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科学着色、不串色,四步走培养孩子的“人格底色”

什么是人格底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父母从前对孩子说要“赢在起跑线”,现在对孩子说要“赢在未来”。“赢”作为所有句子的核心,父母需要对这一个“赢”字,有一个比较清晰地定位和解读。

就像一幢楼房,是一开始就用科学的方法打好基础,建成漂亮的大楼容易?还是当楼已经歪了,再想要拆掉大楼,挖出地基重新建容易呢?显然,打好地基是很重要的,如同一个孩子的人格底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什么是人格底色呢?

人格底色不是指孩子会背多少单词、琴练的有多么的好、技能如何多,而是指孩子的自信、主动、创造力,以及人际沟通等能力。这个底色能帮助他在未来找到“赢”的方向和方法。这样,未来孩子才能够去成为自己,拥有一个自己做主的人生。

一个孩子的遗传特质、气质类型、家族关系、学龄前的成长经历,父母的教养方式基本上奠定了这个孩子未来成就的底色。换句话说,这个孩子他未来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对待自己、对待事物会有怎样的看法,他有哪些优缺点。这些其实在孩子学龄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个基础,这个基础就像是他的底色,这个底色是会影响他未来生命所能焕发出的色彩。

这个基础底色还有个特点,就是超过我们想象的坚实和牢固。有时并不是未来不可变,而是底色没有打好。孩子将来想改变,想打破这样一个已经嵌入体内的基底,或者家长想协助孩子去做改变的难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花费的功夫也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无力。

比如:一些品学兼优的学霸,他们觉得自己并没有刻意去追求优秀,也不是爸爸妈妈逼迫着让他们成为尖子,而是他们的内心就想这么做。他们本身想做的,想为之努力的事情,恰恰和大家认为的“好”吻合了而已,这就是他们的底色在发挥着作用。如果家长在这个阶段能够观察到“底色”这个重点,打好底色,也能让孩子未来的教育事半功倍。

底色包括了一些什么?

0~6岁是孩子的关键期,将形成孩子未来发展的底色。那底色究竟包括了些什么呢?

1、先天特质

底色包括了先天的特质和后天的培育,孩子的先天特质包括遗传基因,气质类型等。人们都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其实不然。孩子一出生,是带着一些色彩进入家庭的,这些色彩则是由先天特质决定的。比如:一些宝宝很容易适应周围的环境,还有些宝宝经常哭泣、昼夜颠倒,这就是不同宝宝所拥有的不同气质类型。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宝宝在出生时,也带着自己的遗传基因,如:心理发展规律、气质类型等等。先天气质不同的宝宝色彩也不一样,这时宝宝的色彩会受到父母亲自身色彩的影响。这些会不停地给孩子的底色着色,那我们就可以看到,0~6岁中孩子的底色就是他先天所带的色彩在家庭互动中受父母的色彩影响逐步形成的。

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底色,不明白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有哪些不一样。就拉着孩子大步跑,为孩子铺就的那些宏大的设计,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而已。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懂得约束,成为德行良好的人吗?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可以像捏橡皮泥一样的去塑造孩子,在养育孩子的方法中,有一些明显的违背了儿童的天性。而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时,父母经常会表现的焦虑和烦恼。在关于儿童特质的调查研究中,先天特质也就是遗传,在儿童语言能力和空间能力的作用为50%,而在儿童的人格、情绪、行为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后天养育的作用比先天特质更为重要。

2、后天养育

后天养育就是指从孩子出生到六岁这个阶段,在家庭中,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父母亲自身因素、教养方式、带给孩子的成长经历,都会在孩子原先色彩基础上着色,而这部分的底色会成就孩子的一生。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本身也是自带色彩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帮助方式都受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个性和成长经历的影响。

父亲和母亲是带着各自的色彩组成家庭的,这个色彩包括父母亲各自原生家庭的影响,自己父母亲的个性和父母亲各自的成长与阅历,以及未来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等等。这里要注意的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其实是受到上面三个因素影响的。等孩子上了小学,他会带着这个色彩进入社会,受到其他个体色彩的影响,再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但是这个色彩已经形成了,以后所有的色彩都是在这个底色上不断推衍出来的。

所以底色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孩子自带的一些先天特质,父母需要去了解并尊循这些特质,去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才能事半功倍。而另一方面,则是父母亲各自的色彩,包括原生家庭的影响、个性、成长经历、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这里面有一个部分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父母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引导孩子,给予良好的教养,为这个底色锦上添花。

那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一、了解原色

虽然每个阶段的发展不同,但是孩子的成长是有共性的且有规律的,我们不能违背这些发展规律要求孩子,拔苗助长。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协助孩子,在孩子恰当的阶段完成他们要发展出来的“本领”。比如:很多家长强调要分享,要把玩具拿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但是要注意的是2~3岁孩子进入物权敏感期,孩子的自我发展认知,“我的东西是属于我的”,孩子一心只想捍卫自己的物权。

如果这时候分享不是孩子内心的真实表达,而是希望讨好大人,或者父母的语气中有强迫、威胁的意思,让孩子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去假意分享。那么就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没有安全感,不能很好的渡过这个阶段,也会使孩子的物权期有所延迟。父母只有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给予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二、科学着色

当父母发现一个育儿难题时,首先可以做的是向外探索。这个“外”是指孩子和孩子所处的事件和环境。要了解这些,这需要父母有一定的敏感性,去感知孩子当下的状态是如何的,是难过、生气、没有安全感,或者是生理上的原因。

还有我们需要想一下,孩子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样才能恰当地处理好,和孩子有关的问题。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有威胁、恐吓或引诱的习惯,不分青红皂白的先说一顿。不吃饭就一直叫“快一点,快一点,不吃就不给玩具了,就把电视关上”。“哭什么哭,再哭就不要你了”,似乎只要制止了当下的行为即可。孩子的想法、感受和背后原因会被我们忽略,所以育儿问题总是很难解决,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

三、减少串色

父母亲的色彩会影响孩子的底色,其实父母亲的色彩受到了他们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些也影响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方式。比如一个急性子的妈妈遇到了一个慢性子的孩子,就有可能觉得孩子怎么这么墨迹、这么磨蹭,但有时候快和慢是相对的,并没有对错。

有一个孩子在学校不愿意讲话、自卑,育儿专家在和他谈话的时候,发现孩子的妈妈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比如:谈话的时候,孩子的双手放在膝盖上面,但姿势不是那么端正,妈妈也要去说教几句。这造成了孩子总是很紧张,总是害怕自己不够好,同时也认为自己不够好,所以不愿意开口说话。

妈妈有时候也知道自己太追求完美是不必要的,但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像魔咒一样,深入了妈妈的骨髓中,变成了妈妈身体的一部分,也影响了她教育孩子的方式。所以在教养中,父母要经常觉察自身,自我成长,尽可能做一个“清醒”的“冷静”的父母。父母可能无意识地受了自己童年早期的影响,用了原始而危险的方式去应对问题。

四、奠定底色

父母要学习信任自己和信任孩子,也要学会看见自己和看见孩子,只有先做到“真诚做自己”,才能“好好做父母”,才能为孩子奠定底色。

一位朋友给女儿报了钢琴班,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辅导班老师发现孩子的钢琴比其他小朋友弹得都好,就问她原因。孩子回答是妈妈教她如何弹的。于是,老师就让孩子把妈妈请过来,示范下如何练习钢琴,这才发现朋友其实有极好的,练习钢琴的天赋。

后来这位朋友和孩子一起练习钢琴,并时不时被邀请去表演,说到这个经历,朋友说:一直觉得自己很自卑,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其实我也很不错。

在我们自身的成长过程中,最熟悉的就是不断地被比较,“那个谁谁谁学习这么好,你怎么不学学他”,那个谁就是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了解自己的方式,是通过不断和他人比较来了解的。

当我们成为父母时,我们的任务又多了一项,就是成为一个好父母,于是我们又把自己童年的经历给了孩子。可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不可能成为别人只能成为自己。就像那位朋友的女儿一样,她经常和妈妈一起去弹琴、跳舞,成了一位非常有自信的小姑娘。

这时,我们才是真正地做到了“真诚做自己”,不去和任何人比较。而当我们“真诚做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像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去包裹住我们的东西,看见孩子好好做父母。好的父母是能够“看见”孩子的,能看到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能给孩子真正的“爱”,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底色。

就像在《少有人走的路》里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爱的唯一目标,就是促进心智的成熟,也就是从灵魂层面上解放一个人,令人自由健康地成长为更好的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底色   孩子   父母亲   教养   先天   特质   人格   色彩   父母   妈妈   方式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