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饮食都很清淡?怕不是有什么误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览扶桑(ID:sjcff2016),作者:吴从周。除特别注明外,文中图片均由库索拍摄,日本通经授权发布。头图来自Unsplash


日本人均每日摄取的盐分是12.4克,而素来评价日本饮食过于清淡的中国人,吃盐量还要低一点。


来日本之前,总以为此地食物的特色是清淡。如果说中国人对日本食物有什么流行印象的话,这大概是其中之一。


汉学家青木正儿评价说中国人擅长调理各种香料融合的味道,而日本人往往追求单一纯粹的本味。他在《中华名物考》中写香料一节时,忍不住如此议论一番:“我们的舌与鼻所好极为简素,在品尝大陆的菜肴时非常的敏感,总觉得其风味太复杂而浓重……我们的神经集中于一种香料,一种味道,急于品尝其专一的风味……也因为感觉过于敏锐,对复杂多样的刺激、过于沉重的负担也忍受不了。”


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和食物,又自诩老饕的老人家的话,总该是可信的。


然而,上当了。


传统日本拉面的汤底又油又咸,已经是外国游客的常谈(图 库索)


超市的腌鲑鱼经常像是后厨打翻了盐罐子,快餐店的赤味噌汤不配白水简直喝不下去,拉面的汤底又油又咸已经是外国游客的常谈。


去商店街买回名店的牛蒡鸡肉卷,吃完之后要灌一大杯茶来滋润脱水的喉咙。


一开始,还怀疑是不是因为我们住在老龄化严重的社区。每次在超市排队,前后大半是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周围的饮食店,店主也多是上了岁数,让人犹疑他们的热情是出于店家的好客,还是老年人的慈祥。据说老人味觉容易退化,不浓重则尝不出味道,因此食物都变得重口,似乎也可以作解。


自然,大部分时候,这里的食物都是风味宜人的,但遇到咸过头的概率,比从前的生活经验似乎确实要高出不少。


于是领悟到青木正儿所说的“淡味幽香的大和心”,乃是日本传统料理人一生悬命追求的境界。如同“澹泊宁静”常被中国人写成大字挂在墙上一样,宣示的是一种审美取向。


倘若误以为这是日常通行的准则,难免要吃点亏。“真味只是淡”云云,或许要多在怀石之类的高级日本料理中仔细体味。


至于庶民的饮食,总归要迎合寻常人的胃口。碳水、油脂、糖和盐,乃是演化刻印在人类基因中的嗜好,所以炸鸡、薯条、可乐这样的工业标准化美食能横扫全世界的味蕾。


日本庶民饮食中最受欢迎的,也多半离不开这些要素的排列组合:炒面、拉面、炒饭、煎饺、咖喱……文化的区隔,大概率抵不过人类的本能。


不过说到日本人对盐的钟爱,可能确实称得上少有。让我确信这个感受与事实不会偏差太多的证据,是偶然看到一份各国饮食的盐分统计图表。


2010年公布的一份“国际盐分摄取量比较图”中,日本的人均摄盐量比中国还要多0.1克


在2010年,日本人均每日摄取的盐分是12.4克,而素来评价日本饮食过于清淡的中国人,吃盐量还要低一点。而这个数据,还是日本国家倡导减盐运动持续了半个世纪的结果。


1950年代,美国学者在日本做饮食的盐分调查,发现日本九州南端的鹿儿岛居民平均盐分摄取量是每天14克,越往北,则食盐越多,在东北的青森,人均每日盐分摄取高达28克。


2019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一组地区食盐摄取量数据,寒冷的东北和北陆地区成为最大的食盐消费地


有一种说法是,以米饭为主食的民族,更容易依赖盐的味道。人口稠密、肉食紧张,菜肴的主要目标不是品尝美味,而是尽可能低成本地刺激味觉,以便能吃下淡而无味的米饭。而种植和收割稻米都需要大量体力劳动,也需要补充更多盐分,由此形成饮食习惯。所以吃盐的排行榜上,名列前排的国家多在亚洲从南到北这一片弯月形的稻作区域,即便是已经跻身发达国家的日韩,和欧美诸国比起来也是吃得太咸。


韩国人喜欢泡菜、大酱,中国的南方地区过去也一直被认为是偏好重盐之味。明清之际,江西人在京城以腊鸡送礼,于是被京城人讥笑为“腊鸡”;湖广善制咸鱼干,被呼为“干鱼”;即便是富庶的江浙,当时也难免招致“盐豆”的嘲讽。至于日本,四面环海,在吃盐上可谓占尽地利。


“播州名所巡览图会”中的制盐景象


根据日本盐业考古的资料,日本列岛最初的制盐方式,是收集海藻烧灰,或者是用海水溶解干海藻上析出的盐末,制成浓盐水,再煮水成盐。之后演变为泼洒海水到沙子上,令其自然蒸发,反复多次之后,盐分凝结其中,再按照前法制出浓盐水,继而煮制。到镰仓时代末期,海边有了专用于制造浓盐水的盐田,再到江户时代,濑户内海沿岸形成了制盐的中心。据记载,当时一年产出的盐有475万石之多,平均到一个日本人一天之中足有70多克,市场上一升白米可以换一升盐。在吃盐这件事上,实在是宽裕得很。


浮世绘“播磨国赤穗盐浜之图”,三代歌川广重绘


海边的人以鱼盐为利,山地的居民耕种粮食,鱼盐和粮食就在海和山之间交易流动,形成许多被称为“盐之道”的古道。而盐的重要,在关于盐的俗语中也可见一斑。比如“味噌に入れた塩はよそへは行かぬ(味噌里的盐不会消失)”,说的是给人帮助,日后终将获得报偿;“熟れて後は薄塩(渍物熟了盐味会变淡)”,比喻和人交往日久,还是保持合适的距离为好;“河童に塩を誂える(向河童买盐)”,大意是托付了错误的人、或是下了错误的订单。


最有名的典故是“敵に塩を送る(给敌人送盐)”,说的是战国时代武田信玄的领地不临海,东海地方的今川氏和关东地方的北条氏禁止向武田的领地贩卖食盐,令武田信玄大为受困。此时越后的上杉谦信给武田信玄致信,说战争所在是弓和箭矢,不在米和盐,于是盐得以进入武田的领地。这被视为不乘对手受困取利,反而伸出援手的美谈。


至于古代日本平民的食盐摄入量,有研究说,江户时代农民每天的钠摄入有4615毫克,折算成食盐,大概是18克,而其他研究推算出来的最高数据,甚至有50克之多。


这些食盐,除了直接用于调味,还被大量用于制造酱油、味噌、渍物和咸鱼,全是在咸味里辗转腾挪。平民的饮食因为物产所限,并没有发展出更多样的口味偏好,对咸的执着,或许就是这么延续至今。等到现代医学发现过量摄入食盐有害健康之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减盐运动,推广少放盐的烹饪法、鼓励低盐酱油、低盐味噌之类的调味品生产,日本食盐的人均摄入才逐渐降低。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是日本老人致命疾病的首位,中风发病率高居全球第一。随着减盐运动的普及,这一情况大为改观,日本也成了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减盐未必是决定性的因素,至少一般意见看来,它是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人均每日食盐摄取量调查图表


至于日本饮食清淡这个世界性的印象,可能更多要归功于寿司。米、醋和鱼的组合,提供了东方的异域风情;一口一个的吃法,对色彩和造型的关注,也让它更容易被跨文化的食客所接受。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寿司先是在美国大受欢迎,继而成为日本饮食的代表被世人所知。


寿司是造成外国人对日本饮食清淡印象的“罪魁祸首”(图 库索)


甚至有美国作家在书中这样描摹他们对日本食物的迷恋:“每当一贯海胆握寿司或是白子天妇罗端到我面前,我就觉得自己好像背着妻子出轨了一样。我努力想要把注意力移回我美丽的新娘身上,但等我转向她,却发现她的眼里也同样被日式料理的崭新光辉所占据。此时的我领悟到,我们两个的人生从此有了一座分水岭:日本行前/日本行后。”


不过事实上,外国游客还是会抱怨日本食物口味太重,甚至一般被认为饮食辛辣的韩国游客也是如此。而日本网络上对韩国人的抱怨做出了一番解释:韩国的食物也一样很多盐,只是被辣椒掩盖了,当他们吃到纯粹的咸味时,会觉得比本国食物味道更重,而这只是日本的食物口味更纯粹的缘故。


关于日本的盐,去年经济史研究者前田廉孝出了一本书,叫做《盐和帝国:近代日本的市场、专卖和殖民地》(『塩と帝国:近代日本の市場・専売・植民地』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22)。其中写到,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亚洲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食盐来自所谓“殖民地区”,本土所产食盐只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两成。1909年到1919年的十年间,日本的渔船纷纷装上了发动机,带来渔获量的激增,结果就是腌鱼用的食盐,占了当时食盐消耗量的35%以上。


而到了太平洋战争期间,食盐输入断绝,本土产盐量也遭破坏,不得不进行严格的食盐配给。到战败之后的最初几年,盐产量更是只有13万吨,不到战前的五分之一。分摊到每个人头上,仅有维持生活所需的六成。青木正儿写中国的名物和风味,一边垂涎中国的五香羊肉,一边赞赏日本的清淡之趣,正是在这段时间。当时连澡堂也因为没有燃料而停业,老人家想吃烤笋,只能自己收集庭院的竹叶。


今天日本的食盐依然主要依靠海外,墨西哥和澳大利亚输入的多达70%,自产只有12%。可能是个人的见识所限,当我初次见识到此地市场里摆满整个货架,颜色、形态和风味各异的盐,还是小小地感叹了一下日本人对盐的执着。所谓帝国的野望,实在远不如茶饭中的一撮盐更可持久。


※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 完 -


小通长期招募线上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清淡   饮食   摄取量   盐分   食盐   日本人   日本   寿司   中国   风味   误解   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