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气候湿热,为什么东南亚人爱吃辣,而南方沿海地区则不吃?

吃辣,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是气候?是海陆位置?还是发展水平?

在解释一个地方在香辛料上的选择时,我们总能看见许多不同的论调。最常见的便是气候论,即湿冷的地方爱吃辣,而炎热的地方不吃。根据此种观点,川渝爱吃辣,是因为四川盆地冬天阴冷潮湿,需要通过辣椒来驱寒。而广东人不爱吃辣,则是因为广东地处亚热带,全年温暖湿润,吃辣容易造成“热气”,也就是上火。

粤菜代表-白斩鸡

若只看国内,那上述解释还算有理有据,可你有没有想过?东南亚地区终年高温,又是纯正的热带,按气候论来说是绝对“不宜食辣”的,为什么他们却颇爱吃辣呢?

经常看泰国吃播的小伙伴,会发现泰国作为一个热带国家,却很喜欢将辣椒作为辅料。无论泰国名菜宋丹、冬阴功,还是辣炒鱿鱼、凉拌鲜虾等家常菜,小米辣总是能和大蒜、香茅与柠檬汁一道“组团出道”,次次不缺席。

泰国伊森菜肴-凉拌鲜虾

不止泰国,东边的柬埔寨、西面的缅甸,及再往南些的马来西亚跟新加坡,做菜时都常使用到辣椒、胡椒等辛辣元素,比如缅甸的名菜鱼咖喱、香辣扁豆炒鸡,老挝的薄荷叶炒肉碎,马来西亚的胡椒虾等。单论用量与味型而言,这些东南亚菜品似乎都达不到“爆辣”的程度,可相较我国东南沿海的传统饮食,东南亚确实要能吃辣得多,这是为什么呢?

缅甸美食—香辣扁豆炒鸡

难道是因为东南亚没有东南沿海湿热吗?以泰国曼谷为例,该地的最冷月均温能达到26.5 ,且日出之前五六点的日最低温都有22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对标国内的广州的话,广州最冷的1月日均温便只有14.1 ,而日均最低温更是连11 都不到,是要远远“冷”过曼谷的。这么说来,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地区是因为气候湿热而不能吃辣,显然站不住脚。

我们再看第二种关于吃辣的流行论调,即“内陆地区是因为缺盐而爱吃辣,沿海地区则不吃辣。”同样,这种说法局限在国内是有合理性的。无论是重视海鲜的胶辽菜、浓油赤酱的本帮菜,还是强调本味的闽菜跟突出鲜甜的粤菜,从辽宁丹东至广西防城港,绵延了整整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旁,不敢说100%,起码98%以上的沿海当地居民是不吃辣的。

胶辽菜-葱烧海参

而中国第一个率先吃辣的地区则是贵州,根据清康熙年间《思州府志》的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这句话便表明,当时贵州遵义、铜仁一带的居民,因为食盐的匮乏而选择以辣椒提味。如此一看,论调二似乎是正确的,吃辣的决定因素找到了?

可一旦放眼寰宇,这反例就一个个地冒出来了。整个东南亚除了老挝,其余全部都是沿海国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与取之不竭的海水,压根不可能缺乏食盐。以泰国为例,其中部、南部直抱暹罗湾,西接安达曼海,即使是泰东北、泰北这样的内陆地区,也流行有臭鱼酱、鱼露等钠含量惊人的调味品,“因缺盐而吃辣”是不成立的。

泰东北伊森地区的区位

再比如辣椒的祖地墨西哥,该国的人均年辣椒消费量多达8-9千克,堪称世界第一。墨西哥同样也是个两面沿海的国家,其西含下加利福尼亚湾,东临墨西哥湾,南部则是深邃的大平洋。就算是墨西哥最为内陆的特雷翁(Torreón)市,离最近的海洋驱车也只需6个多小时。

墨西哥-特雷翁市

更别提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这三个吃辣大国,无一例外都是沿海国家。可见海陆位置论,也无法解释吃辣与否的偏好。

第三种论调,则是经济发展论,即经济发达的地方不吃辣,而经济越落后的地方越爱吃辣。固然,此种论调具有一定的例据支撑,可并不绝对。

如广东的梅州、河源一带并不吃辣,当地的代表饮食有三及第汤、盐焗鸡、客家酿豆腐等,可经济发展水平却并不高。如果将这两市平移至全境都能吃辣的江西,那我们会讶异地发现,梅州、河源的人均收入均不如赣州与上饶。足可见,上述地区的发展程度是大抵相当的,“吃辣”的习俗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2021年粤赣两省人均收入对比

再看国外的情况,朝鲜半岛算得上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吃辣区了,其传统渍菜(Kimchi)中,无论是以白菜、桔梗或葱为主料,总少不了辣椒酱为重要腌料,继而调出“酸甜微辣”的爽口滋味。

若论经济发展水平,韩国的人均GDP放欧洲都能平齐意大利、西班牙等一众第二梯队国家,远超罗马尼亚、乌克兰、白罗斯等“东欧穷国”。

韩国的地理位置图

可意外的是,几乎整个欧洲都甚少吃辣,近一年处于话题中心的乌克兰更是“滴辣不沾”。当地的饮食主要以奶制品、土豆与肉类为主,酸奶油、甜菜及罗勒叶方是调味必备。只有在腌制肉类时,才会用到胡椒粉与红椒粉,况且这里的红椒,还是由辣度极低的甜椒制成。

红椒粉(paprika)

由此,上述三种论调皆不攻自破。或者说这三种归因虽有一定的解释价值,但并不能完全解答吃辣的成因这一核心问题,漏洞与反例实在太多。那么,吃辣到底有什么有关呢?或许,这是一个规律性不明显的问题,但硬要说的话,那就是纬度

纵观全世界的吃辣地区,无一例外都位于南北纬40度线以内,而重辣区更是高度集中在南印度、中南半岛北部、中国西南-中南(南方内陆)、墨西哥与赤道沿线的东西非一带。

饮食辛辣地区的位置

而高纬度地区,比如北欧、东欧、西伯利亚等地,香辛料的使用频率就要低得多了。这很大程度上跟辣椒的种植条件有关,辣椒,适合生长在光照充足(生长期每日最少需要6-8小时的直接日照)、气候温暖(辣椒周围的土壤温度需保持在10 以上,否则会抑制开花结果)的地方,而南北回归线间的热带地区,是最为理想的辣椒种植环境。

全世界范围内的辣椒-胡椒(pepper)种植范围

正因如此,我国辣度最高的辣椒品种分别是云南的涮涮辣(44.3万SHU)与海南的黄灯笼椒(15万SHU),而非更北方的四川二荆条(0.8万SHU)跟河南子弹头(约2万SHU)。至于更南方的印度,魔鬼椒的史高维尔值更是能高达令人闻风丧胆的88-104万SHU。

老话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物产对当地的饮食习惯毫无疑问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因如此,这些吃辣的国家与地区“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会不约而同地采用辣椒作为保存食物、提升风味的关键配料。

印度魔鬼椒

如印度常用干辣椒磨粉,配以姜黄、甜椒、茴香、葫芦巴籽、芥末籽的粉末,根据食材的差异与烹饪方式,制成各式各样的玛莎拉(Masala)。

泰国则善于将鲜辣椒同青柠、香茅一起在臼中捣碎,又辅以鱼露、椰糖跟臭鱼酱,配合虾蟹、木瓜丝等食材,整合出酸辣甜的复合味型。

鱼咖喱

我国的四川则将鲜辣椒混入豆瓣酱,又以干辣椒段融入牛油,辣椒作叶、花椒作花,绿叶映红花,由此调和出麻辣鲜香的风味。

纵然,我们至今未能从人类学的底层逻辑中寻觅到“辣味饮食”的具体成因与分布规律,但这并不重要了。作为大航海时代的正面馈赠,辣椒自离开它的中美洲祖地后,便不知历经了多少次环球航行,在亚洲东部、南部与赤道非洲给当地人民带去了无数惊艳与欣喜,毫不夸张地说,辣椒甚至早已融入了无数中低纬地区的饮食血脉中去,成了记忆里母亲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缅甸   墨西哥   泰国   东南亚   湿热   印度   论调   内陆   沿海   辣椒   气候   东南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