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自我PUA?

自我PUA,就是明明在外人的眼里,自己算是优秀的人,但是内心深处却总是自己不够好,不自律,以至于不断的自我打击,自我怀疑。显然,长期的自我PUA,将会让你最终陷入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泥潭中。

比起PUA他人,我们通常更擅长PUA自己,毕竟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死穴”的那个人。

1. 比较型自我批评(Comparative self-criticism)

“别人能做好,为什么就我做不好。”

“别人都在努力工作,我怎么好意思摸鱼。”

“Ta比我更厉害、更讨人喜欢,我怎么也比不上。”

在这类「自我PUA」中,人们把自己与他人比较,以“更优秀”的他人为参照标准,从而形成对自己的消极看法。

在这种比较中,自己是处于劣势的,比较的对象不仅更好,还可能被认为是有敌意的,这容易让人体验到一种时刻“被评价”和暴露在他人眼中的不适感。

2. 内化型自我批评(Internalized self-criticism)

“如果我能更努力一些,事情就会不一样。”

“我不管做什么都只是个loser。”

“我做的还不够好,配不上想要的成功。”

在这类「自我PUA」中,人们把自己与个人内部的标准进行比较,以想象中“更优秀”的自己为参照标准,从而形成对自己的消极看法。

这种内部的标准往往高得不切实际,使人长期处在无法满足标准的挫败感中,不管做什么都感觉自己“还不够好”。

这两类自我批评伤害性虽大,却也相对容易被觉察。


然而,有时候来自内部的否定太过痛苦,让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对自己持有消极的看法。于是,这些内在批评声可能被投射到他人身上,伪装成来自他人的攻击,比如——

「自我PUA」中的隐藏款:

“我怎么也达不到ta的期望。”

“Ta一定对我很失望。”

“Ta看不起我,可能在心里骂我。”

虽然看起来这些被我们以为是别人加之于我们的批评,几乎都只是源于我们对自己的批评。毕竟,如果这些敌意的声音来自他人,那有可能一切都是他人的问题,被他人否认和批评往往比承受来自自身的攻击更好受一些。

「究竟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自我PUA」呢?

1. 在外界的批评声中长大的人更容易陷入「自我PUA」。

「自我PUA」起源于我们的早期经验,受到养育环境和早期经历的影响(Werner et al., 2019)。研究发现,那些小时候父母更严苛、表达更高的成就期望的孩子,在长大后会更多地进行自我批评。

这是因为,在生命早期,我们接触到的父母、家庭成员、老师或同辈们解读世界的方式、对我们的评价,会在无形中被我们通过模仿学习而内化,逐渐成为我们内心最常出现的声音。

换句话说,人们倾向于用自己被养育长大的方式来做自己的父母。

比如,很多孩子都接受过父母的“打击式教育”,比如“你要多反思自己”“这点成绩没什么好骄傲的”。这些来自父母的批评与苛责声会真的住进孩子的头脑中,被内化为长大后内心经常出现的自我批评声。

2. “应该思维”使人更容易陷入「自我PUA」。

这些被内化的批评声往往会被一种“应该思维”所激发——“我应该XXX”,比如“我应该更努力”“我应该能做成这件事”。

我们的内心就像是有两个小人:一个是现实自我,我们现在实际的样子;另一个是应该自我(ought self),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

如果一个人的现实自我和应该自我有很大的差距,便会容易陷入“应该思维”带来的自我批评与苛责。

比如,一个人的现实自我很害羞,而应该自我却说:“我应该是不害羞的,应该更勇敢地表达自己”。那么,当ta的现实自我达不到应该自我的标准,做不到这些是理所应当的“我应该”时,便会嘲笑和斥责自己的失败,从而陷入「自我PUA」。

如何停止自我PUA

-学会放过自己

-学会真正的自我反思

-不要把自我的弱点放大

-多运动

-多看书,丰富自我的内心世界

-转移自我注意力

-结交积极向上的朋友

-去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自我   内化   自我批评   消极   内心   批评   思维   父母   现实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