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欢欣鼓舞

孩子长到两岁半的时候,我就开始筹划培养她的阅读能力了。因为我想,当我给孩子一个独立的阅读能力之后,我也就等于给她请了各方面的老师。

我推测,那样的话,她学得轻松,我教得省力。这不乏是个明智的教育措施。

在明确了思路之后,我就开始实行我的计划。

开始阶段,我没有找到一条恰当的途径,使用的方法也不过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独立教学的方法。

我在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生字是这样做的。课本上有日、月、山、川、江、河、田、土等字样,每个字写在一个方格里,老师又把田字格画在黑板上,将书上的字抄在黑板上的田字格里,然后,将然后老师就用教鞭指着每一个字,让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老师教的是这几个字,我们学的也是这几个字,与其他内容没有什么联系,每个字却是以及单个的形式存在的。

这种学习方法当然也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最初教孩子识字的时候,就很自然地搬用了这种方法。

我也是将所谓的简单字一个一个的抄在田字格上,然后把孩子揽在怀里,让他跟着我诵读,我读什么字,他就读什么字。

这样一天按10个字左右来安排,最开始的一两天,有一种新奇感,驱使孩子对这种活动还能接受或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两天过去之后,她已经是消极和不情愿了,给我的感觉是应付差事,表面表情是一种厌烦和无奈,学过几个字之后就想溜之大吉,教学的进展不明显。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应该说从一开始使用这种方法的我的意识中就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怀疑。

这种独立单调的教学,孩子产生厌倦的心理应该是很自然的,孩子的学习全凭兴趣。

但这种简单的重复毫无具体内容的死记硬背,哪有兴趣可言啊!让孩子不产生厌烦心理,那是很难做到的。

再有,就是这种学习方法,想保持学习效果,必须兼顾不断复习的途径,而这种机械的重复就会更加使孩子感到厌倦无趣。

看来,运用这种方法使孩子最终突破阅读观是一种遥遥无期的艰苦过程,甚至就根本无法达到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目的。

我在怀疑在困惑,也在搜寻,在捕捉,终于有一天我捕捉到了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现象。那是在我给孩子买的读物中,有一本很有趣的小书叫《品品的动物园》。

它写的是一个小男孩,父母都工作去了,小男孩一个人留在家里觉得很无聊,就把一个破皮球扣到一只母鸡的头上,画上两只眼睛尖尖的嘴,让它做猫头鹰;又把破扇子拴到公鸡的尾巴上,让它扮孔雀;然后把猫抱过来,在它身上贴上一些黄纸条,让它做老虎;最后品品带上孙悟空的假面具装扮猴子,房门上贴几个字“品品的动物园”,父母回来一看被激动的哈哈大笑。

小故事得很有意思,她非常感兴趣,我曾给她讲过好多遍。

一天,当他又拿起这本小说时突然背了起来,她的记忆是那么的清晰、准确,从头到尾几乎一字不差。

孩子这种记忆能力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同时我猛然感到我发现了某种东西,似乎就是我在尽力寻找的东西。

我感到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道理,一种方法,一种暂时是模糊的,但是只要挖掘提炼加工,就会很有用的宝物。

我想,如果将孩子所背的字音与相应的自形结合起来会怎样呢?也就是说,她背哪一个字,就看哪一个字会怎样?这样字音和字形的重合会不会很自然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方面,可以利用她已有的背诵基础,轻车熟路地、自然而然地同识字、读书,形成一种平滑连接,提高识字效率,

另一方面,这样直接地进入阅读状态,可以摆脱孤立识字的枯燥,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又可依靠文章内容的联系,帮助识记。

第三,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将温故和知新结合起来,防止遗忘并可以使这种防止遗忘的方式轻松、自然不留痕迹。

我对这种发现,感到欢欣鼓舞,于是,我决定马上付诸行动。我把这个小故事一句句抄在田字格上,然后我握住孩子的手指,让她一边背诵原文的内容,一边按顺序只填字,格上的字如“品品的动物园”,他口发一个pin音,手就指在“品”字上,口发一dong音,手就指在“动”字上。这样,以此类推,边背边手指,由左向右依次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不允许跳格和错行。

这种方法我感到非常有效,孩子非常乐意使用这种方法。

本来这些汉字对她来讲是一个个黑乎乎的小方很快,然而,现在是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读音,自己的意义,自己的价值。

孩子已经能一个个地唤出它们的名字,这对孩子来讲是个多么有意思的游戏,孩子很快就读完了这本小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格里   字音   欢欣鼓舞   学习方法   动物园   独立   兴趣   能力   老师   孩子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