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方式的改变,给人们生活消费带来了哪些影响?

不同支付方式的透明度是不一样的。现金是透明度最高的支付方式,以往研究发现人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所支付现金以及钱包里剩下现金的多少,形成清晰的记忆,所以透明度高的现金账户的付款痛苦要高于透明度低的信用卡账户。但是,随着电子支付成为当前主流支付账户,现金支付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人们对自己钱包的现金余额,并没有形成强烈的记忆。

而随着电子账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越来愈重,人们对电子货币的所有权也更高,那么当发生金额损失时,同等痛苦程度下,电子账户的金额数应该小于现金账户。损失规避是指人们对于同等规模的损失要比获益的心理感受更强烈,因此人们在日常决策时,总是倾向于规避损失。现金账户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少,电子账户越来越重要,那么人们对电子账户的损失规避感可能会更强。

人们对于等额金钱的态度是不相同的。电子账户作为人们心中最重要的账户,使用非常便捷,使用频率也非常高,人们对其情感要比现金账户更加深厚。1999 年,Thaler 曾提出得与失的框架,并认为在这个框架下,人们对不同账户的损失与获益的评估是基于情感满意最大化进行的。

所以,当有一笔意外之财时,相比现金账户,人们更希望获益的金额是在其情感深厚的电子账户里。而且,相比现金账户,当电子账户发生意外损失时,人们的心理感受会更强烈。所以,人们更希望损失的金额不在电子账户,而在现金账户。并且随着金额的增大,这种倾向更加明显。

虽然,现在现金账户使用频率低,人们对其心理所有权低、支付痛苦并不如以往那么高,低于电子账户。但是,从形态上,由于电子支付使用非实体货币,它让消费者在支付时较难体验到金钱流失的感觉,所以付款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同时,从数量上,由于电子支付无需进行货币清点,具体交易金额难以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所以不会有明显的痛苦感。因此,电子支付的支付意愿应该更高。

以往对支付效应的理论解释是基于现金使用仍然比较广泛的情境下,而随着数字货币的即将推广,我国的现金使用频率会越来越低。虽然现金具有显著的物理属性,但是人们对电子账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因而所有权更高,而人们对钱包账户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所有权也会更低。高使用频率、接触频率会带来高的所有权,高所有权给个体带来更多的自我认同感,因此个体为了维持这种自我认同感,会进行更多的消费。

电子支付方式的消费倾向

电子账户是主要的支付方式与以往现金支付相比:从心理上看,大多数人选择电子支付是因为便捷,避免找零,方便,安全等,而选择现金支付是因为特定场合不得不使用现金;人们一想到电子支付,大多数想到的是网购、钱不是真的、管钱更容易等,而想到现金支付则是管钱更容易、应急有足够多的钱、造假很容易等;

人们使用电子支付的感受大多数积极的,准确知道花的钱和账户余额,随时能买任何东西等,而现金往往会出现内疚感;人们对电子支付的满意感更高,并且认为电子账户的不足主要是超支、借贷、安全性不高,而现金主要是找零、携带不便、安全性不高。从行为上看,相比现金账户,电子支付使用频率高、保有金额、支付比重都更高,并且使用场景也更广。

由此可见,电子账户已经成为重要支付账户,大多数人使用的是电子账户的转账和付款功能,较少人使用投资理财功能,并且随着电子支付的普及,人们对现金的依赖感减少,主要依赖于各大支付平台前期宣传和推广,人们对电子支付这种支付方式的使用倾向越来越高,并且转移到使用其他支付方式的心理成本也更高。

由于电子账户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常规账户,而现金账户已经成为非重要、非常规账户,所以人们对电子账户的拥有感和损失规避感、损失痛苦感会更强烈。因此,从行为上看,在获得时,人们更愿意使用心理主要账户电子账户进行收款;在损失时,更愿意使用现金账户进行付款;并且,在日常消费过程中,电子账户作为人们的常规账户,在实用消费中,更倾向于选择电子支付;而现金账户作为意外或非常规账户,在享乐消费中更倾向选择现金账户。

随着金额的在增大,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花掉现金和储存电子货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人们更想要拥有电子货币,对电子货币的心理认可和接纳更高。而以往人们对现金的认可更高,倾向于使用现金进行实用消费,信用卡支付享乐消费。

在对不定额、小金额商品进行消费时,电子账户和现金账户的支付意愿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金额过小,存在小金额效应。不同类型的消费,不同金额的消费,其支付意愿不同。实用物品的支付意愿高于享乐物品,随着金额越大,支付意愿越高。在对定额、大金额商品进行消费时,电子账户和现金账户的支付意愿存在显著差异这与以往研究一致。

无论是在享乐消费还是实用消费,无论金额大小,电子账户的支付意愿都要显著高于现金账户。现金和电子账户可能存在类似信用卡效应的电子账户效应,即电子账户和现金账户在消费行为上存在差异。在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信用卡的支付意愿高于现金,而在我国信用卡普及率低,它的使用频率甚至可能低于现金,并且信用卡支付并不如电子支付便捷,因而电子账户的支付意愿可能不但高于现金,也要高于信用卡。

以往研究发现,人们是根据金钱的物理属性来建立价值的,对于硬币来说,人们认为越大越厚的价值更高,而对于纸币,人们为了维持完整性,更喜欢整钞,所以更愿意花掉零钞。而对于电子货币来说,整钞和零钞只存在数字变化的区别,并没有明显的物理属性,因此人们的价值感知可能与现金不同。

所以电子支付与现金支付的差异,可能具有一定边界条件:在小金额、零钞环境下,这两者之间可能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大金额、整钞环境下,现金拥有者更可能维持物理属性显著的金钱,而电子货币拥有者则可能会更愿意进行消费。

虽然电子账户的使用频率、所有权更高,但是,现金账户比电子账户更具有明显的物理属性,所以人们对这两种账户的自我客体连接感可能并无显著的区别。电子账户与人们心理连接强度是否存在更紧密现象等有待于后续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虽然,人们对电子账户的心理紧密感可能并不比现金账户高,但人们对电子账户的心理所有权、自我认同感更高。所有权的中介作用显著。

作为主账户的电子账户,虽然账户的损失规避感更强,但是支付意愿也更强,人们在进行消费时,可能不简单把支出等同于损失,可能是一种自我投资性的消费,并且这次投资随着所有权的增高而增大。高所有权将增加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占据一席之地”的主人翁感。为了进一步增加自我认同和“占据一席之地”主人翁感,个体可能继续使用高所有权的电子支付进行更多的消费,更多的自我投资。

电子货币的抽象性,导致个体虽然对消费过程具有显著的知觉,但对付款时痛苦情绪体验并不显著。而现金账户,虽然具有显著物理属性,但是使用频率低,所以付款时的痛苦程度也不高。电子支付和现金支付的支付痛苦可能存在地板效应,所以支付痛苦不能很好解释支付效应。

由于现金账户使用频率低,人们很少携带现金、钱包出门,而一定携带手机出门,所以人们对现金的记忆显著性低于现金。并且进行消费付款时,个体主动输入消费金额,心里对账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核算,因此,电子支付过程感知要高于现金,所以支付透明度高。支付透明度的中介作用显著,但是支付透明度的影响方向发生变化,支付透明度与支付痛苦并没有显著相关,但与支付意愿呈正比;而不是以往的与支付痛苦正比,与支付意愿呈反比。

电子支付方式与购买行为的联结程度,可能并没有得到削弱,可能只是支付的情绪体验发生变化,支付痛苦感受被缓解了。所以,相比现金支付,使用电子支付方式进行购物,支付痛苦不高,产生“没花什么钱”的心理体验,并且,使用电子支付后,人们更多的会产生积极的掌控感,使用便捷,因而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因而支付意愿会更高。购买快乐程度存在显著中介作用。

同时,电子支付方式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在情感和认知方面存在多重中介效应。表现为:一方面,因为使用电子支付这种支付方式消费,支付过程显著性感知,可以获得更多自主感,控制感,所以相比现金账户,个体对它的所有权更高,对电子支付方式的高拥有感,高所有权,让人更愿意进行消费投入更多,更愿意支付;另一方面,因为这种支付方式,使用快捷、方便,让个体更容易感受到购买的快乐,因此,支付意愿更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高于   账户   意愿   所有权   货币   金额   现金   损失   痛苦   电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