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收益“雾里看花” 近30万亿元理财将迎业绩展示新规

红网时刻新闻5月29日讯(记者 肖娟)随着净值化转型的推进,保本理财产品逐步退出市场,业绩比较基准取代预期收益率成为很多人挑选理财的标尺。然而,在2022年遭遇两轮银行理财破净后,很多投资者惊讶地发现:业绩比较基准并不准,买理财也会亏钱。

业绩比较基准为何不准?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市场波动的原因,还与部分机构对理财过往业绩“美颜”“报喜不报忧”,拉高了投资者的收益预期有关。

近日有消息指出,中国银行业协会理财业务专委会探讨“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以往纷繁复杂的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近30万亿元规模的理财市场有望迎来整合和规范。

业绩展示五花八门

被吐槽“买家秀”和“卖家秀”

近七日年化、近一个月年化、近三个月年化、成立以来年化、历史收益率、累积收益率……曾经,银行理财被默认为“闭着眼睛买”的投资。随着理财刚兑退出历史舞台,部分投资者开始做起了功课,可是被五花八门的过往业绩展示弄得云里雾里。

而且,自银行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收益后,不少投资者曾反映银行理财产品业绩展示与实际存在差距,业绩比较基准不准的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吐槽,不仅源于收益率参考指标较多,“傻傻分不清楚”,还有就是部分产品展示过往业绩时“报喜不报忧”,导致理财收益成了“卖家秀”和“买家秀”。

尤其是2022年,多只银行理财破净,进一步增加了投资者对理财业绩展示不透明的印象。

2022年底,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行为准则》,要求展示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应当有助于反映理财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风险。

并明确,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应严格区别于预期收益率,禁止在销售活动中以预期收益的概念误导投资者,禁止通过调节收益等方式变相实现业绩比较基准。

规范理财过往业绩展示

银行理财“择优展示”行不通了

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多、期数多、时间长短不一,各家机构针对不同的产品净值披露的标准不尽相同,这也是银行理财过往业绩表现披露难以统一的原因。

前期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7.65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2.94万只,募集资金89.62万亿元。

从数据来看,其中,个人投资者是购买银行理财的主力军。个人理财投资者数量为9575.32万人,占比99.01%。

如何保护近1亿的投资者?此次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去年底对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进行规范的基础上,并且,对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行为准则进一步规范。后者不仅涉及到理财公司,还有大量的代销机构。

具体如何整改?资料显示,新规对理财产品过往业绩展示设置了三条基本要求、三条展示要求和三条禁止行为。

如机构在选择过往业绩展示区间时,应注明区间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不同期限的银行理财展示过往业绩也有规范,理财产品运作1个月以上但不满1年的,应至少包括从产品成立之日起计算的过往业绩;理财产品运作1年以上但不满6年的,应至少包含自产品成立当年开始所有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理财产品运作6年以上的,应至少包含最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的业绩。

这意味着,以往机构通过挑选表现优异的业绩“择优展示”的方式行不通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收益   业绩   中国银行   银行   雾里看花   基准   收益率   理财产品   投资者   机构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