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捂秋冻 正确春捂,需要注意这四点!

俗话说,春捂秋冻。现在正值春季,春捂该怎么捂呢?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黄帝内经.素问. 骨空论》也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很容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再加上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

一旦遇到“倒春寒”,人们常会觉得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冻”,特别是老人、儿童、产妇、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适应而受寒。所以,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要适当“春捂”,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中老年人和小孩。

春捂究竟有些什么好处呢?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捂,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一一来解答。



“春捂”有哪些保健作用?


首先,“春捂”能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体温保持在37 左右。人体这种保持恒定的温度,一靠血管收缩和皮肤出汗来调节,二靠增减衣服来维持。如果春季过早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其次,“春捂”有益于抵御风寒。

明代医家汪绮石说“春防风,又防寒”。人体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在春天开始复苏,使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活跃起来,毛孔张开。此时如果冷风袭来,人就可能感到非常寒冷,“春捂”正好可以抵御春季的寒气。


最后,“春捂”还有利于适应季节变化。

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早脱掉厚衣服,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变化,寒邪入体,诱发疾病。



春捂信号:你需要注意这些!


既然春捂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是不是捂得越久越好呢?

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观察一些“春捂的”信号,比如气温、温差方面。


1、气温:15 C是“捂”的临界温度


研究表明,对儿童、老人等需要“春捂”的人群来说,15 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当气温持续在15 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初春时节,一般都是早晚凉,中午热,所以应该注意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2、温差:昼夜温差大于8C 是“捂”的信号


初春的天气,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又可能寒流涌动。面对这“百变”的春天,保健专家认为,昼夜温差大于8 是该“捂”的信号。


3、时机: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以及持续降温密切相关。最明显的就是感冒、消化不良等症状,它们会在冷空气到来之前捷足先登,侵犯人体健康。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是冷空气到来前的24 48小时。


4、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衣服应随着气温回升慢慢地减下来。但是减衣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春捂具体捂哪里?


初春时节阳气正处在萌芽状态,宜用“捂”来温养,“捂”的部位也很重要,比如头颈、腰腹和脚部。

1、捂头颈


《黄帝内经》:“春气者,病在头”,“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简单地说,就是在春天我们的头部与颈项特别容易受病。因为春天为多风的季节,而巅高之上,惟风可到,头和颈项在我们人体最高处,所以最易遭受风邪的袭击而出现头痛、脖子僵硬等症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披发缓形,广步于庭”“披发”一方面是为了舒缓形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用头发挡住风府穴、风池穴,避免受风。我们现代人没有古人的长发,但可以用帽子和围巾代替,既养生又时尚。



2、捂腰腹


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胸腹比后背更易着凉。一年四季都需要注意腹部保暖,但大多数人往往在早春时节容易忽视这一点,为了“耍帅”外衣敞开穿,为了“臭美”过早穿起露脐装等,结果导致胃痛、腹痛、腹泻、痛经等。建议不要为了追求时尚而过早地脱下冬装,将腰腹部暴露在外。


3、捂脚


俗话说:“寒从脚底生”,因为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沉降,喜往低处走,而我们脚是在最低位的,所以我们的脚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我们的双脚一定得捂好,不宜过早穿单鞋,拒绝露脚踝。


春捂的注意点和重点捂的部位,你都记住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黄帝内经   颈项   温差   冷空气   初春   俗话说   时节   气温   春季   温度   正确   人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