后的怨气,但其实也是有一些好处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父母   孩子   补习班   聊天记录   家庭教育   中国   长辈   子女   意志   个体   过程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