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待孩子的身高普遍存在哪些认识误区?来看看您中了几条

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父母会借鉴过来人的养育经验,并应用到自家孩子身上。比如,耳熟能详的宝宝生长发育口诀“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但每个地方所流行的顺口溜版本稍有区别,因为宝宝的生长发育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存在个体差异,家长不能要求宝宝严丝合缝地按照标准去生长。只要接近这个月份,不偏离得太远,基本没啥大问题。

但要注意的是,仅凭借过去的经验来指导现在孩子的生长,往往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倘若观念没有及时纠正,就可能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从而造成一些难以挽回的遗憾。


误区一:认为父母高,孩子一定高,过分夸大基因的作用。

人的身高只有60%-70%是由先天遗传基因决定的,剩余的30%-40%受到后天的营养、睡眠、运动、内分泌、心理以及疾病等因素的影响。父母不高的孩子,后天因素作用发挥得好,也能有理想身高;父母高的孩子,后天因素作用发挥得不好,将来也长不高。后天因素对孩子身高的积极影响需要科学合理的干预才能被充分激发,通过营养指导、运动指导、睡眠保障、疾病预防、药物干预等科学的身高管理计划,促进人体生长激素的分泌,才能改善身高。


误区二:男孩没变声,女孩没来月经,还不算发育,不着急。

有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女孩月经初潮是青春期来临的重要标志,月经初潮会带来身高和体重的快速增长。实际上,女孩是以乳腺的发育作为青春期开始的标志,如果月经初潮来临,表明已经进入青春期的中后期,是个体发育已近成熟的标志,此时身高和体重的增加明显放缓并趋于稳定。

男孩青春期开始发育的标志比较隐蔽,男孩出现变声、痤疮、长胡须或者喉结等,孩子往往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中后期。身高突增高峰期已过,身高的增长空间已经很少了。


误区三:我的孩子是晚长

所谓的 “晚长”医学上是指青春期发育延迟,这样的孩子青春期前身高正常或略偏矮,只是到了青春期,其他同龄人身高突增而自己青春期延迟,才会显得身材矮小,一般孩子父母也曾有晚长个的情况。

如果孩子骨龄落后实际年龄2岁且生长激素水平正常,则可能为晚长或体质性青春期延迟,但如果骨龄与孩子年龄相匹配,则提示孩子不属于“晚长”。因此,当发现孩子停长、缓长时,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切不可疏忽大意而影响了孩子的身高。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孩子年龄到了23岁,仍然有最后一次长高的机会。但世易时移,“二十三,蹿一蹿”已经是过去式了。医学专家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成熟速度加快,导致青春期提前和最终身高的时间提前。因此,父母的身高不一定代表了准确的遗传水平,如果孩子身高落后较大,是否晚长应由专业医生作出判断,切不可只是等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机会不可挽回。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发育确实有早晚之分,如果与相应年龄的平均身高相差3到5厘米,晚长一点有可能追赶得上来,倘若相差 20 厘米甚至更高,您认为晚长还能追得上来吗?

其次,孩子与父母早期的成长环境不同,现在的孩子由于营养过剩和不安全食品、不良信息等,发育普遍比上一代人早。因此不能用上一代人的发育时间,来衡量现在的孩子发育早晚。

孩子是不是“晚长”,不能仅靠猜,需要借助医学检测,来下定论。如,详细评估骨龄,看看骨龄是落后还是提前,才能判断发育的早晚。


误区四:多吃就能长高,轻信民间的偏方,乱用补品等。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吃得少了营养跟不上,所以不长个,总会想尽办法让孩子多吃一些,甚至给孩子吃各种“补品”,炖汤等,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3岁以后调控孩子生长的关键因素不只是营养,更重要的是生长激素的分泌情况。所以不能单从营养角度考虑孩子的身高问题。


误区五:只要骨骺没有闭合都可以治疗,等长大些再治疗也不迟。

1)年龄越大,骨龄也越大,生长时间缩短;骨龄越大对药物的敏感性越差,疗效就越差;

2)年龄增长,体重随之增加,药物剂量增加,费用也越多;

3)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花费越少。

一般情况下,人的骨骺一旦闭合,无论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再长高。很多家长一味等待孩子晚长,认为孩子现在矮点不要紧,到了青春期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猛长期,身高很快会蹿上来。其实,长高的机会错过了,就再没有了。因此,如果一旦发现孩子身高偏矮,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千万不要等到骨骺闭合才想到去干预。


误区六:不确定矮小的病因,盲目用药。

据《中国儿童身高管理现状调研报告2020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有47.2%的儿童身高处于平均水平,有30.8%的儿童身高处于中下或生长迟缓水平。不仅如此,受访者中有54.2%的儿童当前身高水平还没有达到遗传身高 。

当前,有97%的矮小青少年家长不知道孩子个子矮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误认为是孩子晚长或遗传因素,只有1.6%的家长知道有患疾病可能。所有矮小人口中,4-15岁的需要治疗的患儿约有700万。目前,每年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不到30万名。到院就诊后,每年真正接受合理治疗的患者不到3万名。

总的来说,我国儿童矮小症诊治的现状呈现:家长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的特点。

矮小症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疾病。与遗传、营养、代谢、神经、内分泌等有密切的关系,其病因有300多种。可分为生长激素缺乏和非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两大类。生长激素缺乏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没有通过确切的检查诊断,就盲目地买所谓的增高药吃,多半没有效果,甚至受骗上当,误入歧途,耽误了孩子的治疗。


- END -



免责声明:以上任何信息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对面的诊断和治疗,本网站及宣传单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

文章插图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误区   身高   家长   孩子   生长激素   矮小   青春期   年龄   父母   营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