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蘇”,为何一半“鱼”,一半“禾”?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去苏州前,以为“江南”是用来形容苏州的。

去苏州后,才发现,“苏州”是形容江南的。


我们这里的老一辈,或许从未去过苏州,但每当他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总会不谋而合地说:“到苏州去了一趟!”


这是多少人梦中的场景


对于苏州的执念,有人把它藏在了平江路的蒙蒙烟雨中;有人把它藏在了山塘街的青石板路上;也有人把它藏在了拙政园的水榭楼台内。


而我却把它藏在了苏帮菜的鲜甜味觉里......


苏帮菜经典之一:松鼠桂鱼


靠水吃水

被苏州人演绎到了极致


江南的湿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苏州,另一种叫其他。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境内共有约20000余条河流,近一半的城市面积都是水域,无怪乎人们称之为“东方威尼斯”。(冷知识:威尼斯和苏州还是友好城市)


用地图看,更加直观


靠水吃水,这是祖辈留下的教诲。


但一向精致的苏州人,显然并不满足于只填饱肚子,而是要吃出更多的“花头经”。


比如“船菜”


靠水吃水,少不了河鲜


船菜,原本是常年生活在渔船上的人,为了方便进食而发明的。


船尾支一口锅,把当天捕到的河鲜统统倒进去煮,七荤八素,乱炖一气,只求吃饱,不求吃好。


以船为家,是船家人的宿命


可任何东西一到苏州,似乎就变得“精细”了起来,“船菜”也不例外。


过去,苏州宽宽窄窄的河面上,除了货船以外,另有一种专供游人乘坐的游船。


游船有大有小,大的可供六、七人同乘,称之为“六把椅”;小的仅供三、四人同乘,称之为“四把椅”。其中,特别考究,张挂书画,悬灯结彩的便是“画舫”。


在画舫上吃船菜,才是“船菜”正确的打开方式。


画舫,和船菜是绝配(图:拙政园香洲画舫)


船菜是个细致活,一般的船家是不敢承接的,非得是做惯了的老师傅才行。


倒不是说食材有多么贵重,而是船菜很讲究时效性,只有深谙其中“门道”的老师傅才能从容不迫。


客人登船,船家便上岸采购食材;船一解缆,船菜就得开工,且必须保证晌午时分摆盘上桌。


太湖三白,是检验船菜正宗与否的标准


苏式菜讲究“吃全”,即四个冷盘、四个小碗、四个大菜;而船菜的规格更加庞杂,至少要有十六道菜肴才算“吃全”。尤其是苏式小点心,兼具甜、咸口味的同时,还要保证米粉点心、面粉点心各四道


掌厨的清一色都是三四十岁的女人,称为“船娘”。


因为承接船菜的基本上都是夫妻俩,男的负责撑篙,女的自然就负责掌厨了,碰上个有女儿的,就叫女儿端菜,这也算是“船菜”行当里不成文的规矩吧!


若是男孩,一般就跟着父亲撑篙,不会让他端菜的


船娘的厨艺各家有各家的特色,类似于现在的私房菜。


唯一的共通点就是,滋味真实


过去没有太多的调味品,许多菜都是采用的“扣碗蒸”的方式,一个菜码一个碗,绝不混用,原汁原味,纯而不杂。


可悲的是,作为一个立志要吃遍江湖的老饕,我去过不少私房菜馆,大多都是鸡鸭鹅“一锅熟”,弄的鸡不是鸡味,鸭不是鸭味,倒是一锅汤被烩得鲜掉眉毛,至于肉,压根儿都不想伸筷子。


“扣碗蒸”是苏帮菜的一大特色


船菜的份量很少。


其实,这也算是人之常情。你想想,一艘船最多也就6、7个人,去掉船头、船尾,能用来吃饭的地方也就只有船身了,还要摆上十几道菜,每道菜的份量可想而知了。


如今的船菜大多在酒楼里吃,份量问题基本被解决了


份量不够,摆盘来凑。


精致的摆盘,是船菜晋升成“贵族菜”的基本法则。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菜名上略窥一二:


珠圆玉润(虾仁鸡头米)、翠堤春晓(冬笋豌豆苗)、桂楫兰桡、王不留行、江南一品、花报瑶台、玉楼夜照、八仙过海......


除了有明确菜谱记载的菜名,其余的菜都只是“今人不知古人味”了,这些菜端上桌后,到底是用什么东西做的,估计已经很难有人说清楚了。


如果哪位老饕有幸品尝过,不妨在评论区告知一二,感谢!


翠堤春晓


珠圆玉润


鱼,是船菜中当仁不让的主角。


因为菜品份量小,桂鱼、草鱼等大个头的鱼肯定是上不了桌的,即便是能上桌,也得片成片才能入菜。想要在船菜中吃到完整的鱼,首屈一指的便是银鱼了!


银鱼,又称“面条鱼”,太湖特产


太湖,银鱼的绝佳产地,每年春秋之交,正是吃银鱼的好时候。


惯于烹制苏帮菜的“船娘”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上等的食材——银鱼不耐活,因此必须趁着新鲜赶紧入馔。


鸡蛋,是银鱼最常见的搭配,最好是水炒的鸡蛋,因为银鱼不耐油温,且油炒会掩盖银鱼的“头鲜”,最多也就是混炒的时候,漂点油星即可。


过去,油是定量的,老苏州认为,银鱼炒蛋油花越少越好


可仅仅只有银鱼,远不能满足苏州人的胃口,更遑论作为贵族菜的船菜,岂能只有一种鱼?


菜花塘鳢,也是老苏州们的心头好。


这种鱼个头不大,最多也就二两重,但味道极鲜。正月刚过,第一波菜花塘鳢上市,一下子便成了鱼市上的“宠儿”。


但因为价格昂贵,舍不得花大钱的人家便拣些小的、卖相不好的甚至是碎的,拿回去尝鲜。


吃鱼第一定律:越是不好看的鱼,味道越鲜美


但船菜可不能这么糊弄。


菜花塘鳢落到船娘手上,必然也逃不开“炖、焖、煨、焐”(苏帮菜四大烹制手法)的命运。


最经典的,当属菜花塘鳢炖蛋。



洗净的菜花塘鳢,整条放入盘中,加入打好的蛋液,过去料酒用得不多,除了葱姜以外,去腥主要依靠本地产的烧酒或者黄酒,之后,水开蒸一刻钟左右即可出锅。


至于淋不淋酱油,全凭个人喜好,老苏州大概是不会淋酱油的,因为他们吃的就是菜花塘鳢原本的鲜味,加了酱油反而“串味”了。


水光光的鸡蛋刚刚滚过舌尖,牙齿就寻不到踪迹了,只留下激发正酣的味蕾反复回味;菜花塘鳢没有毛刺,筷子夹起一整条,便可开始享用——与其说是“吃鱼”,不如说是“吸鱼”,牙齿轻轻咬住,嘴唇一抿,鱼肉就化开了,和吃炖蛋的丝滑程度相比,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红烧菜花塘鳢,则是更为接地气的吃法


种禾吃禾

是苏州人最浪漫的“绕指柔”


鲜,到底是什么味道?


这个连字典都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却被苏州人破解了答案:咸中带甜、甜中带咸


不了解苏州的朋友,可能会有个误区,那就是苏州菜偏甜。原因在于,苏州人做菜几乎必定会放糖,哪怕是炒个青菜,糖罐子也得抖两下。


事实上,如果你仔细地品尝过苏帮菜,就会发现,真正齁甜的菜并不多。咸和甜的完美交融,正是苏州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而这个秘密,被苏州人更多地藏在了苏式糕点里。


油纸包裹着的点心,是多少老苏州人的回忆


五仁月饼,当代年轻人最避之不及的点心,却是很多老一辈苏州人内心深处的“香甜藏品”。


五仁,即核桃仁、杏仁、花生仁、瓜子仁、芝麻仁五种。在饮食资源普遍匮乏的年代,苏州作为鱼米之乡,是为数不多能将五仁月饼这种副食品作为特产的城市了。


也正因如此,五仁月饼才被烙上糕点界“泰山鼻祖”的印记。


苏式月饼讲究“扁实”,馅料必须压足压实


在传统观念里,糕饼大多都是甜口的,爱吃甜的苏州人自然也不例外。


但五仁本身的油脂就很丰富,加糖势必会腻口,不加糖也是不现实的。于是,深谙“咸甜之道”的苏州人,便在其中添加了盐或者是椒盐,一来是为了解腻,二来是为了丰富口感。


事实上,椒盐风味的五仁月饼并非是苏州人独创,我也吃过广式、川式等其他品种,但仍觉得在口味调和方面,还是苏式更胜一筹。


除了五仁,鲜肉月饼也是一绝,但我认为必须要刚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才好吃


苏式点心,除了酥点(酥皮类)以外,另有糕点这一大类


梅花糕,便是糕点中的佼佼者。


梅花糕源于明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其状如梅花而赐名“梅花糕”,流行于苏州、南京一带


苏州人很爱吃梅花糕,并且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梅花糕上找到中意的部分:


小孩子偏爱青红丝、一到手便抢着捻进嘴里;姑娘们更喜欢顶上的小元宵和红枣;老人们不挑食,通常都是大口咬下,慢慢咀嚼,回味糯唧唧的口感。


刚刚出炉的梅花糕和放凉的梅花糕,完全是两种食物


梅花糕必须趁热吃,像我这种资深的吃货早已发明出了一种“一食多味”的吃法:


先空口吃最外面的糯米层,否则味蕾一旦习惯了馅料的甜蜜,你就很难再品尝到糯米自带的清甜了;之后,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了,想吃甜一点,就多咬点馅料;想要口感丰富,就混合着蜜饯干果。


当然,如果你的嘴巴够大,整块梅花糕一口囫囵,也是允许的(但我并不建议这么做,毕竟都是体面人,咱还是要吃相雅观些)


热气蒸腾的梅花糕模具,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或许是机缘巧合吧,和我同姓的清朝诗人沈朝初,一生写了30多首《忆江南》,全部都是赞颂“苏州好”的。


我自然是没有他的才情,但却也想囫囵附和一首:


“苏州好,人道船菜香,碧波泛舟美船娘,银鱼塘鲤争头鲜,五仁梅花压海棠,清宵人间上。”


(本文完)#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苏州   份量   靠水吃水   银鱼   画舫   苏州人   菜花   江南   月饼   梅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