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红薯应该感谢他



很爱吃白薯!因为是吃白薯长大的孩子。小时候,粮食奇缺,糠菜半年粮。但白薯却是“打抬”,遍地都是,充饥混饱。

当时,村里有歌谣唱道:“红穰儿白薯冬苓白,二队的麦子出不来。”“白薯面甜味儿,吃了饱一会儿,拉屎还省劲儿。”上顿下顿那时尽吃白薯了,都有些腻歪了。但离开它还真是不中,还真是多亏白薯了呢。

故后来曾感思打油一首,名曰:《刨白薯》:

挥臂壮力地镐刨

猫腰妇弱土抖落

青梗绿秧抱摞码

红薯紫蒂堆垅高

瞄眼袄襟抹两抹

满口罗腮咬一咬

叶秧细铡饲牛豕

瓜实烀面充饥饱

现在不充饥了,大米白面常设着,倒非常想吃白薯了哈。

来福州,日子一多更馋了,让孩子们去超市找找,还真有!买来烀了一尝,“嗯?还真面甜,比老家的还好吃呢!”隔三差五的就常买些烀着吃,图个鲜呢。




后来才知道,福建原来还是红薯的发祥地呢,在乌山还建有《先薯厅》和纪念馆呢。说是明朝嘉靖年间,当地有一秀才,名陈振龙,屡试不第,就弃儒经商,闯南洋到吕宋岛(现菲律宾)做贸易。当时吕宋正是西班牙统治之下,其间他发现当地种植的“朱薯”,既能生吃也能熟食,面甜适口,很喜欢,也易于种植,是由西班牙人传过来的,就想带过来。那时西班牙人控制的很厉害,不允许外传。他几经周折设法买了九尺薯藤,装在一竹筒中用绳子系在船舷上,冒险偷偷的随船带回福州。

在当时官府的支持配合下开始试植,不想得以成功。后来丰收还解了闽中一带因大旱造成的饥荒。乡民感戴,当地修建了纪念亭以布后世。

后来这朱薯,也叫红薯、甘薯,明朝政府还赐名“番薯”。我们老家叫它“白薯”的,就在中国广袤大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播延布至今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米白面不缺,这红薯到成了喜欢物了,连薯秧叶都成了上好保健品呢。

小院里有空地儿,也学着陈老前辈弄了些薯蔓,试着栽了,活了!薯秧叶常掐来做菜品鲜,不想根下还真结了两块小白薯呢。哈哈!时间!经验!慢慢的都不是问题了!



今天我们吃着面甜的红薯,品薯思源,不应感谢曾经冒险偷运试种的先哲吗?!



品薯感源

福州乌山先薯厅

纪史先哲陈振龙

华夏抪种冒险始

南洋贸商闯吕宋

生熟甘甜一品异

舷秘竹藏九尺藤

饭食果腹饥荒解

宏及南北山河隆

(图片首幅和后二幅选自网络,感谢制作者!若侵权联系必删。其余均为自摄,特注。)

2023年3月2日记

于福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红薯   思源   南洋   明朝   白薯   先哲   白面   西班牙人   饥荒   福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