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一千个欲望或战胜一个欲望,哪个会更难

雪域文化会给大家深度解析西藏的各种人文、政经、民俗、文化(佛教)、美景、旅游攻略等,解读不一样的西藏。

—雪域文化

但这部电影才是真正从修行角度,深入探讨了“色如何即是空”、“出家还是在家修行”等深层次问题。


钟丽缇版《色戒》的导演是印裔法国籍导演宾·纳伦,他也是一位修行者,为这部影片准备了长达七年之久,他让故事的一开头便直指人性:

一位完成了3年3个月3天“本尊闭关”、深得师父真传、颇具活佛赏识的喇嘛——达世,遇见了让他魂牵梦绕、欲罢不能的农家少女——琶玛...


不曾拥有,又何谈放弃?

达世是藏地小有成就的修行者,师父的众徒弟都以他为榜样,转世活佛都亲自为他颁证,只因年纪轻轻的他完成了长达3年3个月3天的“本尊闭关”修行。

那是在喜马拉雅的高山上,一个超然世外的洞穴里,达世不吃不喝,如如不动,用他的修行证明了他已然“转凡入圣”。

但是,就是这位“去得太尽”的喇嘛在回到寺庙后,作为一名男人最原始的欲望发动了。

活佛和师父决议让他去参加丰收大会换换新鲜空气,可是偏偏在这次丰收大会上,他遇见了美丽大方的——琶玛!

朋友,如果你也认为自己是一个修行者,你同意这句话吗?

面对色欲,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物欲,拥有过才可放弃;面对成功,拥有过才可放弃...如果未曾“拿起”,又何谈“放下”?

但是,朋友,这看似真理的结论,到底是欲望的借口,还是修行的路径?换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导演将这个问题赤祼祼地展现出来,而电影中的男主角达世的选择是:放下半世修行,踏入名色红尘。

他来到了当初那条河流前,换下了僧衣,穿上了俗衣。






















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欲望?

穿上俗衣后的达世,就连那只一直跟在他身边的狗都不再认识他,陌生地嘲他狂吠了两声,便头也不回地跑开了。

尽管惴惴不安,但达世还是以农工的身份回到琶玛家,找到了琶玛。达世没有想到,琶玛看着为她还俗的自己,带着责备的语气告诉他: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安慰你一会儿。

受伤的达世盯着琶玛的眼睛:真的吗?如果是真,我会在日落之前离开。

而在日落之前,琶玛选择了来到树林,就在丛林山野间,两人紧紧相拥...

但是,生活就是无常的,这点,达世早该知道。

就在又一年的丰收时节,仆人们都来到时,达世家的粮仓起了火,一半的粮食消失在火光中;

达世找到了收粮人,认为是他报复自己放的火,气愤至极的达世挂起收粮人的儿子,一脚向收粮人踹去,却没想到最后是自己被暴打扔了出来,收粮人蔑视地看着达世,说道:“这里没人会报复,成熟点儿。”倒在地下的达世呆若木鸡;

受伤的达世休息在家,琶玛前往镇上卖粮,这时,印度女人走进了家门,与达世相拥在一起,就在达世盯着一丝不挂的印度女人时,外面响起了琶玛回家的声音...

看到这里,你会问,这还是那个完成了“本尊闭关”修行的喇嘛吗?

在名利场中,他的贪、嗔、痴、慢、疑全都暴露出来,而且爆发程度丝毫不“输”给任何一个没有修行的在家人。

是的,如果你怀疑,那这正是导演展现给你的第二个疑问:修行到怎样的境界,才能证明你真的不会被欲所奴?还是说,你之所以敢宣称自己无欲无求,只不过是你未曾真正走过红尘?

达世就是个“人”,“人性”在他身上充分展示,这也许戳痛了你的心,但这才是“人”。

好在,“无常”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老师。在“无常”中,达世失去了自己创造的农场,并在被人暴打中看见了自己的幼稚;继而他又在与印度女人的苟且中,看见了自己的猥琐。

达世终于开始反观自己的红尘生活,尽管琶玛从来没有质问他什么,他还是一言不发地独自走向了山坡高处,茫然望向自己走来的地方。就在这时,师弟带着师父临终前写的信来了,信中的话瞬间让达世泪流满面:

“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这是导演抛出的第三个问题。

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多少次我们站在十字路口,面对的便是这样一个问题:往前一步还是后退一步?

人生往往看起来,往前一步,鹏程万里,可谁又知道,一旦打开潘多拉的盒子,等待你的不是万丈深渊?

所以,如果你也认为自己是个修行者,你的选择又会是什么?

读着这句话的达世,终于醒悟这一切不过是场空折腾,而他当下的选择是:抛开俗世,再次回到那条河流中,脱下俗衣,换上僧衣。

追求佛法如同对我的爱欲?

如果影片到此为止,那么导演对于众多问题的回答便是:不管如何折腾,出家才是最终的正确途径。

但是错了,导演并非如此,自始至终,导演都没有对任何一个问题,给出一个倾向性的答案。相反,就在达世回到寺庙的路上,琶玛出现了,而琶玛的一番话再次让达世痛不欲生,无法决择。

琶玛,是导演在整部影片中设置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众多影评,甚至包括“百度百科”,都将她仅仅归为“诱惑”的载体,“色相”的呈现。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她就是一个败笔,一个仅仅为了完成诱惑而存在的道具。

然而实际上,琶玛的身上展现出的,是另一条修行之道,是在家人的修行之道,是不逃避红尘、不规避欲望、不指望救赎、不幻想完美的修行之道。

对于“爱欲”,琶玛从一开始遇见达世,就不遮掩,不纠结,当她发现达世居然为了自己还俗时,她没有逃避,没有害怕,勇敢承担父母认为的“丢人现眼”的选择。

爱欲是可怕的吗?还是我们成人的规则、我们成人的戒律赋予它“可怕”的象征?导演用一场我们世俗人常会遇到的场景,突显出了这一问题:

晚上,达世和琶玛接吻时,幼小的儿子醒了过来看着爸妈,我们来看看修行过的达世和未修行的琶玛完全不同的反应:

达世看着儿子,认为不该在儿子面前表现爱欲;琶玛却轻轻抱住达世的头,让他专心看着自己;

达世尝试继续接吻,幼小的儿子看着恩爱的父母甜甜睡去了,可是达世还是停了下来看着儿子,琶玛问:儿子有什么问题吗?达世却答:不该在他面前这样做。而这时,儿子明明已经甜甜睡去。

一个是看着父母的行为沉沉睡去的孩子,一个是担心自己的行为纠结不堪的父亲。

面对人性,琶玛和孩子都是自然的,唯独这位有过修行造诣的达世,再入红尘时却是不自然的。他出世时惦记着红尘,入世时惦记着戒律,从没有一刻,他自在过;从没有一刻,他懂什么才是真正的修行。

再来说“无常”,达世发现自己尽管拥有了琶玛,却还是对印度女人动了情欲,他找到琶玛,以“农场不需要那么多人,花钱太多”为理由希望辞退一些农工,其实是想以此摆脱困住自己的情欲,而琶玛的回答方式可谓经典。

她先是反问达世:“你为什么要迫害可怜的工人?”紧接着,她不再理睬达世,而是将一根树枝抛进水里,问玩耍的孩子们:“这根树枝会怎样?”

孩子们有答:会沉下。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孩子们答:会被石头绊着。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孩子们答:会在水里腐烂。琶玛反问:如果不会呢?

而这一答案,导演其实早已通过琶玛与孩子的对话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琶玛是智慧的,她用这一方式告诉达世,人在尘世,宛若浮萍,洪流之中,我们或沉去,或摔碎,或折断,或腐烂,或被困,但我们的归宿都只有一个:流入大海!

纠结是没有必要的,伪饰是没有必要的,逃避更是没有必要的,只有面对,不管是外在的挫折还是内心的欲望,只有面对,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家,所有的选择都需要一样的面对,而最终的归宿都只有一个:大海!

可惜此时的达世没有领悟,印度女人仍旧在他身边,他就仍旧被情欲所牵,仍旧在欲望与戒律中不断纠结、不断伪饰。

就在他与印度女人偷情时,琶玛回来,他忙不迭地让刚完事的印度女人立刻离开,印度女人却一面捡起地上的工钱,一面鄙视地对达世说:“冷静点!怕什么?反正她说过,这一切迟早会发生的。”

正是这句话,让达世在震惊、羞愧、内疚中看见了猥琐的自己和豁然的琶玛,看见了那一路走来越陷越深以至于不可救药的自己。

达世(跪下):琶玛...

琶玛:当儿子路荷不断问她同一问题,父亲在哪里?她怎样回答?她怎告诉他?母亲怎可在半夜撇下儿子独去?只有男人做得到。达世,只有男人做得到!

达世:琶玛,带我回家。

琶玛(把钵和佛珠丢给达世):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副躯体。(飘然离开)

琶玛离开后,达世看到了石头背面的那句话:让它流入大海。达世痛苦至极,蜷曲在转角的地下...


“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之一,想想都很美,我既可以修道念佛,又可以与你共浴爱河...

但是,这难道不是最蛊惑人心的妄想?!

在最近一期直播:“佛教徒的爱情:失爱者联盟”中,赵先生通过全面讲述悉达多太子离开尘世去追求佛法的故事,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悉达多对耶输陀罗有没有爱?有,当然有!

悉达多是否决绝离开了耶输陀罗,去追求佛法?是的,决绝!

悉达多的爱情是不粘着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他没有纠结,没有牵绊,选了就是选了,坚定走下去。

而电影中的达世不是,他出世时想着琶玛,入世时想着佛法,他要“拥有过才放弃”,他要“不负如来不负卿”,而到头来呢?

我们多少自称修行者的人,在期盼着“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从容来去”?而这,难道不是最要命的“粘着”,不是最要命的“贪痴”?

“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才是。”这是宗萨仁波切说过的一句话。行走在无常的生命之流中,最要紧的,也许不是选择哪条路,而是你能在那条路上坚持多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欲望   爱欲   印度   佛法   师父   无常   红尘   导演   儿子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