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食?教您几招

张文竹

“健康吉林12320”咨询专家,长春市中医院儿科主治医师张文竹,做客吉林新闻综合广播“12320健康热线”专题讲解“孩子厌食?教您几招”。

厌食,顾名思义就是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愿意进食。孩子不愿意吃饭是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不论是几个月的小宝宝还是已经上学的孩子,往往都躲不掉厌食的困扰。

厌食是怎么形成的

病因:厌食的病因病机有很多,主要分虚症和实证,虚症像素体脾虚,或是后天喂养不当,比如乳食品种的调配,变更不当,或者乱给孩子吃一些不必要的补品,或者过食寒凉食物,还有因为小儿神气虚弱,经常受惊吓,都会导致脾胃受损,出现不愿意吃饭的表现;实证中以食积最常见,还有的孩子脾气大,肝气不畅,导致气机失调,阻碍脾胃的运化,也会厌食。光看这些原因,我们就能大概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有厌食的困扰了。

表现:对于仅仅是因为孩子贪食零食,从而导致孩子不吃正餐的情况,我们只要把零食切断,规律饮食就好了,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但是有很多孩子因为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或者食积日久,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刚开始,孩子会不愿意吃饭,体重减轻,慢慢的会发现孩子总爱腹泻,或者经常大便干燥——大便前边是硬的,后边是软的,不成型,吃一点东西肚子就爱胀,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四肢比较消瘦,因为脾胃运化无力,吃再多营养品,孩子也吸收不了,营养供应不上,然后会没有力气,经常出汗,还有的孩子会出现口中味道大甚至呕吐酸水,大便有未消化食物等。这时候家长就要给予重视了,如果孩子出现厌食,偏食,口臭,腹胀,腹泻或便秘,睡眠不安,易受惊吓,脾气大,烦躁哭闹,潮热盗汗,等表现,我们就要尽早给孩子调理了,不要让病情进一步发展。

厌食的调护及推拿指导

调护

对于小婴儿,应适时添加辅食和断乳:

1.由少到多,使婴儿有一个适应过程,如添加鸡蛋黄由1/4个开始,如无不良反应,5--7天后增至1/3--1/2个,逐渐加到1个。

2.由稀到稠,如从米汤开始到稀粥,再渐增到软饭。

3.从细到粗,如增添绿叶菜,从菜水到菜泥,乳牙萌出后可试用碎菜。

4.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食物,不能同时添加几种。

5.辅食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对于较大的孩子,2岁以上儿童:

要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吃或尽量少吃高糖膳食,高脂膳食,冷饮等如糖果、点心、甜饮料、冰淇淋、巧克力等,随时随地以甜食为零食。甜食类食品会增加血糖浓度,刺激饱觉中枢产生饱,使孩子没有饥饿感。长期如此,不仅造成孩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还可引起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

做到平衡膳食,家庭安排平衡膳食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粮食类、蔬菜类、水果类、动物类、奶及豆制品类、油脂和糖类等,都应适量摄入。按供热量计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大致为15%、35%、50%;三餐热能分配要平衡,早餐占35%,午餐占35%,晚餐占30%。

避免影响食欲的各种因素:

比如强迫进食、注意力分散、情绪不佳的情况下,尽量避免,等孩子平静后在进食;如微量元素锌缺乏,缺锌,缺各种维生素可能出现的口腔溃疡、地图舌,食欲不振,异食癖等。要及时补充微量元素。除了要科学调护,针对长期脾胃不和,食积日久,出现之前所说的症状的孩子,可以服用健脾茶饮,其主要成分为中药、山楂、蜂蜜等药物及食物共同调制,口味酸甜,孩子易于接受,主要针对脾胃虚弱或饮食过量导致的食积,症状如:腹部胀满、厌食、挑食、偏食,饮食不易消化,手足心热,便秘或者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等,日久出现容易疲劳、体重减轻,面黄肌瘦等。

小儿推拿疗法

顺时针摩腹:

小儿采取平卧位,家长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作圆周运动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操作者的手不宜过凉,应温暖。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按揉足三里:

宝妈要记住“肚腹三里留”,就是说胃肠有疾先找足三里穴。足三里还是个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要穴。足三里穴也很好找,外膝眼下四指的地方就是,可每次按揉50-100次。

捏脊:

家长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这就是捏脊。每次可操作5-7遍。捏脊有调整阴阳,通理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

来源: 吉林1232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孩子   文竹   偏食   脾胃   吉林   膳食   大便   小儿   食物   不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