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村中有一座庵堂而得名!这座古村落里藏着这些民风淳朴的故事!

庵里村:古韵山村展新姿

虎山镇庵里村是过去靖海卫至文登城古道边的一个古老的村庄。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山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古风醇厚。

峰山脚下古道边

明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庵里村始祖宋万由今文登区宋村镇九顶埠迁此定居成村,因村东北有一座庵堂,命名庵里村。

庵里村位于虎山镇镇境中部,东与安子山村接壤,西与东峰山后村毗邻,南与黄山村交界,北与群山相依,全村占地面积2120亩。站在庵里村向西南望去,就可以看到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脉连着三座突兀而立的山峰,这便是峰山。其形势不是很高但与四周相对平坦的地貌形成明显落差。庵里村东部就是山峰连绵的古黄山,现一般称龙庙山

庵里村全貌

《文登县志·山川》记载:“文登在山之东,万峰嵯峨,皆以昆嵛山为祖……由驾山而东南为李家山、牛仙山、邹山,又南为石门山、蓬莱山,又南为黄华山,又南为望浆山,又南为黄山……”峰山与黄山相对都属于昆嵛山系的余脉。

站到峰山顶上,视野毫无遮翳,南望铁槎山东西横亘,直耸云天,气势威武雄壮;

向北俯瞰庵里村,村庄坐落于半坡之上,房舍古拙,依次北高南低,层次立体;峰山东眺便是古黄山,松海苍茫,如墨重泼,最东端突然隆起形成海拔254.3米的龙庙山顶峰,并由此南向拓展,整体山势显得虎踞龙盘,恣肆雄伟。

峰山山顶上的石头堆叠,形成了很多天然的石洞,加上峰山良好的植被环境,因此,山上有着许多狐狸和獾等野生动物。

铁槎山

在峰山脚下,自古便流传着很多与狐狸有关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仙府”和“财子”的故事。“大仙府”说的是峰山脚下贫苦青年与狐仙之间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财子”则是描写了一只狐狸帮助一位青年劳动致富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传说的背后,笔者也有一些不同的解读。首先,如前所述,峰山以前应该有良好的植被,山上石洞很多,这很适宜狐狸等动物的生存;其次,可以看出,人们自古以来是一直很善待动物的;第三,说明人们的生活极度贫困,又没有什么解脱的途径和方法,只能通过编织这些美丽的传说,把自己对幸福生活的那种渴望和追求表达出来。生活在峰山脚下的庵里人对峰山历来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昔日峰山的草根树皮曾经救了他们的命。龙庙山与峰山之间坐落着古镇黄山集,两山相扼,黄山集自古便是靖海卫通往文登的交通要塞及军事重镇。而这条交通要塞从黄山集经过庵里村西向西北穿过口子后、汤子庵、刘家店等村向西北文登方向而去。这段古道两边优美的山水景色,曾吸引许多过往的文人骚客吟诵。

清嘉庆年间,湖广道监察御史、蔡官屯人林钟岱就写过一首《靖海道上晚霁》的诗,“乱峰含翠湿,孤蹇荷蓑行。虹气吞惨雨,烟光罨暮城。云收沧海碧,天展绮霞明。好是黄山路,新泉漱月鸣。”诗中为我们描绘了200余年前这段古道两山间雨后的醉人景色。

淳朴厚道好家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秀丽的山水,滋养出村民古朴厚道的品性。庵里村在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间有一对宋姓祖孙十分有名。《文登县志》和《废铎呓》都分别有过一段记载。

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庵里村有一位叫宋雁峰的人,在石岛开设店铺经商,由于其头脑灵活、诚实守信,买卖风生水起,富称巨万。同时,宋雁峰性情豪爽、慷慨大方,谁有急需都肯解囊相助,所以深受乡人的称道。

庵里村北的罕山村,有个赵姓老人,迫于生计,将一个山岚以五百两银子卖给了宋雁峰。本想带着银子出去做皮毛生意,但老人的儿子(下文简称小赵)是个无赖之徒,钱很快被其耗光。有一天,小赵提着短刀来到宋雁峰家。宋雁峰正在宴客,看到小赵气势汹汹的样子,没问缘由便邀其入席,尽礼相待。宴后宋雁峰问原因,小赵吞吞吐吐说,他父亲卖这山岚没有经过他同意,且卖的价格低了。宋雁峰明白了他的意思,便问他觉得多少合适?小赵说起码再加五百两。在座的客人都愤愤不平,要和小赵理论一番。宋雁峰劝住大家,吩咐家人拿来纸笔,写下一份书券,双方签字画押,将五百两银子交与小赵。众人都埋怨宋雁峰太好说话了,这是拿钱去填无底之洞。宋雁峰说:“以前的价钱我已经给得很高了,现在他又反悔来追索,这是自古不曾有的事。这一定是我前世欠下的宿债,今天要我偿还。如果我在中年以前,不会这么轻易就答应的,现在也不是什么难事,算是做件好事吧,哪里是什么好说话或怕他呀。”

宋雁峰到了花甲之年,离开石岛回到庵里村安度晚年。有一天,一个福建的商人满载一船货物来到石岛口,来到庵里村对宋雁峰说:“我从数千里外来到这里,买卖只能依靠先生你,现在我船上存积的货物价值一万有余,我还要北上天津,要3年才能回来。我回来后,你只需把这船货物的本钱给我,利润全部归你。希望你不要推辞!”宋雁峰不好拒绝其请求,只得重回石岛帮助打理生意,竟然又获得巨额利润。3年后,那个商人回到石岛,要按当初的承诺与宋雁峰均分利润。宋雁峰只收取了一小部分。

村内一角

宋雁峰这种豁达仁义的为人,对其家风及子孙的传承影响很大。其孙宋允和,天资聪颖,弱冠就考中秀才,中年后由于腿病,便在家训子弟,课农桑,自号“农庵”。宋允和的弟弟年轻离世,弟媳亦然,留下的孩子都由宋允和抚养成人。宋允和文章典雅,议论明畅,所写的《姜都尉传》《李都尉传》《石门县知县吕公传》《赵书林传》《崔君墓志铭》等,记述详略得当,生动形象,时评有司马迁的笔法。今天成为研究文荣地区风土、人情、历史的宝贵资料。宋允和的后人诗书传家,很多人都取得了功名。一个村俗民风的形成是有其历史传承的。笔者到庵里村探访,就能充分感受到该村古道热肠、待人真诚的民风。

庵里村现存一座宋氏家庙。据村中老人讲述,早年家庙呈四合院结构,正房、倒房各三间,砖石结构,墙石细錾打磨,十分考究;门外有木栏杆围挡,油漆火红;大门两旁有雕琢精美的一对石鼓;门前有高耸的旗杆。据村里人说,过去周边村庄的宋姓每到春节都会到祠堂里祭拜,由此说明,这些宋氏后人当都是从庵里村迁出去繁衍生息的。祠堂东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东侧有自南向北排开的房屋,约有三进几十米长短,墙基石砌,精心錾凿,墙体黑砖到顶,一看就是富庶大户的瓦舍。但其原来的主人究竟是何身世,村人无一能说清。

宋氏家庙现貌

穷困不减报国志

早年间,大部分的庵里人还是守在故土,过着贫穷而艰难的农耕生活。走在庵里村的老街,从一座座用碎小石头构筑的低矮草房和狭窄的胡同中,人们就能感受到庵里人曾经背负过一段沉重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庵里村约有220余户,1100余人,宋姓居多。在老一辈庵里人的记忆里,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他们是靠峰山上的草根树皮才得以存活下来的。庵里村85岁的陈大娘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在南于家村驻扎的日伪军三天两头出来扫荡,设在峰山顶上的消息树一倒,山下几个村庄的老百姓就离家躲避。她连着这样跑了3年。有时日寇飞机还狂轰乱炸,村里人整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她家里有8口人,只有一床被子,晚上全家人只能把脚放在被里,和衣而卧。

贫穷并没有消减庵里人的爱国热情。面对国家的积贫积弱和外敌欺压凌辱,庵里村人纷纷投身革命。1933年1月,庵里村党支部成立,这是当时文登县最早建立党支部的村庄之一。革命的火种随之在周边的村庄燃烧起来,1937年,黄山一带成立抗日救国会并于次年举行武装起义。此后庵里村很多热血青年和仁人志士,纷纷走上抗日救国与和平建设之路。新中国成立前,庵里村有200余户,在战争年代走出去参军报国的青年达数十人,为国英勇捐躯的烈士就有10人。

宋忠贤,1923年生于庵里村,1939年参加八路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胶东昆嵛山战役、于山会战和代田、旧店、马厂、台上、平度等战斗,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大小战役10次。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战役。作战中曾4次受伤。解放后,先后任师参谋长、师长、31军军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2015年,宋忠贤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庵里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在荣成县最早拥有拖拉机、发电机等设备,还积极兴办了窑厂、汽水厂、冰棍厂、墨水厂、糕点厂、草艺厂、刺绣厂、茶厂等村办企业,村经济发展走在全县的前列。

村中道路古朴自然

目前,庵里村有440户、1070人,有宋、连、张、赵、孙、段、罗等姓。现在,通衢大道直通村里,新农村建设让峰山脚下的庵里村庄旧貌换新颜,昔日破旧的草房都变成了红瓦粉墙。盛泉集团在峰山脚下扎根,建起了很多厂房和住宅公寓。庵里等周边村已经与虎山镇驻地周围的村庄连接起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城镇。村里的青年人都外出就业或在附近工厂上班。今天的人们不再挨饿受冻,不再饱受战火的惊吓,而是在和平的环境下安居乐业,过着富足闲适的生活。采访中,那几位曾饱受困苦的老人最后都会感叹一句:今天的日子,怎么想都不会想到能有这么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草房   石洞   文登   党支部   庵堂   黄山   民风   淳朴   山村   村里   村庄   年间   脚下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