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1:男童如女厕引骂战,不是小事

树立性别意识,要从娃娃抓起

1月31日,一段内容为“女孩不让6岁男童上女厕所,遭男童母亲辱骂”的视频在网络传播。事发地为黑龙江哈尔滨地铁站内,视频中男童母亲认为儿子被女孩凶哭,不断要求该女孩道歉,并对其进行辱骂。

记者了解到,当事女孩发文阐述事件经过时称,整个过程持续超二十分钟,地铁站工作人员将男童母亲拉走,女孩才得以脱身。目前当地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工人日报:被冒犯的不止是大人

孩童进异性卫生间、更衣室等场所之所以引发争议,最根本的是这关乎性别意识和个人隐私问题。按照自然规律,大部分儿童到了3岁后,就会开始意识到“男女有别”,对与自己因性别不同而在身体结构上有差异的异性产生好奇心。此时如果孩子进入异性私密场所,的确可能让部分在场的异性感到被冒犯或不舒服。这并非“矫情”或“小题大做”,反而倒可以看作是当代人个人隐私保护意识增强的表现。其实被冒犯的又何止是大人?对于已经有性别和自我意识的儿童来说,这样的经历多发生几次,一来可能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性别意识,二来这本身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要知道,“他还小,什么都不懂”很多时候只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上游新闻:年幼不是“撒泼”的借口

厕所、更衣室等均为私密性很强的场所,男孩在女厕所待着,难免让人感到不舒服。要求其他女性忍受隐私被冒犯,来成全家长是不合理的。当事女子出言提醒,是出于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也是给家长上了一堂儿童性教育课。家长辩称小孩年龄小什么都不懂,实际上是对儿童性别意识观念存在偏差。根据专家所说,儿童在三岁左右就会有比较明确的性别意识。儿童在有了性别意识后,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心。我们不否认一个带着孩子出行母亲的不便,但“年龄小”不是男性进入女性卫生间的借口。家长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作为父母需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性别教育和独立意识培养,避免孩子产生错误的性别观念。

中国妇女报:家庭卫生间建设是必答题

树立性别意识,要从娃娃抓起。有专家表示,幼儿从小就有识别男、女的能力,3到6岁是孩子性别角色确认关键期。家长要做好引导,树立性别意识。图一时方便将孩子带入异性环境如厕,可能会对孩子的性别认知造成延误,也不利于孩子的隐私教育。男童进女厕,时常引发“不妥当”与“不得已”之争,而设立第三卫生间,可以将“不得已”变成“有办法”,既能缓解孩子家长的尴尬无助,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能避免孩子“冒犯”他人隐私。这不仅是民生设施的完善,更是公共服务意识的进步。同时,相关部门还需强化宣传,提升公众对“第三卫生间”的认同度、了解度,提高公众对已有设施的使用率。

极目新闻:异性孩子如厕应有公共指南

类似冲突频频发生,其实压根就不是,究竟该不该容忍孩子,该不该体谅妈妈的问题,而是公共设施和规则双双缺位的问题。而且,即便设施到位了,如果观念不改变,意识不提升,尴尬和冲突依然难以避免。不少国家都针对这一问题,制定了明确的行为规则,比如儿童进入异性厕所的年龄限制、儿童单独如厕的安全须知、家长或其他人员陪同的行为守则等等,用规则来约束行为,从而减少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摩擦,同时引导父母去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要知道,让一个6岁的男孩在女厕所里看着母亲和其他女性疯狂互骂打架,对他的心灵才是真正的扰乱和伤害。

红星新闻:都该拿出些大人的样子

社会舆论需要更多一些的担待氛围。近些年,涉及孩子的新闻留言区,常常能看见戾气很重的指责,少了一些基本的共情力和包容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没错,但孩子不是物体,总有一些思维和举止,是父母教育一时无法抵达的。可能孩子的某些小失控的行为,正面积极看待是童真,反感抵触看就是冒犯。在合理范围内,对“幼崽们”给予宽容之心,想必也是每一个物种族群的生存法则,人类亦是如此。现在很多年轻人挂在嘴边的边界感,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矛盾,不宜动辄将二者对立起来。对双方来说,闹成现在这样都不体面。如果能换一种处理方式,都拿出些大人的样子,或许不会是大家都难堪的局面。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编辑:梁冰

统筹:王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男童   女厕   如厕   卫生间   异性   小事   性别   家长   意识   母亲   儿童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