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出行三战IPO:90%收入靠顺风车,消费投诉频发、被罚55万

文 | 金卫

2月20日,嘀嗒出行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中金、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

此前,嘀嗒出行曾于2020年10月、2021年4月两度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两次冲击IPO未果,嘀嗒出行这是第三次出战。

从招股书来看, 2019年首次盈利以来,嘀嗒出行已连续盈利,不过,嘀嗒出行高度依赖顺风车业务也带来各种风险,如政策的不确定性、消费投诉事件频发。

90%收入靠顺风车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前身为“嘀嗒拼车”,主打顺风车业务。2017年,嘀嗒将业务扩展至出租车,并更名“嘀嗒出行”。

截至2022年9月30日,嘀嗒顺风车在全国366个城市开通服务,认证顺风车车主1240万名,另外嘀嗒出租车业务全国开通86个城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交易总额及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顺风车是2021年中国最大的顺风车平台。

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主要通过向平台提供顺风车搭乘的私家车车主收取服务费产生收益,其次是向出租车司机收取服务费,同时也从广告及其他服务产生收益。

因此,嘀嗒出行的收入结构相对简单,即三块:顺风车、出租车以及广告收益。其中,顺风车是嘀嗒的核心业务,且顺风车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在增加。

2020年、2021年、2022年前三季度,嘀嗒出行分别促成顺风车交易1.46亿次、1.3亿次、0.72亿次;同期交易总额分别为81亿元、78亿元、46亿元。

在营收方面,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的前9个月,嘀嗒出行营收分别为7.5亿元、7.8亿元和4.28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3.43亿元、2.38亿元和0.65亿元。

从收入贡献来看,嘀嗒出行顺风车营业收入分别为6.72亿元、6.95亿元和3.90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89.1%、89.0%和91.1%。

嘀嗒出行的商业模型属于轻资产模式,不依赖大量资本投资,不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不承担任何汽车拥有成本,因此其毛利率水平相对较高。嘀嗒出行称,轻资产业务模式使其快速扩展业务规模,同时保持盈利。

报告期内,嘀嗒出行的毛利率则分别为82.7%、80.9%和74.6%。这个毛利率高于同行水平。

从毛利表现看,上述三项业务的毛利率呈现逐年下滑趋势,其中,嘀嗒顺风车服务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86.7%下滑至2022年9月的80.5%,广告及其他服务的毛利率从2020年的68.7%下滑至2022年9月的57.1%,智慧出租车业务在2022年则出现了亏损。

对于顺风车毛利率下滑,嘀嗒出行表示与增加补贴、提高保险额上限有关。智慧出租车业务出现亏损,与疫情影响和服务成本增加有关。广告业务毛利率下降则与广告主和第三方服务商联系有关。

研发投入上,报告期内嘀嗒出行研发费用持续增加,分别为4734万元,6007万元和6151万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6.3%、7.7%和14.4%。另外,嘀嗒出行在销售及营销开支方面,投入分别为2234万、2258万、1754万,其中大部分用于用户奖励及补贴。

消费者投诉频发

招股书显示,宋中杰、李金龙、朱敏、段剑波及李跃军5位联合创始人通过5 brothers Limited持有公司33.11%股份,为大股东。

自成立以来,嘀嗒出行已经进行过5轮融资,投资者包括蔚来资本、IDG、崇德资本、易车网、高瓴、京东等机构或企业。

目前,出行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2022年以来,网约车行业热度回升,网约车聚合模式已经聚集百度、美团、高德等平台,随着华为、腾讯等巨头入局,聚合模式更加活跃。

网约车回暖,顺风车领域的关注度也将提高,除了哈啰出行的顺风车业务,滴滴今年初恢复新用户注册并重新上架App,顺风车业务也在快速增长。

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顺风车与网约车相比更具有社会属性。2016年,滴滴出行顺风车业务占据行业半壁江山。不过,2018年半年内两起顺风车恶性安全事故,首推顺风车的滴滴下线整改顺风车业务,直到2019年11月才恢复上线。

在滴滴弥补“安全课”的过程中,嘀嗒趁机“抢夺地盘”,嘀嗒顺风车速取代滴滴成为顺风车头号玩家。

高度依赖顺风车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尤其是消费者的投诉频发。

据黑猫消费者平台数据,有关嘀嗒出行的投诉量为 7231 条,已回复 7228 条,已完成 5237 条。其中来自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大致分为两类:付独享费用被迫拼车;司机服务态度差,并存在临时加价、爽单的问题。

嘀嗒出行2022年4月份公布数据显示,其每周封禁和警告的顺风车车主平均分别超过2000名和4000名,涉及违规多拼、诱导线下交易、人车不符、严重爽约、收取额外附加费等多种违规行为。

另外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顺风车平台累计接获57宗行政罚款,其中36宗后续已于截至本文件日期撤销。余下21宗行政罚款由5000元至3万元不等,合共约为55万元。

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表示,其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是否接受顺风车及其服务。倘公众认为顺风车并无好处,或因安全问题而不选择顺风车,顺风车市场可能会停滞不前,发展速度可能较所预期的更加缓慢或可能无法兑现预期的增长潜力。

“公司还面临顺风车市场法规有关的不确定性因素,不遵守法规、发牌制度发生变动可能对其业务和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有市场人士称,嘀嗒出行在过去三年竞争对手受限的情况下,规模有一定提升,但远未到市场期待水平,嘀嗒出行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扩大市场占有率。此外,嘀嗒出行需要重视顺风车业务的合规性。

嘀嗒出行也在招股书中表示,国内顺风车市场可能面临其他出行选择、相关监管规定及限制以及安全及隐私问题所带来的挑战,其中许多因素非平台所能控制。

对于嘀嗒出行IPO情况,我们将进一步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收入   毛利率   车主   出租车   收益   资本   模式   业务   广告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