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亲”是咋回事?古训:君子抱孙不抱子

传统的中国家庭,大部分都有“隔代亲”的现象,爷爷奶奶对儿女反而不如对小孙子亲近。很多人小时候亲身感受到隔代亲的温暖,爷爷奶奶经常很严厉地呵斥爸爸,但对小孙子却总是无比呵护。

对于隔代亲这种现象,有专家解释说,是因为身处晚年的老人自知时日不多,他们在孩子身上能感受到生命延续的力量,所以对孙辈显得格外亲近。

古训

还有种解释认为,现在的老人很寂寞,因为儿女都要忙事业,含饴弄孙就成为了他们最大的精神慰藉,同时也是最大的乐趣,甚至可以让老人家回到“童心未泯”的状态,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人嘴上说带孙子有多么多么的累,其实心里却甜滋滋地。

其实,隔代亲的根源,还是藏在咱们的传统文化当中,过去有句古训叫“君子抱孙不抱子”,你听过没有呢?

“君子抱孙不抱子”,出自《礼记》。大家知道,《礼记》是儒家必读的经典书目,书的内容,主要是讲古代的典章和礼制。

古训

《礼记》中说:“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这句话,要怎样理解呢?咱们先来解释一下其中的“尸”字。“尸”字,通常的理解就是尸体。

在远古时代,族群中的长者(比如族长)去世以后,族人会将其尸体端端正正地扶坐在祭台上接受族人的祭祀。下葬以后,族人每年依旧会为他举行祭祀礼仪,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到祭台上假扮已逝的族长来接受大家的祭拜,这个假扮的人,就充当了“尸”的作用。

应该由什么人来扮演这个“尸”呢?《礼记》中说由孙子来扮演,但是儿子不可以。而且,如果孙子的年纪太小不能配合,就叫一个大人抱着他坐在台上,总之,充当“尸”的人只能是逝者的孙子。

古训

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情况,比如万一去世的人没有孙子,那又怎么办呢?《礼记》中也有补充,说“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意思就是找一个和逝者同宗同姓的后人来代替。

这里咱们顺便来分享一个小知识,大家都听过“坐如钟立如松”,其实《礼记》中正统的说法,应该是“坐如尸,立如斋”,为什么“坐如尸”,就是因为在祭祀中充当尸的那个人必须坐得非常端正庄严,所以被当作最标准的坐姿。而“立如斋”,说的是站立的时候,要像斋戒时一样挺拔稳重。

古训

《礼记》中说“君子抱孙不抱子”,讲的是古人在祭祀去世的长辈时,可以由他的孙子来充当扮演他的“尸”,而不可以是他的儿子。这句话和我们今天要讲的“隔代亲”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君子抱孙不抱子”,就是隔代亲最早的根源。

在母系氏族社会,男女通婚是由男子嫁到女方的部族去生活,而且那个时候,往往是两个氏族之间相互通婚。比如,夏族和商族通婚,假设夏族族长夏洛的儿子叫夏小洛,夏小洛嫁到商族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叫商小洛。

由于禁止族内婚配,所以根据夏族和商族的通婚约定,商小洛只能嫁到夏族去生活,这样一来,夏族的族长夏洛就特别高兴,为什么呢?

古训

因为商小洛是他的孙子呀!您看,夏族族长的儿子嫁了出去相当于已经是外人,没办法陪在身边孝敬自己,但是现在,他的孙子回来了,所以夏族族长对孙子商小洛格外亲近。

等到族长去世的时候,族人要举行祭祀,这个时候,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只有他的孙子,所以才留下了“君子抱孙不抱子”的传统。这种传统,虽然最开始讲的是祭祀礼仪,但这种隔代亲的基因,却深深地刻入了中国人的骨髓,一直延续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古训   君子   祭台   孙子   礼记   族长   族人   祭祀   亲近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