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喜欢吃的早餐,鸡蛋牛奶无一幸免?你还相信谣言吗

最近一段时间鸡蛋和牛奶猛受抨击,我们都知道鸡蛋和牛奶作为一种营养食物,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鸡蛋和牛奶都是致癌物,长期食用这种食物会增加患癌的风险。

面对这种说法让很多人都惶恐不安,那么鸡蛋和牛奶真的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吗?鸡蛋和牛奶还能不能再吃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01

经常吃鸡蛋、喝牛奶,身体会有哪些好处?

吃鸡蛋,喝牛奶一般有促进消化,补充营养,增加饱腹感及营养均衡的好处,这是因为鸡蛋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胆固醇,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牛奶中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2等营养成分。

两者一起食用,可以更好的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对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有一定帮助,但是尽量要避免过量使用,由于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较高,如果短时间内摄入过多鸡蛋,可能会导致胆固醇在体内堆积过多,容易引起血管壁上油脂分泌过剩,从而出现血管硬化的现象,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而鸡蛋和牛奶中都含有较为丰富的膳食纤维及蛋白质,如果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机体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腹痛等不适。

1、增强体质:鸡蛋和牛奶属于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包括卵磷脂,碳水化合物等,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可满足日常所需的营养物质,增强自身体质,抵抗外来病毒和细菌,能减少营养缺乏的状况,改善身体虚弱。

2、保护视力:鸡蛋和牛奶当中含有锌、铁、钙,铜、磷等,也含有叶黄素和维生素a,对眼睛的视力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避免出现近视的情况,可减少眼睛疲劳的现象。

3、辅助减肥:牛奶和鸡蛋摄入后,可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热量食物的摄入,对减肥可起到辅助作用,早餐对人体来说是比较重要的,除了吃鸡蛋、喝牛奶外,也要注意摄入其他一些维生素的食物,比如黄瓜,西红柿,菠菜等等,避免营养过于单一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

02

癌细胞喜欢吃的早餐,鸡蛋牛奶无一幸免?你还相信谣言吗

网上有很多谣言,说奶牛产奶靠打激素牛奶中含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长期喝牛奶女性容易患乳腺癌,男性诱发前列腺癌牛奶中的酪蛋白还会促进各阶段的癌症,对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跃医生为大家辟谣。

奶牛用的激素,并不是雌激素和雄激素等性激素,而是生长激素,在90年代美国FDA就已批准了,奶牛是可以使用生长激素的,不会影响健康,也不会致癌,而牛奶里的IGF-1含量是非常低的,经过人体消化和吸收,最终达到人体内活性已然没有了,所以风险率非常低。

还有一种传言说,鸡蛋黄上面的一层黑毛,吃了会致癌,早餐吃鸡蛋就等于慢性自杀,谣言四起,眼看鸡蛋就要成功入列,致癌食品行列,为了捍卫鸡蛋的权利,这件事情必须要搞清楚。

首先鸡蛋里的黑膜其实就是硫化亚铁,鸡蛋中含量最高的就是蛋白质,鸡蛋瘦肉过程中蛋白质,会被破坏分解成氨基酸,同时蛋白中的硫元素,从蛋白质中解脱出来形成硫化氢,鸡蛋中的黑膜,则是硫化氢与鸡蛋中的铁结合,反应形成的硫化亚铁。

可以肯定的是,鸡蛋中的黑膜是不致癌、无毒的,不是所有和硫有关的化合物都是有害的,其实很多硫化物也是身体必须的,比如氮氨酸,就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氨基酸,鸡蛋中含铁量极少,不可能全部形成硫化亚铁,所以鸡蛋里面的硫化亚铁微量成分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黑膜致癌的说法并不成立,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

03

癌细胞最喜欢哪种食物呢?

癌细胞最喜欢的食物是腌菜,臭豆腐和猪肉。

对于北方人来说,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腌制食物,包括泡菜酸菜等腌制后的食物,不仅有利于保鲜,而且也特别的下饭,米粥和小菜是很多人的早餐搭配,但是食物在腌制过程中还会加入大量盐饭,不仅影响血压控制,而且腌制食物中还会产生亚硝酸盐成分,最终在体内转化为亚硝胺。

臭豆腐放置时间过长,也容易被其他生物污染,在油炸过程中也会产生致癌物质,如丙烯酰胺就是其中之一,食物稍微油炸时会产生苯,丙丙类致癌物,如果长期大量进食,不仅会发胖,体内致癌物质的堆积也会刺激细胞,增加患癌的可能性。

猪肉是一种酸性物质,含有大量胆固醇,癌细胞喜欢酸性的环境,摄入过多胆固醇会使动脉硬化,吃猪肉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肠道内的有害细菌会将胆汁酸代谢成致癌,物质吃入过多会使多余的蛋白质无法充分吸收,一部分会成为癌细胞的营养物质,伤害正常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癌细胞   硫化亚铁   碳水化合物   牛奶   鸡蛋   胆固醇   谣言   蛋白质   维生素   早餐   食物   营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