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通货膨胀,有何显著的特点和特性?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经历了飞速的经济增长,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收入不平等问题与通货膨胀压力也日益凸显。

通货膨胀可以看作是国家对居民的征税,在通货膨胀的大幅上涨时期,居民的消费、储蓄、投资、交易等行为受到巨大冲击,对于低收入阶层而言,他们在食品、衣物上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较高,通货膨胀带给他们的影响更大。

那么具体通货膨胀具有哪些特性呢?本文笔者就为大家详细阐述下。

通货膨胀具有显著持续性

改革开放至2019年的41年间,我国物价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有发生,呈现交替发展的态势,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通常把当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涨率超过3%,则视为当年发生了通货膨胀,若上涨率超过5%,则视为当年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以此为依据,则41年间我国有18年发生通货膨胀,13年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具体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以下几个时间段:1980年通货膨胀率为7.5%,1985——1989年平均通货膨胀率12.0%,1990——1996年平均通货膨胀率11%,2004年通货膨胀率3.9%,2007——2008年两年分别为4.8%、5.9%,2010——2011年两年分别为3.3%、5.4%。

最近的2018、2019年CPI指数也达到了2.1%、2.9%,有通货膨胀压力。

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高通货膨胀持续几年,低通货膨胀也持续几年,1985-1989年连续五年通货膨胀率超过5%,1992——1996年连续五年通货膨胀率超过5%,且这两次价格波动幅度非常大,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1%,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最为严重的两次。

之后的1997——2006年间我国基本都是处于通货紧缩或价格水平基本持平的状态,最近一次的通货膨胀是发生在2010、2011,2012年以后总体物价水平都比较平稳。

从我国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看,我国城镇和农村的消费价格指数大部分时间保持着共同的变化,但是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期间,两者会有一定的差距,在1985——1993年之间两者的差距较大,1985年两者的差值达到4.3,以后的其他年份基本都在1以内。

形成通货膨胀原因各有差异

引起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也是各有差异,而且每次通货膨胀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具体而言,我国在1980年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政府主导的提高主要副产品的收购价与销售价格,政府的调整导致物价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农副产品的价格调整。

比如粮食收购价提高30.5%,同时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投资规模也是迅速激增,这也导致的严重的财政赤字,改革开放带来的出口外汇引发货币膨胀,同时推动消费和投资膨胀的局面,形成了需求性通货膨胀。

1985——1989年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过旺,同时进行的工资体制改革所形成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这个阶段由于我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引发了货币增发,形成了通货膨胀的预期,从而引发通货膨胀,1988、1989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8%。

1990——1996年的通货膨胀可以说是我国经历的最严重的一轮通货膨胀,1994年的通货膨胀高达24.13%,为历史最高,当年的食品通货膨胀更是达到了31.8,而且1993——1995年三年的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为18.63%,食品通货膨胀为23%,可以说是发生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而这轮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当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投资过热,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的金融改革所形成的价格开放,形成了当时一度高投资膨胀、高货币发行和高信贷投放的三高局面,经济和金融秩序比较混乱。

2004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政府防止前面几年通货紧缩给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主动的实施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从而导致的需求扩张所带来的通货膨胀。

2007——2008年的通货膨胀相比较前几轮而言程度较轻,这两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8%、5.9%,而食品通货膨胀则相对较高达到了12.3%、14.3%,这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为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热钱大量涌入导致外汇占款急剧增加,国内货币供给猛增,在各主要国家央行放水的情形下我国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化解危机。

2007年、2008年这两年的M2增速达到了16.73%、17.77%,M2大约是GDP的1.5倍;2010——2011年的通货膨胀相比较前面几轮程度又有所下降,食品类通货膨胀分别为7.2%、11.8%,主要原因是治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后遗症,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都实施了一定的货币宽松政策。

我国2009年实施了“四万亿”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信贷市场快速增长,全年新增各项贷款9.6万亿元,当年的M2增长27.7%,2010年流动性继续增加,M2同比增长19.7%,人们形成了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

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与部门差异

我国通货膨胀在CPI的8个大部门中存在着显著的结构性特征与明显的部门上差异,一般而言食品价格上涨幅度与频率在几个大类中是最高的,食品价格成为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动力。

大部分年份食品类CPI都是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特别是最近两次通货膨胀时期,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食品CPI指数为12.3、14.3、7.2、11.8,远远高于同期4.8、5.9、7.2、11.8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这几年我国CPI上涨的大部分原因可以解释为食品CPI的上涨。

区域性差异明显

虽然我国是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之间的一些要素结构、产业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地区之间通货膨胀率也存在着差异。

以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为例,食品通货膨胀率最高的广西壮族自治州为19.5%,食品通货膨胀率最低的黑龙江省与四川省为12%,两者相差高达7.5个百分点,那些农业大省或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省份相比其他的省份拥有更低的食品通货膨胀率。

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食品通货膨胀率存在显著差异;在非食品通货膨胀率方面,各省也是存在巨大的差异,2008年非食品通货膨胀率最高的青海省达5.49%,而最低的北京市非食品通货膨胀率为-0.62%,存在着轻微的通货紧缩,不同的省市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也说明我国的通货膨胀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

治的等多种因素,是一种复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成本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等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都有贡献,只不过在某个特定时期,某个因素占据了主导了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多次通货膨胀由原来的隐蔽型慢慢向公开型转变,而且原因和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这也导致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完善,通货膨胀的程度有所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通货膨胀   我国   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   价格指数   货币   差异   特性   当年   通货膨胀率   食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