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变得更好?请坚持使用这个方法

清朝的学者俞樾的寓言笑话集《一笑》中有这样一个段子:

有一个在京城做朝官的人被派到外地当官,临行前去辞别自己的恩师。

恩师叮嘱他说:“外地的官不容易做,一定要小心谨慎啊。”

那人说:“没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一百顶高帽子,逢人就送他一顶,就不至于因意见不同而为难我的!”

老师生气地说:“我们是正直无私的人,为什么要给人戴高帽子呢?”

那人说:“天底下像恩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个呢?”

老师听了很舒服,点点头说:“我说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那人告别恩师出来,便对别人说:“我的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

这虽然是个笑话,但非常深刻地道出了人的内心深处希望获得别人肯定的本性。人人都有缺点,不过,能够做到虚怀若谷、闻过则喜的人毕竟是少数。如果你直言不讳地指出来,他面子上挂不住,虽然不一定立马回怼,但心里肯定会不高兴:

“我的问题难道自己不知道吗?用得着你在这里饶舌?你的毛病比我还多呢!”

联系到教育话题上来。

现在,有些学生确实比以前难管多了,学习动力不足,与不良习惯有关的问题着实不少,说服教育有时候在短期内根本不起作用。于是,作为老师不免会着急上火,就着犯的错误批评一顿,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一部分学生对于老师的批评,抵触情绪很浓,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不但不改正,有时候还会变本加厉,和老师对着干,“让他往东,他偏向上西;安排他去打狗,他非要撵鸡”。

碰到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转变一下思路,变“盯着缺点不放”,为“发现优点猛夸”。

看过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写的一本《告诉孩子,你真棒!》,里面的主要观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去发现并表扬孩子的优点。虽然在一些“惩戒派”的眼中,“好孩子是夸出来”这样的教育理念过于理想化,但只要深入实践进去,就会发现:如果真正想改变孩子,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从表扬入手,改善与孩子的关系。

关系改变了,教育教学就有了切入点和突破口。而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优势,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有些缺点反而就慢慢变小,甚至完全消失了。

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意味着老师首先要改变“学生观”,要从心底里接受学生的不足,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而非不可救药、一无是处的“烂泥”。

有了这个心理前提,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学生才会改变。

用一个词概括,让孩子变得更好的办法是“授人以誉”。即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精神层面的赞誉,让学生变得自信,带着好心情投入学习。

下面这个故事,就是这一实践这一方法的成功范例。

在纽约,一位女教师决定让每一个高中生都获得荣誉,她告诉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会有所作为,然后她送给每个同学一条蓝色的缎带,上面印着一行金字:

“我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

这些得到蓝缎带的学生从此变得自信起来,这所学校的学习成绩也节节上升,成为当地最优秀的重点学校。

即使是一些大人物,也是这一方法的获益者。

比如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有人说,他在政治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那支随时准备写便笺鼓励人的笔。

我们老师,也可以在身边常备一些空白的小纸片,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发现或者出现的写下几句赞美和鼓励的话,送给或奖给那些需要关心的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加油鼓劲。尤其是那些后边的学生,这样的“雪中之炭”,是能够改变某些孩子的一生的。

有统计数据表明:一般学校中,老师对学生使用消极语言和鼓励启迪性语言是3:1。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

那么,就让我们暂时闭上那只紧盯着孩子的毛病不放的眼睛,睁大那只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然后再大力表扬、用恰当的方式鼓励,试试孩子会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只要坚持下去,大多数学生应该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湖底的浮萍资深教书匠,学校管理者,市作协会员。学习改变命运,交流丰富人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希望同朋友们一起坚持读书与写作,聚焦文史和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戴高帽子   高帽子   孩子   缎带   有所作为   恩师   优点   老师   发现   方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