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钱从哪来?

前文,主要介绍了政府治理的结构以及事权的划分,了解了在体系内,事情存在哪些掣肘,又是如何解决,以保障事情顺利落地的。

政府获得事权后,要推动经济建设,如何收钱如何用钱,就是两个核心命题了,分别对应了税收投资。那这一节,我们就看看政府是如何调配资源,实现高速发展的。

小结见文末,前文内容回顾 >> “看得见的手”如何驾驭中国经济

01 分税制改革——巩固中央财政

理解政府行为,必须了解财税,没钱无法办事,所以关注政府的钱的流向和数量,对理解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从支出角度,事权越大,可支配财力越大无可厚非;但从收入角度看,就存在巨大争议了。

实践中,地方支出和收入在1994年后发生转折,支出开始远高于收入。而这个转折的原因,来自分税制改革

地方预算收支占全国比例

那什么是分税制改革?又为什么要推动这个改革?它带来了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看。

1985~1993年间,国家采用“财政包干”制,即收入匹配事权。在包干制下,交完了中央的,剩下的都归地方所有,所以地方扩大税收的动力十足。一种办法,是大力兴办乡镇企业,这些企业除了贡献增值税,还会上缴利润作为乡镇政府的预算外收入。这种做法,契合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节奏,极大调动了社会积极性,走出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巨大问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以及全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都越来越低,简单来说就是,中央变得越来越穷,财政整体也变得越来越穷。因此,分税制改革应运而生。

这里,前者比例下降比较好理解,地方大力征税导致比例降低。而后者的逻辑就没这么直白,这里解释下:一方面,包干制下,税收上缴比例是浮动的,往年的高增长可能会带来高比例,所以地方政府会刻意控制;另一方面,前面提到一些收入是算在预算外,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选择“藏富于企业”,用预算外收入的方式来获取收入。

包干制下的中央及全国财政收入比例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启动,将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如关税)、地方税(如营业税)、共享税(如增值税)。

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值税,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4,原本增值税算地方税,改革后变为共享税,中央会拿走75%,这也意味着中央收入将大幅提升,但这种硬着陆的方式,势必会带来地方的反抗,当时广东就明确反对,最后经过了激烈的博弈和中央的让步,最后才得以落地。

第二大税种是企业所得税,占全国税收收入23%。2002年改革前,中央企业交中央,地方企业交地方,典型的就是烟酒厂,这也导致了地方保护主义,各地都在大力兴办本地烟酒企业,无法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改革后,除特殊央企归中央,所有企业都按中央地方六四分成来交。

分税制改革,彻底扭转了“两个比重”下滑的趋势,这也增强了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为后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02 土地财政——强化地方财政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的财政资源越来越少,但发展经济的任务仍在地方政府肩上,便加剧了地方财政压力。因此地方需要另谋出路,这条路便是围绕土地出让开发获取收入,“土地财政”就此粉墨登场。

为什么可以利用土地买卖赚钱呢?这需要说明一下。

94年改革时,国有土地转让的决定权和收益都留给了地方,但这部分收入并不多,一来当时兴办的企业大都用的是农村土地,没有收入,二来当时为了招商引资,城市用地也都低价转让了。

因为各种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

但到了98年,两件事改变了这个局面。一是单位停止分配福利房,改成了住房分配货币化,也就是发钱让大家去市场上买房,这也是房地产大时代的起点。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规定了农地转建设用地,必须先经过征收,成为国有土地。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供给端,土地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垄断资源;需求端,需求量剧增,市场被激活。土地变成了妥妥的卖方市场。同时也滋生了腐败。其中,大部分土地转让收入来自于商住用地,所以“土地财政”实质上是“房地产财政”

03 面临的挑战

这些改革,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诸多财政问题,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不是毫无问题,这些问题也催生了更多的改革。所以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

问题一:基层财政困难

分税制改革后,越到基层,任务越重,钱越少,导致了“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压”的局面。发达城市可以靠“土地财政”过活,但中西部地区,甚至到了财政收入不够工资支出的地步,基层乱象丛生。

问题二:地区间不平等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口飞速增长,沿海省份的优势越来越大,随着产业聚集,地区间差距越拉越大,虽然分税制改革中存在中央转移支付来调节,但杯水车薪。

问题三:房产价格推升

房价的推升也是“土地财政”的副产品,当然这也不仅是改革推动的,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

04 总结

最后,做一下小结:

1)1994年,中国通过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财政能力,为宏观调控打下了基础;

2)由于分税制改革,地方开始出现财政压力,因此地方走上了“土地财政”的道路;

3)虽然改革解决了诸多财政问题,但也带来了基层财政困难、地区间不平等及房价高企等新增问题。

可见,在如何收钱这个事上,并没有这么简单,通过改革,也依然留下了很多问题待之后解决。现在政府有了钱,就需要将他们用到经济建设中了,那政府又是如何用钱,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的?我们下期分享。

如果大家觉得有帮助,辛苦点赞支持。如果想更轻松、更简单地追更好书,欢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包干制   分税制   事权   中央财政   比例   财政   土地   收入   中央   地方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