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参观一座南传佛教寺院?

壹 何为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佛教等等,不过,相较于这几个名词,国内朋友们可能对这一佛教流派的另一个名称“小乘佛教”更为熟悉。实际上,这几个名称相互通用,但“小乘佛教”在一些南传佛教信众看来含有一种来自大乘佛教的蔑视意味,因此本着尊重当地习俗的观念,我们称其为“南传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最为合适。

在这里,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南传”呢?这就涉及到了上座部佛教发展史的问题。一般认为,在佛陀入灭后一百多年,原始佛教的僧团举行了第二次集结,在这次集结中,对于原始佛教的“十条戒律”产生了争执,一部分僧侣认为“十事非法”,一部分认为“十事合法”,因此产生了巨大分歧,原始佛教由此分裂为了“大众部”(后来有部分演化为大乘佛教)与“上座部”两部分。

佛教散播示意图

而如今广泛流传于东南亚的南传佛教,则自诩为上座部佛教的正统,并认为自身的佛教教义更加接近于原始佛教。但实际上,南传佛教只是上座部佛教向南传播并发展的一支(从历史沿革上考察,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是出于上座部分别说系传到斯里兰卡的铜牒部,亦有说是属于上座部系的法藏部南派),并不能代表上座部佛教的全貌,因此称之为“南传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最为合适。

根据南传佛教经典的记载,在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时期,阿育王派遣王子摩哂陀长老经由南印度前往斯里兰卡弘传佛法,与当时统治斯国的天爱帝须王相见。他的第一次说法即得到国王的皈信,使上座部佛教在斯国弘扬,并在首都建造大寺(Mahavihara)供养僧团,在东南亚佛教史上影响至深的“大寺派”由此创立。

斯里兰卡佛塔

与今日的南传佛教国家几乎举国信仰一种宗教不同,早期的南传佛教国家,并不纯粹流行上座部佛教,兼容并蓄各种佛教流派乃至其他宗教是更为常见的存在模式。如作为南传佛教发祥地的斯里兰卡在早期也存在着大众部的无畏山寺住派。也就是说,在政治较少介入的情况下,早期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大众部(大乘佛教)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共处的状态;直到后期政治强势介入,并使之成为国教来支持王权统治时,这些南传佛教国家的流派才变得单一起来。

虽然南传佛教在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时代就已传入斯里兰卡,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细致的梳理,直到公元五世纪前后,觉音长老重新整理、注释与翻译了流传下来的南传佛教典籍之后,斯里兰卡的南传佛教才得到了最终完善,此后一千多年间在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此时定型。

在公元后的头一千年内,南传佛教在东南亚与南亚的状态可以用不温不火来形容。除去传承有序的斯里兰卡大寺派,东南亚与南亚只有一部分小国(如堕罗钵底、缅甸的孟人王国)信奉过南传佛教,然而在1044年,南传佛教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章。

蒲甘古城

在这一年,东南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王国将南传佛教尊为国教的情况。阿奴律陀于1044年建立了蒲甘王国(这是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地位约等于秦汉之于中国)之后,遂迎入南部孟人王国的南传佛教,并将其定为国教,取缔了在骠国时期盛行的大乘佛教。

塔銮,老挝国家的象征,传说埋藏有佛陀真身舍利

有了缅甸的先例之后,东南亚在11~14世纪建立的一系列重要王国,如素可泰、兰纳、澜沧王国等,都开始尊南传佛教为国教,并且开始传入云南的版纳、德宏地区。到了14世纪末期,一个占据了中南半岛绝大多数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正式形成,并深刻影响了中南半岛此后将近一千年的历史。

16世纪的中南半岛

贰 南传佛寺——超越民族与地域的认同

中南半岛自古以来都是世界上民族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来自南亚、东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地区的民族在此碰撞交融,成为了世界上文化最为多元的地区之一。在小乘佛教流行之前,中南半岛上曾流行过婆罗门教、印度教以及大乘佛教,可谓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在长期的演变中才最终统一为南传佛教。复杂的宗教与民族状况造就了该地区建筑呈现出极为多元的面貌,但在建造南传佛教寺庙上,由于受到固定范式的影响,各个地方有着较高程度的一致性。

(1)寺院配置

任何一座南传佛寺都要有的建筑是佛殿与僧房,即宗教区与生活区中各自最为基本的建筑,这一点与我们熟悉的汉传佛寺是别无二致的,即使最简陋的汉传寺庙,也会有佛殿与僧寮。在这基础之上,各个地方的南传佛寺配置开始有了不同的方式。比如景谷地区规模较大的佛寺一般会有佛殿、僧房和戒堂;西双版纳的佛寺在这基础之上还会有鼓房;德宏州的佛寺中较为特别的是“泼水亭”的设置。

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云南以南的老挝与泰国,这里的寺院配置又有所不同。在老挝琅勃拉邦,有一定规模的寺庙往往会有佛殿、法堂、僧房、鼓房、藏经楼,在佛殿的后方一般建有小型佛塔。

寺院一周的围墙附近则摆满了供养信众骨灰的供养塔。一些临河的寺庙还会为摆放每年龙舟比赛时使用的龙舟,专门挑一块地方搭建简易船篷。

泰国作为中南半岛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南传佛教国家之二(另一个是缅甸),寺庙规模更大,建筑种类更多。

在泰国寺庙中佛塔的地位尤为突出,一般位于寺庙中央,佛塔的四周建有佛堂、布道佛堂(相当于法堂)、冥想厅、藏经阁、僧舍、教室等建筑,寺庙的规划方式也是东南亚南传佛寺建筑中最为严谨的。


(2)寺院规划方式

寺院规划方式指的是在一座寺院中如何安排每一座建筑的位置,以及控制整体的空间形态。以我们熟悉的汉传佛寺为例,汉传佛寺往往采用中轴对称、层层递进的空间规划方式,如明清时期的寺院常用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祖师堂)作为最基本的轴线。

而在南传佛教建筑中,除了泰国、缅甸一些规模规模庞大、建筑繁多的寺庙,往往没有比较清晰的轴线规划。

南传佛寺在规划时,最为在意的是佛殿与佛塔的相互关系。如在老挝的寺庙中,佛塔一般位居佛殿之后,偶尔会见到佛殿前后均有佛塔的情况。泰国素可泰王朝与大城王朝的大型寺庙,一般有着较为明晰的中轴线规划,进入庙门之后,一般会有佛堂,佛堂之后连接回廊,回廊中央是寺庙的核心建筑物——佛塔,其后是戒堂或者次一等级的佛堂,从中可以看出泰国南传佛寺对于佛塔的推崇。


泰国典型佛寺布局

虽然因为发展水平的差异,东南亚地区的南传佛寺有些布局较为松散,有些有着较为明确的中轴线和中心。

但总体而言,相对于汉传佛寺更加自由,从这一点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南传佛教的巨大“活力”。

(3)建筑特色

虽然云南汉传佛教分布区域与南传佛教分布区域是无缝衔接的,甚至二者在一部份地区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但是云南汉传佛寺与境内南传佛寺在建筑风格上的差别,要比云南与东北的汉传佛寺间的差距大得多,甚至比汉传佛寺与传动清真寺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我们进入一座南传佛寺时,能感受到的与我们内地寺庙的最直观的差别就是佛殿了。南传佛教的佛殿基本都采用面阔小于进深的纵长平面,歇山/悬山屋顶的山面向外,正对参观者,进殿时从长方形平面的短边进入,建筑学上称之为“山入”。而我们在国内见到的大多数宗教建筑(不仅限于佛教),其大殿采用面阔大于进深的横长平面,歇山/悬山屋顶的两坡正对参观者,进殿时从长边进入,建筑学上称之为“平入”。即使是进深大于面阔也很少会见到山面正对参观者的做法。

南传佛寺佛殿(山入)

汉传佛寺佛殿(平入)

南传佛寺佛殿进深大于面阔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其礼拜的对象。南传佛寺只尊释迦牟尼佛为佛主,因此在一座佛典中,不论有多少尊大小形态各异的佛像,都是释迦牟尼佛(在国内有些地区的南传佛寺也会供奉汉传佛教佛像,是近些年来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妥协),而最大的佛像只会有一尊。这样就使得南传佛寺佛殿不需要像汉传一样,采用横长平面以容纳多尊大小相等的大型佛像。

琅勃拉邦维逊寺

昆明圆通寺

在南传佛寺中,别具特色的建筑屋顶同样令人瞩目。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寺庙中,往往使用多层叠落的屋顶,屋顶叠落层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寺庙等级的高低。

在东南亚大型建筑中,一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歇山顶(指的是包含山面梁架的歇山顶),那些看起来像歇山顶的建筑,实际上可以拆分成悬山(上檐)与四坡(下檐)这两部分,上下叠落形成近似歇山顶的造型。不过,在东南亚更加常见的还是不连续、层层叠落的悬山屋顶。

在一些方形建筑中,有时也能见到十字歇山顶与攒尖顶。

在建筑装饰上,南传佛寺最有特色的部分当属金水漏印彩画与各种娜迦了。

“金水”傣语称为“滴夯”,是刻版漏印而成的一种装饰绘画。其制作方法是先将图案描在硬纸上,然后用刀把画面实的部分刻空,形成一个纸模本,并根据所需装饰部位的大小,先刷黑色底漆,干后再刷红漆,制成一一种深沉的暗红底面。

然后把依图案形式镂空的纸板复压上去,用板刷沾满略干的金漆,将图形和纹样层层拍印出来。或是将图案贴底面用刻板漏印的方法印上,然后在镂空部份贴上金泊或刷上金粉,晾干后揭去纸板即得图案。

也可把金粉或银粉将图形刷到预先制好的不同色彩底子的墙壁上。这种方法类似民间蓝印花布的漏版印刷法,可以以几种摹本为单元,使二方连续、四方连续重复地出现在壁面上。

金水彩画的题材十分自由,从各种佛教题材,到地方神灵,再到普通人们的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花鸟鱼虫,还有几何图案,均可入画,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虽然东南亚的气候对于彩画保存极为不利,但是金水彩画的摹本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在日后重绘时可以按照摹本一模一样地复刻,我们见到的金水画地样式可能会早于现存建筑本身的年代。


南传佛寺佛殿的内部较为昏暗,如果采用其他颜色的彩画势必会看不清楚,而金水画则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使在昏暗的光线下,黑底或红底之上的金水画仍然清晰可见,有光线直射其上时更是熠熠生辉,很好地烘托出了佛殿庄严神圣的氛围。

那伽,是起源于印度神话中的一种蛇神。这种生物的外表类似巨大的蛇,有一个头或七个头;其形像在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经典中常有出现。在东南亚,那伽有各种变体,比如在泰国那伽被认为是湄公河的守护神,形象也在长期流传中产生了各种演变。

我们在东南亚地区的南传佛寺中,可以见到那伽的造型变化十分频繁,有的造型接近于鱼化龙,有的会在身上带有鱼翅,还有的非常近似于中国龙。实际上,确实有一些中国的古代典籍(包括当代的一些)将那伽直接翻译为龙,若是探究最初的起源,世界上所有类似于龙的动物,也都是同源的。

(4)礼仪与禁忌

在参观南传佛寺时,我们也应该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礼仪与禁忌。一般来说,只要尊重礼仪,南传佛寺都不会将游客拒之门外,即使是举行法事活动时,佛殿一般也允许游客入内。

在进入南传佛寺之前,首先应当注重着装,一般不允许穿着太暴露的服装进入寺内,一些佛寺门口专门挂有注重穿着的告示牌警示国外游客。在进入佛殿时,一定要先脱鞋才能入内,穿鞋进入佛殿可能是对于南传佛寺来说最大的冒犯。


一些规矩较为严格的佛教圣地,如仰光大金塔,甚至要求在进入大金塔广场之前把鞋子袜子全部脱掉,方可入内。

南传佛教寺庙(除非个别用作博物馆的或者极为神圣的寺庙)一般都允许游客在佛殿内拍照,甚至僧侣也乐于与游客合影,但禁忌是不能触摸佛像。

这可能与东南亚宗教里面遗存的万物有灵论有关。从迷信的层面来说,东南亚人认为触摸佛像可能会通灵,或者说可能会沾染上一些不好的东西;从文物保护的层面来说,即使佛像没有被围栏或者玻璃罩挡住,长期触摸也是一种破坏,更关乎文明素质。

南传佛寺一般没有食堂,因此布施就成为了南传佛教文化圈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习俗。在琅勃拉邦,黎明时分天还未亮或者蒙蒙亮时,寺院的钟声准时响起,这时披着金色的僧侣队伍缓缓走来,接受居民布施的晨饭。


一般来说,布施给僧侣的食物是吃不完的,所以他们会转而分发给在路边等待的,吃不起饭的穷苦小孩,实际上这是一种由民间主导的生活物资再分配。也正因为南传佛教乐于布施的传统,我们在老挝的城市中几乎见不到乞丐的存在。

在傍晚时分,南传佛寺一般会举行晚课,即吟诵佛经作为一天的修行之中,在这之后,佛殿就会关闭,僧侣也各自回到各自的僧舍当中。即使听不懂任何当地语言,在神圣的佛殿中听一次诵经,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涤,白天因游玩而感到疲惫地身心在此刻得到了放松。

景谷南传佛寺戒堂的法阵

在一些特定的佛教节日(如泼水节),僧侣们会在佛殿或法堂中讲经说法。在云南和泰国的南传佛寺中常见的戒堂,一般也会在节日时启用,僧侣们在此诵经,一般不允许普通人靠近或入内。

南传佛教的供养佛像方式也与我们有所差别。在进入南传佛寺参观时,我们能可以发现这里的人们很少在寺庙中烧香,更没有以烧香来祈福的传统,取而代之的是以鲜花供佛。鲜花的选择与摆放也颇有讲究,如老挝会将芭蕉叶做成塔的形状,在顶端插有万寿菊,做成小巧精美的“花塔”;

更大一些的,会将鲜花、芭蕉叶、蜡条、水果等堆砌成一个奢华版花塔,用于供佛。相比于燃香,这样的供佛方式显然对于环境更加友好。


总而言之,只要在参观是尊重当地习俗,南传佛教寺庙基本都是对游客十分友好的。笔者希望这篇指南能够帮助大家跨越文化隔阂,为大家日后参观南传佛寺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作者:鸿慈永祜,来源:追迹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佛教   斯里兰卡   金水   汉传   佛殿   泰国   东南亚   上座   佛寺   寺院   寺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