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大国背后的顶尖科学家们,来看看他们的传奇经历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可谓大放异彩,从去天上短途旅行,到有个三室一厅;从千年奔月梦,到从嫦娥家取回一片月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千年飞天梦背后的故事,以及中、美、俄(苏)几个航天大国总设计师的传奇经历。

月球基地畅想图

曾经有个很火的段子,说是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国家是我们中国,登月第一人叫嫦娥。传说中嫦娥可是夏朝人后羿的老婆,而美国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才登月,整整比我们晚了几千年。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说法,至于嫦娥的传说究竟是神话还是真的史前文明,我们暂且不论。可圈子里近乎公认的“世界航天第一人”却是真实存在的,且出自我国明朝时期,本名陶广义。1970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万户山),就是为了纪念此人。

天文望远镜看到的环形山

陶广义出生于元末时期浙江金华的一户大户人家,初时喜好炼丹,优越的家庭背景也为其兴趣爱好提供了成长环境。后来在一次炼丹过程中,丹炉发生了爆炸,陶广义发现爆炸的威力很大,于是转而制造火器,成为了一名火器专家。在那个年代火器不光能用做烟花爆竹,升级之后分分钟也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力爆表。后投奔朱元璋,凭借精湛的火器技艺屡立奇功,朱元璋赐名“成道”,明朝建立后封其为“万户”。这下陶成道有了功名,有了强大的经济支撑和广泛的资源调动权限,更有自己多年的火器研究经验和极其浓郁的兴趣。有钱、有人、有时间、有兴趣,这样的人想不鼓捣点东西出来都很难。晚年的陶成道在对火箭的研究中,产生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即通过火箭的推力,将人送上蓝天,实现古书中描述的飞天梦想。

万户飞天战车想象图

当然,那时候的火箭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是个大点的二踢脚。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当初陶成道制造的飞天器械应该类似图中描绘的样子。用两只大风筝作翅膀,为了动力充足,更是在战车上绑了47只火箭,整体造型有些类似今天的喷气式飞机。负责点火的仆人对陶成道说:“若失败,您恐性命难保。”闻言,陶成道大笑:“飞天,乃是我华夏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在火箭依次点燃后,战车成功升空,可剩余火箭同时爆炸,陶成道也当场身亡。不得不说,作为那个时代的科学家,陶成道完全具备航天人的勇气、研究方向也是无比正确的,但是在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形成之前,太多太多的条件还无法计算。而直到1942年德国V2的诞生,才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火箭。

德国V2弹道导弹

V2的总设计师沃纳·冯·布劳恩,被誉为现代航天之父。没错,现代航天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现在无论哪个国家的航天,或多或少都和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航天大国博弈的背后是顶尖科学家们的博弈,美国是沃纳·冯·布劳恩(1912~1977),前苏联是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1902~1966),而中国则是钱学森(1922~2009)。那么为什么冯·布劳恩明明是德国人却成了美国航天的总设计师,为什么几个航天阵营强烈的竞争关系背后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现代航天之父--沃纳·冯·布劳恩

布劳恩出生于1912年德国维尔西茨的一个贵族家庭,13岁开始玩火箭,20岁从夏洛滕堡工学院毕业,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学位;22岁取得柏林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7岁在库莫斯道夫炮兵试验场第一次见到希特勒,获得了极大的资源支持。32岁时德国V2弹道导弹投入实战,给英国造成了重大损失。但二战已进入尾声,先进的武器并没有对战争的走向产生多少影响,1945年德国战败,年仅32岁的V2导弹总设计师布劳恩成为美国“回形针计划”通缉令上的头号人物。到底是天才,这彪悍的人生已经不需要再解释什么了。那么他是怎么和中美俄(苏)的航天都联系起来的呢?这就要从“回形针计划”和美苏抢夺导弹研究成果开始说起了。

美国回形针行动吸纳的德国科学家

1945年德国战局已接近尾声,美苏都迅速筹谋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争夺德国武器专家。率先发起行动的是美国,1945年4月底,美国军方授权,冯卡门带领一个由36位专家组成的调查团前往德国,所有成员授正式军衔。钱学森作为冯卡门的得意门生,被推荐为火箭组长,授上校军衔,参与此次行动。5月22日清晨,钱学森随美国第44步兵师在巴伐利亚山区俘获冯·布劳恩的兄弟,火箭工程师马格努斯。随后在马格努斯帮助下,钱学森找到隐藏在加米斯的冯·布劳恩。一见面,布劳恩就开口说:“我知道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问题是现在我们不知道,应该把我们的才智贡献给哪个战胜国。我希望地球能避免再进行一场世界大战,我认为只有在各大国导弹技术均衡的条件下,才能维持未来的和平。”至今世界多极化,却又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不知道是不是这些科学大师有意为之。

苏军穿过波兰

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几乎都猜到了,美国把德国的火箭人才、设计图纸、存量设备打包,来了个洲际大搬家。那么苏联方面呢?1945年3月,苏军正在德国北部开进,此时他们离佩纳明德火箭研制基地已经不远,在部队穿过波兰时,发现了一些被德军丢弃的V2火箭外壳,可是等苏联正式掌握德国的火箭基地时,只看到了零散的火箭部件、残损的文件稿纸和一些价值不大的设备。但苏联并没有气馁,总算还是有收获的。苏联决定从人才、资料、设备上着手复原。他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航天事业的灵魂人物,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科罗廖夫1906年出生于乌克兰,1924年毕业于敖德萨建筑职业学校,1929 1930年先后从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和莫斯科飞行员学校毕业。1937年受图哈切夫斯基影响入狱六年。

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

此人绝对称得上一个传奇,有他在的时候苏联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第一次携带动物上天(莱卡,1957年11月)、制造了第一个人造行星(月球1号,1959年1月2日)、发射了第一个月球卫星(月球2号,1959年9月12日)、第一次载人航天(尤里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第一次太空出舱(列昂诺夫,1965年3月18日)。看到了吧,不排除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可不得不承认,这家伙在主导苏联航天时,布劳恩主导的美国航天几乎是被压着打的,直到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假如他能再多活十年,美苏谁先登月,之后会不会去更远的星辰大海,犹未可知也。而在人类踏上月球的同时,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正渐渐崛起,紧紧追赶着世界航天科研的步伐,也找到了属于自己航天事业的灵魂人物,钱学森。

正在讲课的钱老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18岁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23岁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24岁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25岁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冯卡门。1947年2月,不满36岁的钱学森被麻省理工学院任命为终身教授。又是一个开挂般的人生。建国后经过多方努力,于1955年6月回到祖国,在艰难之中开启了中国的航天之路。与美苏相比,我国的航天事业属于后起之秀,可以说很多方面师从美苏,但时至今日已在多个领域崭露头角,从仿制苏联淘汰产品,到自主研发;从短程导弹到洲际导弹;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空间站。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错失了海洋,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不会再错失太空!

星辰大海

这些大师们的传奇人生让人震撼,是怎样的心胸与经历才能造就如此璀璨的才华,或许地球这一方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太小了。“脚下有山河,胸中有日月,征途是星辰大海!”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环形山   卡门   航天   飞天   苏联   火器   德国   美国   月球   大国   火箭   传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