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峰何以得名独秀?

图①:黄国材书“南天一柱”四字

图②:吴迈题“卓然独立天地间”七字

图③:独秀峰读书岩外景

开栏语:

桂林石刻是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战略,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

桂林石刻起始于东晋,勃兴于唐,鼎盛于宋,低落于元,繁荣于明清。千百年来,桂林石刻见证了多少的人来人往,历经了多少的风霜雨雪,记录着多少的人生百态。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说:“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从这个角度说,桂林石刻和桂林的自然山水一样,并甲天下。

本着大力普及宣传推广桂林石刻文化,使之拥有更为广大的群众基础,使之在讲好桂林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中发挥独特作用的宗旨,今起,本报推出“桂林石刻”专栏,以《桂胜》目录为顺序,为读者解读桂林石刻,讲述桂林石刻背后的史实与人事。

按照明代桂林人张鸣凤的观点,独秀峰(古人多称其为独秀山)在桂林众山中最早被诗人吟咏讴歌,证据即颜延之所写诗句:“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只是颜诗中的“独秀”二字是否就一定是吟咏独秀峰呢?“嘉名之得,盖肇于此。”唐代郑叔齐在镌刻于独秀峰的摩崖石刻《独秀山新开石室记》中,仅是猜测认为独秀峰之“独秀”二字可能出自颜诗,但他并未说颜诗吟咏的就是独秀峰。

在郑叔齐眼中,独秀峰有着怎样的“独秀”品质呢?“不籍不倚,不骞不崩,临百雉而特立,扶重霄而直上。”郑叔齐抓住独秀峰拔地而起,孤峰耸立,直上云霄的特点进行描摹,这也开启了张固《独秀山》诗的语境,其诗云:“孤峰不与众山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张固于唐宣宗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任桂管观察使,他写独秀峰“擎天一柱”的这个意象不断被后人承袭采用。九代靖江王朱经扶十四岁那年元宵节在独秀峰作春景诗,就袭用了“擎天一柱”一词入诗。其诗云:“擎天一柱镇南州,四序宜人景最幽。丽日花枝鲜冉冉,薰风树影密悠悠。山头皓月添秋意,洞口芳梅与雪俦。欢赏畅然情不厌,真堪写入画图收。”在二十一岁那年,朱经扶在独秀峰作避暑诗,则改称“乾坤一柱”。到了朱经扶的儿子、十代靖江王朱邦苧,则称“一柱擎天”,诗云:“一柱擎天动古今,高岩孑立起人钦。他山自是无肩并,吾祖从来有德音。不羡繁花春绚烂,却宜丛木夏生阴。洞中此日风光满,帝德亲恩覆载深。”到了明末,袁崇焕则将“擎天一柱”改成“南天撑一柱”,其《咏独秀峰》诗云:“玉笋瑶簪里,兹山独出群。南天撑一柱,其上有青云。”到了清代,广西布政使黄国材更是在独秀峰石壁上镌刻了“南天一柱”四个大字。至此,独秀峰“南天一柱”这一美誉和意象深入人心,延续至今。

除了物的特征之外,独秀峰又被世人赋予了人的象征意义。

张鸣凤认为独秀峰有王公贵人之象,他在《桂胜》一书中说:“环桂诸山以千百计,惟‘独秀’中城崛起,有王公贵人之象焉。”当然,将独秀峰与人联系起来是有迹可循的。宋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知桂州孙览在《五咏堂记》一文中就说:“桂林之为郡,千山环秀,而井邑之内一山峙立,状如冠冕。凡州堂台亭榭,开户相倚,清辉可掬,玩之无斁,游者忘归,名曰独秀山。”孙览将独秀峰的状貌比作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没有涉及戴礼帽的人,而张鸣凤则将独秀峰比作戴礼帽的王公贵人,由物及人,说它有王公贵人的相貌、仪态。

后来,曹学佺写《广西名胜志》一书,沿袭了张鸣凤的思路。书中说:“独秀山踞城内稍东,凝介独立,有端人正士之想。”所谓端人正士,指品行端庄正直的人。当然,曹学佺的《广西名胜志》一书有许多内容都摘自张鸣凤的《桂胜》,有关独秀峰的段落也不例外,二书出版相距四十年,关于独秀峰状貌的比喻,则从“王公贵人之象”一变而为“端人正士之想”了。

到了清代,关于独秀峰状貌的比喻,又从人变成了物。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二月,时任广西布政使的华亭人张祥河在独秀峰石壁上摹刻“紫袍金带”四个大字。所谓紫袍金带,是指古代高官的朝服。同样是以物作比,在张祥河这里,独秀峰的状貌由礼帽变成了朝服。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十月,时任桂平郁梧道守的长白人佛尔国春在独秀峰东麓石壁上摹刻“冕旒秀发”四个大字。所谓冕旒,是古代礼冠中最尊贵的一种,冠顶有板,板的前端垂有玉串,称为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而所谓秀发,既可形容人的才能和气质等出众,也可指诗文的俊逸或山势的挺拔。可见,“冕旒秀发”是以礼帽作比,它和“紫袍金带”一样,以古代帝王、高官穿戴的礼帽、朝服来比拟独秀峰,赞美独秀峰端庄而秀美的气质与仪态。

究其实,所谓“状如冠冕”“有王公贵人之象”“有端人正士之想”,以及“紫袍金带”“冕旒秀发”等等,它们都是物与人、形与神的完美结合,它们都是对独秀峰平地拔起、孤峰耸立、端正俊秀、卓然屹立于天地之间、被誉为“南天一柱”的形象的解构,窃以为,这些特质当是独秀峰得名“独秀”的主要原因。

何谓独秀呢?张鸣凤的回答是:“(独秀峰)踞城稍东,凝秀独出,颇与众山远,故曰独秀。”我理解张鸣凤说的“颇与众山远”的“远”字,应该不是指独秀峰与众山在空间上的距离远,而是指独秀峰与众山在状貌特征、审美特质上的差别大,区别明显。五代靖江王朱佐敬则从桂林八景的角度给出答案,他说:“盖八景之奇无出其最者,故名独秀。”朱佐敬认为,独秀峰位居桂林八景中央,八景分列其东西南北、前后左右,形成一种众星拱月、唯我独尊的态势,独秀峰风景最奇,一峰独秀,秀出群峰,所以称为“独秀”。

关于独秀峰的得名及其特质,我们今天可以肯定的有如下几点。其一,颜延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诗句并非一定就是吟咏独秀峰;其二,颜延之没有给独秀峰命名;其三,郑叔齐猜测独秀峰得名大概源自颜延之诗句中的“独秀”二字,但他并未说独秀峰是颜延之命名的;其四,独秀峰之名最早起于何时,没有确凿答案;其五,就石刻文献所见,第一个描写独秀峰具有“独秀”审美特征的是郑叔齐;其六,明确将颜延之“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诗句解读为吟咏独秀峰,且认为独秀峰是桂林众山中最早被诗人吟咏讴歌的,就是张鸣凤;其七,张鸣凤这一观点被许多人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其八,从唐代郑叔齐的“不籍不倚,不骞不崩”、张固的“擎天一柱”开始,到宋代的“状如冠冕”“旁无坡阜,突起千丈”,再到明代的“一柱擎天”“南天撑一柱”,最后到清代的“南天一柱”“紫袍金带”、民国的“卓然独立天地间”等等,独秀峰迥异于桂林诸山的独有品质与由物及人的审美特征,可以说一直被延续着,从未中断。

杨二讲古

喝酒不读书,不当人子

独秀峰在桂林地位独特,很大原因是因为明朝的时候这里是朱家的后花园。王府的后花园,远观可以,但不是谁都能随便进去的,当年徐霞客来桂林玩,想爬一下独秀峰,结果申请了好多天,硬是不让进,最后只能抱憾而去。

这是徐霞客的一大遗憾,到了二哥这一辈,就幸运多了。二哥读高中的时候,体育课经常在这里上,通常是测完了一千米后自由活动,常爬到山顶,看到了徐霞客苦求而不得的风光。

当然,风光是看到了的,不过,二哥却没有什么感觉。一是桂林还有海拔更高的尧山,放眼望去,气势更是不凡,城区内还有叠彩山,也比独秀峰高出不少,哪怕是江边的伏波山,其实也是不输独秀峰的。第二个原因则是,那时候二哥并不知道山脚有个颜公读书岩。如果知道的话,也许敬仰之情会油然而生,高低要在那里静默分把钟,念一下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年轻的时候,扮一下深沉,据说能在女生心目中获得不少加分。

不过,以二哥年轻时的心性,静默分把钟是件难事,旁边有人叫声踢球喽,二哥立马扭头就跑,很难把那份像高仓健一样的冷酷扮演到底。

话说回来,这颜公颜延之真是个不错的家伙,在桂林当一把手时间满打满算不到两年,却在桂林的历史上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名声,尤其是在教育界,有众多的学者坚持认为,是颜延之身体力行,开创了桂林读书办学的新局面。

这件事情,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此时的桂林是读书的蛮荒地带。这样来看,比颜延之早两三千年来桂林的虞舜帝,演示韶乐、试图教化百姓的活那基本上水过鸭背,算是白干了。二哥现在想起来,突然很是好奇,当年虞舜帝来桂林,和桂林土著的语言沟通障碍是怎么解决的呢?有人说,正是因为语言不通,演示韶乐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二哥想想也是。韶乐的内容丰富,既有音乐,又有舞蹈,可能还有平时难得一见的演出服装,如果再化个妆,那就更吸引人了。虽然韶乐试图展示的是帝王的道德水平,想以德服人,土著们未必就看得懂,但看个热闹也是不错的。如果偶有聪明的人心有所感,突然就醍醐灌顶,从此改变人生态度,那也就等于埋下了一颗种子,随时可能萌芽,然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影响百姓方面,颜延之和虞舜帝的方式不同。这个时候,语言的沟通估计不算是太大的问题,秦始皇开通灵渠后,桂林和中原的沟通渐多,高薪聘个翻译,对于当太守的颜延之来说,也不算多大个事。所以,颜延之就在山脚下的岩洞里,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一边假装读书,一边偷偷打量行人的神色。如果有人感兴趣,颜延之必然也是要放下书本,和那人讲一大堆板路的。

颜延之这么干,据说也是不得已,被逼的。因为当地但凡有点地位身份的人,虽然善于模仿,学习能力很强,也喜欢新生事物,但这些个家伙,颜延之对书本和知识的爱好没学到,却把颜延之喝酒的名士风格学得淋漓尽致,甚至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颜延之哭笑不得,最后只好出此下策。

当然,颜延之也是鬼精鬼精的,要不然为什么不在离此不远的太守府上读书,偏要到这岩洞里读呢?太守府上,前来拍马屁或者不拍马屁来办事的人应该不少,要说影响力,影响这些能进太守府的人更有效果,何必要在路旁的岩洞读书呢,别人来办事咋整?

二哥窃以为,原因其实简单,因为桂林的岩洞既能避风雨,还冬暖夏凉,天然的空调系统嘛。所以,看到颜延之这番举动后,桂林的读书之风也开始起来了,据说没过多久,当时周边一下子冒出了十几个读书岩。以颜延之辖下两万多人的始安郡来说,这是真正的星星之火,想必两年后在离开桂林时,颜延之这心里应该也是蛮欣慰的。

这件事情提醒了二哥,读书是好的,喝酒也没问题,一边喝酒一边读书,好上加好。但如果只喝酒不读书,就落了下乘,为颜延之所不喜。二哥立誓,以后得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一顿酒喝下来,不留下几句精彩的诗文,还真是不当人子。

颜延之爱喝酒,二哥也好这一口,但颜延之的狂,是二哥拍马不及的。颜延之有四个儿子,有次在朝堂上被皇帝问起,颜延之说大儿子继承了他的书法笔力,二儿子学到了他的文章精髓,三儿子得了他的义气,小儿子则有他的酒量。有好事大臣问,谁继承了你的狂?颜延之呵呵一笑,不屑地说,其狂不可及。

书法,文章,义气,酒量,再加一个狂字,颜延之这是齐活了,谁搞得过他?看似一个简单的狂字,背后其实是强大的自信。以后再去读书岩,还真的得好好敬这个有意思的家伙一杯。

来源:桂林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太守   秀山   靖江   冕旒   状貌   礼帽   岩洞   王公   石刻   贵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