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长个儿,行动上先做“巨人”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中国成人平均身高继续增长,18 44岁中国男性平均身高169.7厘米,中国女性平均身高158.0厘米,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1.2厘0.8厘米6 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1.6厘米1厘米。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至7%以下,低体重率降至5%以下。农村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得到根本改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营养水平的改善,国人平均身高在不断增长,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发育迟缓。据测算,有3%的人群患有矮小症。哪些因素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如何科学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生长激素是否是孩子长高的“救命稻草”?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慧教授。


孩子长高要“赶早”


“小豆丁”“矮冬瓜”,这些是对身材矮小者的戏称。如果孩子生长发育迟缓,这些称谓无疑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对“高个儿”的推崇,加重了不少父母对孩子身高的焦虑。

“潘大夫,我家的孩子个儿矮,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再长高一些?”寒假期间,潘慧坐诊的矮小专科门诊,“求长个儿”的患者每天络绎不绝。作为儿童生长发育专家,在矮小专科门诊出诊27年的潘慧,已经治疗了10余万名矮小患儿。

“现在每天的患者有三四十个,要是赶上中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每天的患者能有五六十个。”潘慧介绍,如果孩子骨龄比较小,还有很多办法可以进行干预,能让孩子健康且快速地达到比较理想的身高。然而,让他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就诊时,孩子的骨骺已经闭合了,这意味着,想帮助孩子长高也无能为力。

让潘慧印象深刻的是一名14岁的小姑娘,梦想是考上舞蹈学院,测量身高之后发现只有152厘米,而大部分舞蹈学院的入学条件,对身高的硬性要求一般是165厘米以上。趁着假期,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医院,希望医生能帮着孩子再长高十几厘米。然而,检查发现孩子的骨骺已经完全闭合,再想长高,已没有生物学基础。潘慧只能遗憾地告诉孩子父母:“如果孩子早点儿进行身高管理,是完全能够长到165厘米的,现在不可能再长高了。”

接近30年的矮小专科门诊生涯,潘慧遇到过太多类似的例子。“孩子生长发育需要早期监测管理,而大部分孩子的父母根本没有对孩子进行身高管理的意识,等到发现的时候往往已错过窗口期。许多前来就诊的孩子,更是与父母焦急的表现截然相反,只顾着玩手机、玩游戏,仿佛高矮胖瘦都与自己无关。”潘慧痛心地说。

为此,从2009年开始,潘慧投身儿童生长发育知识的科普,著书立作,以期通过科学的知识帮助家长和孩子树立身高早期监测管理的意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达到理想身高。

生长发育个体化差异明显


众所周知,生长发育受多重因素影响,特别是孩子的身高,受父母遗传很大。通常人们认为,父母都很高,孩子一定矮不了;相反,父母都很矮,那孩子也注定高不了。

“事实上,遗传因素只能决定身高的70%营养睡眠运动情绪这些后天因素,对身高的影响能达到30%。”潘慧表示,千万别小看这30%,它意味着即使父母个子不高,孩子也可以达到理想的身高。同样,即使父母都比较高,有着先天的遗传优势,孩子的身高也会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发育迟缓。

潘慧坦言,生长发育是个体化差异非常大的事情,对于身材矮小的患者来说,除了遗传因素,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睡眠不足、不爱运动,缺乏社会接触、心理异常,这些都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有上千种疾病也可能会导致孩子矮小。每个人面临的情况都不同,所以,找到病因有时候比治病更重要

那么,怎么判断孩子生长发育是否迟缓呢?对此,国家已经有了明确标准。2022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公布了7岁以下男童、女童不同年龄身长/身高的7个百分位数值。对照年龄、性别,通过测量身高,就可以得知是否达到相应标准,通常低于最低的第3百分位数值,可以判定为生长偏矮。

潘慧介绍,决定孩子身高的,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的黄金时期:婴幼儿时期(0 3岁)、学龄期(3 7岁)、青春期(8 14岁)。但孩子的生长不是匀速的,有的时候长得快,有的时候长得慢。即使孩子的身长/身高低于第3百分位,也只能说明这个阶段比较矮小,还需要监测孩子的生长速度,通过3个月或6个月的时间段来监测孩子的整体生长水平,衡量孩子是否为正常生长。

“目前孩子发育普遍越来越早,一般女孩十四五岁、男孩十五六岁,骨骺便会闭合,停止生长。”潘慧强调,也有延迟发育的,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民间俗话说的“二十三,蹿一蹿”,放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几乎很难出现,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所以,发现孩子发育迟缓,要尽早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找到原因,解决问题。

生长激素不可盲目使用


很多父母能够意识到要帮助孩子进行身高管理,但是方法却用错了,最常见的就是滥用生长激素。


“大夫,我的孩子特别矮,听说生长激素非常有效,我们要求马上进行生长激素治疗。”在矮小专科门诊,潘慧经常遇到家长一到医院就要求给孩子使用生长激素,他们或是在网上或是从亲朋好友处听说了使用生长激素使孩子长高的案例,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上面。


一次,一对父母带着孩子来到诊室,这个孩子3岁才长到85厘米,比很多同龄孩子都矮。父母心急如焚,说他们身材都矮,吃尽了苦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医生马上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经过一系列检查和评估,潘慧发现孩子非常健康,检测显示骨龄连2岁都不到。经过询问,孩子一年能长6厘米,也说明生长速度是正常的,只是青春期可能比其他孩子稍微迟一些,并不影响最终身高。潘慧给出的建议是,不用着急进行生长激素治疗,要先从健康的生活习惯抓起,养成了好习惯,以后的身高一般不会有问题。


人体长高是靠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直接刺激骨骼生长,一些矮小的人群便是由于缺乏生长激素或是激素分泌紊乱导致。据了解,生长激素制剂的临床应用已经有40多年,全称叫“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于适应证的孩子来说,它的效果很好。很多由于缺乏生长激素而导致矮小的孩子,在使用生长激素后,达到了理想的身高。


然而,自行盲目使用生长激素也可能导致不可承受的后果。潘慧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个10岁的小朋友注射生长激素3个月,结果视力下降,最终导致失明。当父母把孩子带到诊室,检查后发现孩子的矮小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区长了一个直径2厘米的肿瘤,影响了垂体分泌生长激素。而这时候注射生长激素治疗等于火上浇油,瘤体增大压迫到视神经,继而影响了孩子的视力。


潘慧说:“并不是每个发育迟缓的孩子都适合生长激素治疗。原则上来说,正常的孩子不建议打生长激素,获益度不大,还有一定的风险。生长激素是处方药,孩子是否应该打生长激素、什么时候打,都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综合性评估和判断,千万不能自作主张。比如孩子本身有一些疾病,需要使用其他激素进行治疗,那么便要慎用生长激素。”


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应多方发力


随着营养水平的改善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父母关注并重视孩子的生长发育。“对身高的焦虑,孩子的父母远远大于孩子自身。现如今,年轻的父母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已经普遍重视孩子的生长发育了,但也有一些家长是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口头上期盼着孩子快快长高,然而孩子有不良生活习惯时却不见实际行动。”潘慧说,要让孩子有一个理想的身高,家长除了要提高认识、加强观察监测,还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主意识,从娃娃抓起,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潘慧建议,除了日常的身高监测管理,要注意孩子饮食健康、营养均衡,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户外运动,另外也要注意保持孩子心理健康、情绪乐观积极。

潘慧呼吁相关专业的医务工作者,积极投身健康科普,普及儿童生长发育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育儿水平,科学指导帮助儿童获得理想身高。同时强调,学校也应强化学生健康教育和职工的健康培训,做好学生体检并及时向孩子家长反馈体检结果,家校联合,共同为孩子生长发育保驾护航。

供稿:中国人口报记者 吴少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生长激素   生长发育   个儿   迟缓   矮小   巨人   生长   身高   父母   儿童   孩子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