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贵州神童考上985,茅台承诺资助4年费用,为何仅1年就停了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2009年贵州一13岁少年考上了985,却因家庭贫困,无法上学。

茅台集团听说了,直接给予承诺,愿援助其4年供少年上大学,结果在少年学霸进入大学1年后,茅台集团却放弃了对这位年少学霸的资助,这是为什么?

天生聪慧,13岁考取中国农业大学

说到13岁考取985的学霸廖崴,就不得不提的就是他那令人吃惊的学习能力。

1996年,廖崴出生在贵州的一户务农家庭。父母两人文化程度不高,自然没有对刚出生不久的廖崴抱太大希望。

父母一度认为,廖崴只需要勉强读完小学和初中就可以了,早点进入社会打工也能减轻家里的负担。

但命运偏偏会和常人所想的不同。廖崴刚上幼儿园,就能够熟练背诵不少唐诗。甚至一些生僻难懂的古文,在廖崴面前也不在话下。

父母为此感到十分惊喜。虽然学历不高,但廖崴的父母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廖崴5岁的时候,就通过了村里小学的能力考核,并顺利随班就读。

上小学后的廖崴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也经常名列前茅。有时老师都不能很好解答的问题,廖崴都能回答的头头是道。

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廖崴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就读完了小学的全部课程,并顺利转入当地的初中。此时的他也仅仅是一位七岁半的孩子。

当时村里的部分老师认为,廖崴在上初中后可能会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但事实恰恰与意料相反——进入初中后的廖崴取得了比小学时期更加优异的成绩,甚至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强于同龄人。这让廖崴的父母十分欣喜。

在省内举办的数学竞赛中,廖崴以超常的水平荣获一等奖。并连续三年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三等奖——那时的他还不到十岁。

虽然廖崴有着十分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它也不是众人所以为的那种书呆子。闲暇之时,廖崴甚至会参加一些同学组织的娱乐活动。

就这样,廖崴以佼佼者的身份被当地高中录取。

虽然高中的知识体系难度较大,但廖崴学习起来依然行云流水。对于一名10岁的孩子而言,这样的实力着实令人惊叹。

但令廖崴感到不开心的是,高中时期自己的家庭发生了变故——自己的父母因为日益增加的生活矛盾而选择了离婚。

这让廖崴大受打击。父母离婚后,廖崴选择跟着母亲一起生活。

虽然父母离婚的事实成为了廖崴一时的心头之痛,但懂事的他还是在两年时间里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在和母亲商量过后,廖崴参加了2008年的高考,最终取得400多分的成绩,在当年也只是刚达到二本线的程度。

热爱学习的廖崴没有灰心。在总结考试经验后,他决定好好复习参加来年的高考。

2009年,年仅13岁的廖崴通过特殊招生渠道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并取得了563分的好成绩。

或许这样的成绩放在当下并不太耀眼。但在十几年前,大学生的数量还没有当今这样庞大,凭这样的成绩进入985大学一点也不难。

很快,廖崴的“天才事迹”就引来了一大批媒体的关注,许多大学都向其抛出了“橄榄枝”。

廖崴认为,务农的父母是自己学下去的后盾,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尽可能地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再三考量之后,他选取到中国农业大学进行就读。

得到茅台集团关注,四年费用有了着落

虽然廖崴的喜讯令全家感到欣喜,但家里发愁的地方可一点不少。

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也是压垮廖崴父母的两座大山。重点大学的学费和生活支出虽然算不上高,但对廖崴这样勉强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而言,却是天文数字般的存在。

先前廖崴上高中的时候,母亲只能通过打零工的方式维持生活开支,每天的工资不到十元。经济困难的时候,母亲甚至要拉下脸皮向亲戚朋友借钱。

好在廖崴高考成功的喜讯很快便被各路媒体报道。事情传出去后,茅台集团的负责人亲自拜访了廖崴家,并决定对即将攻读大学的廖崴提供四年的资助。

原来,茅台集团内部有一个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的基金会,以保证成绩拔尖的学子不会因为贫困而被迫失学。

茅台集团负责人表示,如果廖崴毕业后打算考研,他们很乐意将资助期限适当延长。

听到资助的消息后,廖崴的父母终于松了一口气。

考虑到廖崴只有13岁的年龄,父母决定和他一起前去北京陪读。两人还打算凑钱在学校附近租所便宜的房子,以便对廖崴进行生活上的照顾。

初入大学,成为学校里的焦点人物

时间一晃来到了九月份,开学的日子临近了。廖崴和父母登上火车,怀着期待的心情前往北京。

对于中国农业大学而言,迎来这样一位新生也让学校成为了新闻中的焦点。

开学前几天,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来到北京火车站,和学生志愿者们一同迎接这个天才少年的到来。

陪同廖崴来到北京的父母略显慌张,而廖崴却带着一番自信走下火车,并同前来迎接的柯校长和学生志愿者们亲切交谈。

看着眼前如此自信的儿子,廖崴的父母也算是松了一口气。毕竟这也是孩子第一次来到北京。

在前往学校的大巴车上,柯校长向廖崴简要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并和廖崴一起谈论了今后的理想和发展方向。

廖崴自信地表示,自己准备在两年的时间里修完本科的所有学分,之后报考本校的硕士研究生,未来从事和农业科学相关的工作。

柯校长十分佩服这位孩子的心劲,但同时内心里也有着一丝的担忧。毕竟这可是大学,和之前的学习模式存在很大差别。何况廖崴是从山村中走出来的孩子,见过的世面也少,能不能抵挡住现实的诱惑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的廖崴向全校学生做了发言,表示了自己一定会努力学习,争取在未来报答社会和父母的决心。

柯校长十分看重这位13岁的少年,还赠送了他一个写上励志标语的小本子。不仅如此,校长还给他前来陪读的父亲安排了学校的后勤工作。

柯校长告诉廖崴,进入大学以后要认真学习,切勿浮躁对待学业,更不要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待学习和生活,也要时常抱有宽容和期望。

事实上,年仅13岁的廖崴对校长的这一番话理解得并不透彻。毕竟他也是从大山出来的孩子,除了学习和适度的娱乐之外,他的社会经验并不丰富。

尽管如此,聪明伶俐的他还是自信无比。再怎么说,他也是一位年仅13岁就考取985名校的神童。因此,廖崴对校长的嘱托并没有给予太大的重视。

没过多久,廖崴就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受限于年龄和阅历,难以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刚开始廖崴也算的上学业顺利,每天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大家对这位小神童的经历也感到十分好奇,不少同学都主动找他聊天。

但没过多长时间,他和同学之间就出现了不少代沟。由于年龄上的差距,廖崴和同学很难有共同话题。

高中时期的廖崴偶尔也会玩些电子游戏,有时也看一看最新的动画片,但自己的同学们对这些根本就提不起兴致。廖崴很多次都想主动找自己的同学们聊些家常,但每次都以双方的尴尬收场。

甚至有一次,一名失恋的同学找到廖崴想要和他倾诉。这位同学认为廖崴对两性情感的了解尚未深入,而其他同学就不一样了——他们都已经成年,有可能会误解或笑话自己的经历。

这位同学原本认为和廖崴倾诉会得到他的安慰和鼓励,但涉世未深的廖崴却将这件事当作班上的新闻进行大肆宣扬。

或许对廖崴而言,失恋算不上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可他这样的态度却在最后弄得双方都很不愉快。

在和同学们经历了几次误解之后,便很少有同学找廖崴说话了。虽然大家在平时总是保持着和谐的态度,但他们和廖崴很少再进行话题上的交流。

沉溺虚拟网络,逃避生活现实

廖崴对此感到很是不解。自己从小就被冠以“神童”的名号,从小就是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怎么会走到如今的地步。

这样的困惑令廖崴整日生活在迷茫之中。为了增加和同学们相处的机会,他也尝试加入了各种各样的社团。但很快廖崴就发现自己没有多少特长,很难和社团的同学们走到一块。

都说十四岁左右是孩子叛逆期最严重的时段——廖崴最终也没有迈过这道坎。

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关注,他尝试在课堂上向老师询问一些奇怪的问题,甚至会在没有告知老师的情况下走出课堂。

原本以为大学的老师会像中小学那样管管自己。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大学的学习生活更多靠的是自觉,老师和同学压根没有拿他的另类行为当回事,更多时候只是认为廖崴年纪尚小罢了。

经过一步步的消磨,昔日满怀期待的廖崴开始逃避现实,逐渐开始在网络世界中放纵自己,很少再想学习的事了。

果不其然,在学院组织的第一次学业水平测试中,廖崴的《无机化学》只得了33分,在班内属于垫底的成绩。

看着发在手里的成绩单,廖崴学习的最后一点热情也被现实掐灭了。原本那个自信乐观的自己开始变得愈发悲伤。

原本以为自己会在两年内拿到学位证的廖崴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自己不仅没有和同学们好好相处,又在学业问题上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现实。

为了逃脱学习与生活上的困苦,廖崴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在上课时间来到网吧娱乐。对于年纪尚小的廖崴而言,虚拟的网络成为了安慰自己的唯一良药。

这样的现状没持续多久,廖崴的父亲就关注到了他的情况。原本以为父亲会帮助自己寻找重拾自信的方式,但父亲屡次的责备却让廖崴内心的希望一跌到底。

2011年,廖崴的父亲对他彻底失去信心,留下一封信就离开了他。

在两年的大学时光里,廖崴所修的15门专业课有14门不及格。更糟糕的是,茅台集团的负责人得知情况后,认为廖崴已经不符合贫困生资助的标准,早在一年以前就放弃了对他的经济资助。

种种现实像叠起来的稻草一般把廖崴彻底压垮。此时他的落寞与无助或许只有他自己能够亲身体会到。

关键时刻,校长为廖崴伸出援手

当廖崴可能被劝退的消息传到校长耳中的时候,柯炳生校长并没有感到震惊。作为一位阅历丰富的教育工作者,柯校长见过太多类似的案例。

校长在百忙之中抽空找到了廖崴,并和他进行了几次私下谈话。随后,在柯炳生校长的协调下,中国农业大学设立了新的转专业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施无疑给沉浸在忧虑中的廖崴带来了新的希望。在得知廖崴的父亲离开学校以后,他特地找到廖崴的母亲,并为她安排了一份校内工作。

毕竟,廖崴从小也是跟母亲长大的,和母亲相处也算是给廖崴带来的为数不多的慰藉。

对此,廖崴对柯校长感激不尽。并保证自己以后会好好读书,不会辜负母亲对自己殷切的期望。

2011年,廖崴转入了该校的信息与电气学院。并在四年以后顺利毕业并保送该校的研究生。

2016年,在一次媒体采访活动中,廖崴向记者吐露了自己最为真挚的心声——自己最感谢的人就是他的校长。是校长给了他再一次的机会,把他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

对于廖崴而言,最为庆幸的就是自己遇到了一位真正懂教育的校长。很多时候,一个真正愿意帮自己的人往往会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诚然,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事业。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对待教育应当抱有发展的眼光。而柯校长这种不言放弃和勇于探索和改革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应当去学习和践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茅台   贵州   神童   年费   校长   父母   母亲   现实   成绩   同学   老师   孩子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