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阿坎德邦:印度人眼中的“诸神之地”,中国人心中的争议领土

每当与别人谈及到印度的旅行时,常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喜欢的人,大谈那里的奇妙,诸如众多的历史建筑,丰富的人文积淀等;而厌恶的人,也会举出诸多例子,比如肮脏的河流,混乱的交通等。一边是圣洁的庙宇,一边是杂乱的街市,一边是拥有21世纪的现代化,一边是中世纪的穷困潦倒,印度似乎将世界的两个极端融为了一体,但有一个地方,几乎集合了印度所有的美,它就是北阿坎德邦。

喜马拉雅山上的神圣之地

北阿坎德邦,也译为北阿肯德邦,位于印度北部,北接中国西藏,东临尼泊尔,西与喜马偕尔邦为邻,南面为印度北方邦,面积5.34万平方公里,人口1011万(2011年),是印度唯一将梵语作为其官方语言的邦。北阿坎德邦,原名“北安查尔邦”,2000年从北方邦分置出来,成为印度的第27个邦联。首府是德拉敦,同时也是北阿坎德邦最大的城市。

但对中国人来说,北阿坎德邦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网上能找到的中文资料非常有限,毕竟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作为屏障与阻隔,交往深受影响。但有一点完全可以确定,北阿坎德邦的景色肯定让人着迷,因为它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之上。事实也的确如此,北阿坎德邦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宏伟的冰川,威严的雪峰,高大雄伟的山脉,满是鲜花的山谷,滑雪坡以及繁茂的森林。

可以说,北阿坎德邦这个多山的邦,是印度第一个能够近距离真实感受喜马拉雅山的地方。但这种感受并不局限在秀美的山河,还有神秘的精神世界,因为古老的印度传统一向对雄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山给予了最高的尊重,即被认为是得维霍米,意思是神灵的土地。所以北阿坎德邦有着数不清的印度教寺庙,很多印度教的传说都是从这个“众神之地”出发的。

焦希默特海拔3100米,位于阿拉卡南达河源头附近。伯德里纳特距离西藏扎达县的距离不到一百公里

在玛哈哈拉塔的叙事诗里,1500多年前的北阿坎德邦朝圣之旅都有明确记录,如今北阿坎德邦仍然吸引着数百万虔诚的人们带着精神解放和启示的纯洁目标来到这里。比如在喜马拉雅山深处的边境小城焦希默特,四面雪山环绕,举目可见高耸的卡美特峰。焦希默特建在海拔仅有2000米的河谷陡坡上,高寒气候常年阴晴不定,时常细雨纷飞,时常艳阳高照,即便如此,常住人口也将近1万人。

站在西藏札达土林向南望,会看到卡美特峰顶犹如一座圆顶的巨大金字塔。

恒河源头上的伯德利纳寺

卡美特峰(海拔7756米)排世界第29高峰,为印度境内第二高峰,周围簇拥着108座雪山,雪山群绵延上百公里,其北侧的依比岗麦峰(7355米)是中印界山,北面属中国,南面属印度。站在西藏札达土林向南望,会看到卡美特峰顶犹如一座圆顶的巨大金字塔。所以卡美特峰山脚下有一座古老的伯德里纳特寺,是印度教徒的四大朝圣地之一。

五月底六月初的朝圣旺季,每年有百十万人涌向恒河源头的圣地,以至于寺前催生了一个季节性的村落。

不过,伯德里纳特寺的造型迥异于典型的印度教寺庙,据说它最初是一座早期佛教精舍风格的佛教寺庙,公元8世纪时随着佛教在印度衰落后,伯德里纳特寺才成为印度教寺庙,庙中供奉着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传说毗湿奴曾在此苦修冥想,他的妻子拉克希米(Lakshmi)化身成为一棵枣树为他遮风挡雨,而伯德里纳特寺名字中的Badri正是梵语中一种枣树的名字。

伯德里纳特寺外观构造有着很典型的早期佛教精舍风格(Vihara)。

在印度教三相神中,梵天主“生”(创造)、湿婆主“灭”(毁灭)、毗湿奴主“住”(护持),其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所以毗湿奴的信众颇多,每年有数十万人前往朝圣,以至于寺前催生了一个季节性的村落。

嘎瓦尔山脉地区公路路况之差,堪称印度之最,一般只有5-10月可以通行,朝圣仅限于这几个月。

伯德利纳特寺之所以香火鼎盛,很大程度上跟卡美特峰冰川是恒河源头之一的阿拉卡南达河的发源地有关。恒河作为印度最长的河流,是印度教徒眼中最神圣的圣河,被称为“甘伽”。根据传说:圣者拜基拉达终年风餐露宿修行于喜马拉雅山,他的虔诚和毅力感动了天上的甘伽女神,女神便降临到湿婆大神头上,顺着大神的头发流到了人间,变成了恒河。

对正统的婆罗门家庭男子来讲,云游修行是人生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不过现在很多婆罗门已经遗弃了这一传统

伯德里纳特寺周围山上有许多修行地,苦修人打坐冥想,居住在山洞之中,须发及胸,靠朝拜者的供养为生。

所以千百年来,恒河像血脉一样流淌在印度教徒心中,接受他们的顶礼膜拜。据说每个印度教徒,一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在恒河边沐浴,洗涤身上的罪孽。他们在恒河岸边接受洗礼、朝拜沐浴和迎接死亡。恒河既是他们温柔的摇篮,也是他们冰冷的墓地。这些对我们而言,或许感觉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精神领域的宗教情结,让印度人不畏艰险地深入到喜马拉雅山脉深处,却意外成就了印度蚕食中印边界的人数优势。

伯德里纳特寺山上的苦修人,真是不怕冷。

印度教教徒一生四大夙愿:住瓦拉纳西、结交圣人、饮恒河水和敬仰湿婆。

毕竟在伯德利纳特寺继续向北深入十几公里就是马纳山口,而翻过马纳山口就是我国西藏的扎达县,相比伯德利纳特寺附近的小镇—焦希默特就拥有近1万人口,一山之隔的扎达县一侧则是上百里的无人区,而且整个扎达县也才8500人左右,可想而知,在中印边界上,我们抵边固边会面临最大的困难。当然扎达县人口少,也跟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雨影区效应造成的恶劣环境密切相关。

迎风坡上的北阿坎德邦与背风坡上的扎达县

正是由于这种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印度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优势存在,所以当英国人全面殖民印度后,也随之带来了西式的划界标准,于是鉴于中印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习惯线被屡屡打破,便有了中印在2000公里长的边界线上的争端问题,甚至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还爆发了一场影响至今的边境战争。

目前中印边界中段有四块争议地区,自北向南分别是面积332平方公里的巨哇、曲惹地区,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西南;面积35平方公里的什布奇山口地区,属札达县底雅乡什布奇村;面积1451平方公里的桑、葱莎、波林三多地区,位于札达县城西偏南;面积855平方公里的乌热、然冲、拉不底地区,属札达县达巴乡。不过均由印度实控,而且后两者归入北阿坎德邦。

不过随着中国2018年起在边境发起的脱贫攻坚战,从最东边的察隅县到噶尔县全线各边境乡都热火朝天地提升生活设施,迁入人口,稳边固边已经得到很大夯实。而为了抗衡,印度也推进在北阿坎德邦和喜马偕尔邦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没想到的是,印度在中印边境重镇大搞基建后,却意外导致当地每年以6厘米的速度下沉,这种案例最明显的就是北阿坎德邦的约希马斯市。

约希马斯是临近中印边界的北阿坎德邦北部重镇,是通往伯德利纳特等著名朝圣地的重要门户,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和朝圣者途经此地,印度便在约希马斯周边大搞基建,公路、隧道、水坝、缆车项目相继上马,结果却忽视了约希马斯本身依山而建、城市坡地多系过往山崩堆积而成的事实,造成地面沉降,760间房屋出现裂缝,589人被转移...。当然这只是印度基建开发北阿坎德邦的一个小插曲。

这就是北阿坎德邦,一个因喜马拉雅山脉和恒河源头而叠满了神圣属性的土地,也是一个可以开展从登山、徒步旅行,到山地自行车、攀岩等冒险活动的避暑胜地。这里集合了白雪皑皑的冰川、高耸入云的山峰、绿意盎然的密林、神秘庄严的神庙,它们在平静安宁的环境下,组成了印度最美的一幅油画,令人神往。

上期回顾:喜马偕尔邦:印度在喜马拉雅山上的战略高地,蚕食中印边界的前沿

备注:本文是《未定国界》系列的第8章,仅为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转发。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微博1002什么,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伯德   马斯   达县   印度教   喜马拉雅山   恒河   喜马拉雅   山脉   印度   西藏   印度人   领土   眼中   心中   中国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