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齐聚蓉城 一场动物学的前沿思想“碰撞”由此展开

4月13日,记者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获悉,由Zoological Research编辑部主办,中科院成都生物所承办的“2023动物学前沿论坛”在成都召开。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来自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四川大学、河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从事动物学前沿研究的院士专家齐聚蓉城,为现场嘉宾和专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动物学前沿学术交流会。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经典学科之一,动物学及其领域相关研究方向,既是生命科学领域各研究方向的基础,又在多学科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姚永刚介绍道,Zoological Research编辑部已成功举办4届“动物学前沿论坛”,旨在追踪动物学领域前沿研究,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合作,推动学科发展。

在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劲松带来题为《类精子干细胞介导半克隆技术的建立与应用》的主旨报告,详细介绍了类精子干细胞与半克隆技术的研究历程,讲述了其在多个应用领域发挥的作用。

“类精子干细胞是可以当精子用的胚胎干细胞,将胚胎干细胞介导和生殖细胞介导的遗传改造优势进行了融合,能够高效、精准、低成本地制备转基因小鼠。”李劲松将类精子干细胞比作“人造精子细胞”,可以替代精子的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这项技术将改变蛋白质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范式。”

蝗虫群聚的秘密知道吗?“蝗虫的型变是表型可塑性的典型代表,我们有望用蝗虫自己打败蝗灾。”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校长康乐在现场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向在场的专家学者作了题为《表型可塑性的调控》的主旨报告。康乐院士团队研究发现,迁徙蝗虫的一种信息素分子4VA(4 -甲氧基苯乙烯4-Vinylanisole),可能是其群集行为的关键,利用蝗虫自身的信息素有望通过生物学手段实现对蝗灾的监测及调节,为对抗这种古老的灾害提供了可能性。“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聚的奥秘,而且使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

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四川大学华西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雷鹏、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曹罡、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宿兵、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军华等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各自的研究领域开展了精彩的主旨报告,现场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新闻延伸——

《Zoological Research》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中国动物学会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动物学类学报级双月刊,以报道国内外动物学主要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新进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己任,为促进现代动物科学的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为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和经济建设服务。

作为此次的承办单位,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创建于1958年,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至今,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环境污染治理、农作物种质创新和天然药物研发等方面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贡献。据介绍,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一直是成都生物所的特色和优势。建有世界知名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馆藏标本约12万号,位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2010年,成都生物所创办了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期刊。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王淇 供图 主办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动物学   院士   中国科学院   蝗虫   干细胞   成都   精子   中科院   蓉城   动物   思想   生物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