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米记丨云间夜话

(图文无关)稻谷一旦放进去,就“咚咚咚”地脚踩石锥猛击,深深的石臼中,被反复撞击的稻谷不断地米糠分离着。 (人民视觉/图)

孩子的学前教育不能只看各种读物,最好也有点体验。

我常想,高分低能的孩子走进社会多半是轩昂的废物,辉煌的文凭举在胸口,颟顸的脚步踟蹰街头,我是老总我也不会重用的。

几乎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我家小孙囡团团很早会背唐诗了,但那有啥用呢,比如她最喜欢背诵李绅那两首《悯农》了,什么“农夫犹饿死”,什么“粒粒皆辛苦”云云,我看她背得很溜,但嘻嘻哈哈“小没心肝”的样子,只知道“盘中餐”从米缸来,我便总是耸耸肩,才六岁,你要她怎么样?

让她有具体的感受,而不是机械地回答“什么什么农民伯伯种出来”,我想,没有比农庄更能让她“知行合一”了,尽管比较粗浅,也比没有的好吧,比如朋友的农庄“梦微草堂”。

“梦微草堂”设在市郊的嘉定区之高石路上,良田三百亩,堂主谈总谈建明每年送我一些自产大米品尝。我就抓出一把白米对团团说,这就是我们天天吃的大米,你想看看它们哪里来的吗?顺便我们也去看看小动物?团团扑闪着黑玉似的黑眼睛,高兴得一路蹦跳,连声叫好。

时值盛夏,稻田一片生机勃勃,那是水生动植物的天堂,青蛙跳,麻鸭叫,小鱼小虾到处跑,各类浮游生物如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更是数不胜数;底栖生物水蚯蚓、河蚌、螺蛳及各类水生昆虫的幼体,乃至小龙虾、鳑鲏鱼、泥鳅沟、黄鳝洞……小孙囡兴奋地尖叫着,我一旁一一指给她看,谁和谁是朋友,谁和谁又老打架,而唐老鸭就是水田里地位最高的“奥特之王”,通吃一切。谈总则向她介绍为什么叫“鸭稻米”:每年种下水稻后15天就往水田里放小鸭,刚孵出20天的鸭宝宝,平均一亩地10只,我这里50亩水田,那就是500只鸭宝宝,从此不用管它们,田头搭个鸭宝宝的家,早晨它们吃一顿玉米饭,就下田了,自己在水田找东西吃,水田里可吃的食物太多了,晚上回家个个大腹便便,三个月后水稻熟了,唐老鸭们也长大啦。

高温下有一群背朝天的人在拔草,团团看了,指着他们亮晶晶、大汗淋漓的黑背背问,他们在干什么?谈总沉默一会儿说,他们就是“农民伯伯”啊,最苦了,太阳下拔草,野草太多,稻子就不长了。

那几天上海的最高气温一直在摄氏40度上下徘徊。团团蹲在田埂,看着他们挥汗如雨地挣扎在酷日下,很久没说话。

不久秋收了。我去农庄带一捧稻谷回来,她的小手反复捏着尖利的稻谷,又问,怎么和米缸里的不一样,没法吃啊!“是的。”我说,必须把外壳去掉,过几天带你去看,它们怎样变白米。

感谢农庄善解人意,不知哪里觅来了一个传统的舂米石臼,由老农演示最早的“轧米”过程,稻谷一旦放进去,就“咚咚咚”地脚踩石锥猛击,记得阿Q似乎很擅长这个活,深深的石臼中,被反复撞击的稻谷不断地米糠分离着,三千年前,甚至四千年前,米与糠不也如此剥离的吗?经此演示,到了下一道工序机器轧米,大家就容易懂了。

农庄的轧米机是“分离型”的,小时产量一般在1000公斤左右,机器大吼着启动,把团团吓了一跳,她立刻站上凳子,亲手把第一瓢的稻谷倒入了进料口,只见两个管道都有输出,正面管道流下的是白花花的大米,侧面喷出的都是细沙似的砻糠,看着砻糠,她又问,砻糠能吃吗?操作的老大爷回答她,我们小时候吃过,拌着高粱面玉米面吃,后来不吃了,现在都给牛羊猪马吃,鸡鸭也喜欢吃,不吃糠,还长不好呢!

那天回家,我要团团回想农庄所见,再背诵一次李绅的《悯农》。她酝酿了一下感情,一字一顿地背诵了一遍,眼睛里再也没有那种“小没心肝”的空洞。

一个孩子,你能要求她什么像样的“感言”呢,只要知道“盘中餐”并非来自米缸,知道高温下的“农民伯伯”随时有中暑的可能,就蛮好了。

胡展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砻糠   石臼   米缸   米糠   水田   稻谷   农庄   夜话   伯伯   大米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