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与二妃庙及镇湘塔-广西桂林全州湘源文化公园游记

舜帝与二妃庙及镇湘塔--广西桂林全州湘源文化公园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3年1月28日写于2020年11月21日

2020年11月21日下午5点钟,我从湘山寺出来,马上到湘山寺大门对面的街口,租一辆三轮车去湘源文化公园,12分钟就来到了全州新城的湘源文化公园,全州县湘源文化公园于2016年8月9日动工兴建,位于全州新区东南面,紧临湘江。

湘源文化公园的牌坊,原广西日报社理论部主任吕朝晖前辈有联云:水从碧落湍,岳湾留胜迹,驻五千载文明史,三百家骚客情,有舜歌妃泪,柳记张题,江声不舍潇湘去;

山自崑崙发,龙脉贯南华,睨七十峰揖让身,九万壑卿云意,郁宝谟文渊,蒋辞谢赋,旭日常携紫气来。

此联高度概括了全州的悠久璀璨的历史、人文和独特的地域优势,专为全州岳湾潭湘源文化公园而作。此联寓意深远,如何解读联中意味,还请各位高手在文末跟帖各抒己见。

湘源文化公园以全州湘源文化为内涵,充分展示全州千年文化底蕴和名人事迹,园内规划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名人雕像、诗词歌赋雕刻、休憩设施等,将形成一个既具历史文化气质,又蕴含休闲生活气息的综合性公园。

湘源文化公园主要通过雕刻(人物雕塑、景石刻字、浮雕、壁画)和建筑(清湘书院、皆山阁、伟观楼、二妃庙、亭榭)的方式呈现。

湘源文化公园内的舜帝塑像。舜的雕像同建于湘江之畔。虞舜是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为上古五帝之一,姓妫氏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谥曰“舜”,因国名“虞”,故称虞舜。太史公司马迁云:“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仁孝开明的舜帝,被尊为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其晚年南巡怀柔德服“三苗”,“勤民事而野死”的悲壮结局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之谜,即舜帝魂归何处。司马迁考证说: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其结论是舜帝驾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疑山,自此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就叫零陵。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说零陵是中国最古老的地名:我国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个。而全州在夏代以前出现的上古陵陵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舜帝真陵古老已失,全国各地又建了无数的舜庙,其中规模较为宏大的有湖南省宁远县的九嶷山舜庙和山西省运城市的鸣条岗舜庙,此两地又分别在明代和唐代建造了祭祀舜帝的假陵即祭祀陵,于是便出现舜帝葬地在宁远、运城二地之争。

而最早以舜帝葬地“零陵”命名的今广西全州也有九疑山,在其境内也曾有建有三座舜庙,并有大量舜帝南巡时留下的舜迹。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曾赋诗赠全州知州顾璘,说全州是“舜之所葬”的“人文地”——“苍梧遗舜迹,白云秋气愁。君得人文地,相传是此州。”

那以舜帝葬地命名——“相传是此州”的古零陵全州会不会是舜帝的葬地所在呢?追随舜帝在古零陵的南巡踪迹进行了多年实地考证,认为舜帝葬地九疑山是今广西全州的九疑山,而非湖南宁远的九嶷山。

一、舜帝南巡感化三苗的史实

舜帝南巡的原因是为了用仁德感化三苗,即教化和收服反叛失败后逃亡到南方地区的三苗部落,以实现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抱负。相关史料记载,在舜帝时期,三苗不服王道,于南蛮之地作乱。《韩非子·五蠹》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淮南子·齐俗训》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帝王世纪》“有苗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竹书纪年》载:“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

以上是说舜让位给禹而做了摄政帝,那时南方以有苗氏为首的三苗部落不服其管辖,禹请求率兵征伐,舜不许,说:“在上的德行不厚而靠武力去征服,不是治国之道。”于是舜帝南巡,亲自前往“三苗”居住地,怀柔德服,以音乐感召之,以德行恩泽之,以大义诚服之。最后舜帝以德感化了三苗,“舜却三苗,更易其俗。”以致“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舜帝可谓是融聚民族情感的表率,在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方面功不可没。

二、舜帝南巡崩葬九疑山的史实

对舜帝南巡有记载的史料颇多,而最早、最有权威的正史、正经是《山海经》《尚书》《竹书纪年》《史记》,除此之处还有西晋的《帝王世纪》。

1、《山海经》是最早记载舜帝崩葬九疑山的先秦史籍。它成书于上古时期,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称:“《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它保存远古的神话传说和史地文献最多,是所有记载舜帝的经、史书中离舜帝生活年代最近的。《山海经》中有三篇定论舜葬苍梧九疑山。卷十《海内经》记载:“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卷十五《大荒南经》记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卷十八《海内经》载:“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2、《尚书》是先秦至秦代时期记载舜帝崩葬九疑山的官方史籍。它是根据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文献档卷整编出来的官方文件的汇编,记录了从尧、舜至秦的连续历史。孔子是编订《尚书》的人,他曾指出舜帝的葬所。他在回答宰我的提问时说“舜之少也,恶悴劳苦,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野。”据《古文尚书》载:“舜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陟方乃死。”《今文尚书》载:“舜三十征,庸二十,在位五十,陟方乃死。”古、今文尚书皆言舜三十岁时被尧召用,为帝尧效劳三十年,或者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南巡视察时离世,葬于苍梧之野。

3、《竹书纪年》是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成书于公元前299年。据《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是说舜帝登临帝位三十二年的时候,命令夏禹做摄政帝,自己就升道到南方巡狩。

4、《史记》是记载舜帝崩葬九疑山的最具权威的历史著作。它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云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司马迁熟读经史,严谨治学,并亲临九疑山实地考察,然后郑重地作出结论:舜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在《史记》中既肯定了舜帝南巡,又肯定了舜帝葬在九疑山。清代的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5、西晋的史学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舜时“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殡以瓦棺,葬于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皇甫谧亦肯定了舜帝南巡和舜葬于九疑山。

以上正史都肯定了舜帝南巡,驾崩葬于九疑山的史实。除时间最早,权威最高的正史、正经《山海经》《尚书》《竹书》《史记》之外,还有《墨子》《礼记》《淮南子》《离骚·朱子注》《檀弓》《通考》《十三经·古注》《汉书》《汉纪》《风俗通》《皇览》《世纪》《與地考》《寰宇记》《元和郡县志》《国语》等史籍,亦称舜葬苍梧九疑而无异议。

《全州志》记载:“舜嗣帝五十载,陟方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又载:舜帝“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地故零陵地。”

那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焉”的全州,在先秦正史、正经中又是如何记载全州这个“苍梧之野”的呢?

镇湘塔

镇湘塔位于全州城东龙山上,始建于清朝喜庆三年(公元1778年),塔高七层30米,塔基直径9米,砖砌,内外各八方,内设砖阶可登览,每层有八个小拱门,刻有历代文稿人墨客诗、游记、题记等碑刻划30块,尤其是刻有佛学经书一卷,令人神思。

镇湘塔水托山烘,上连万仞云天,下镇千顷碧涛,沉如磐石,稳如泰山。临江挺拔,碧波如罗似带,水曲而媚;岭下青松,翠柏遍布,黛峰如列如拱,山青而水秀。

位于广西全州县城东龙山上,传说东海龙王的四太子睚毗,厌烦龙宫生活,私自出逃到龙山脚下的深潭,四太子生性凶恶,荒淫无度,每年五月初一,要求附近村民敬献美女一名,猪牛羊各一百头,天长日久,逼得村民背井离乡。

有一年,村民再也找不出敬献的美女,便把一个蒙着纱巾的丑女送去,结果被四太子发现,他于是翻江倒海,龙山被洪水淹没三天,百姓死伤无数,于是新坟如垒,冤魂四游。为惩治四太子,拯救黎民百姓,玉帝派李天王用计将。

四太子收伏并修塔镇压,于是,龙山一带再无水患,百姓安居乐业。该塔始建于清朝嘉庆三年(公元1778年),塔高七层30米,塔基直径9米,砖砌、内外各八方,内设砖阶,供游客攀登览胜。

每层八个小拱门,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诗刻、游记、题记等碑刻30块。尤其是刻有佛学经书一卷,令人神思。

镇湘塔水托山烘,上连万仞云天,下镇千顷碧涛,沉如磐石,稳如泰山,临江挺拔,碧波如罗似带,水曲而媚;岭上青松遍布,黛峰如列如拱,山青而水秀。

在镇湘塔下来,就到了二妃庙,全州镇湘塔公园里的湘源二妃庙及二妃的故事。

广西全州湘源二妃庙最初建于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全州二妃庙是为了纪念舜帝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而建,离现在有1800多年历史。

前面就是二妃庙。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 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全州便是古零陵最先的旧址所在地,二妃庙相传也是在这里殉夫。

全州二妃庙历经一千数百年,一度香火非常旺盛,直到宋代后湘山寺声名鹊起,它才没有原来那么兴旺。不过,它的香火一直延续不断。最后导致它毁灭的是1944年的日军入侵,他们在1945年败退时,将它付之一炬,才使这一庙宇灰飞烟灭。50年代初,有人还见过柳宗元写的《二妃庙记》古碑刻,可惜不知它今在何方

全州县城李家山三角洲北渚的沅湘二妃庙遗址。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全州境内就有了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所建的二妃庙。

沅湘二妃庙位于全州县城南灌江、湘江、罗江三水相会处的北渚(简称三江口,又称合江),即李家山三角洲。该庙是为祭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而建于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庙内置有柳宗元《二妃庙碑》和柳开《讽虞嫔诗并序》等石刻碑。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殿中侍御史柳开曾在知广西全州任上考证:古书今俗,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的殉夫地就叫“沅湘”,并建有二妃庙。

对于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的殉夫地及全州沅湘二妃庙的事,在全州民间可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二妃庙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汉初平元年建”(清代《嘉庆一统志》)。

关于在全州建二妃庙的原因,相传舜帝的两位妻子,即娥皇、女英二妃为尧帝之女。舜帝执政三十九年以后,为“德服三苗”,曾到南方巡视。娥皇、女英二妃原是跟随舜帝同行的,但到了洞庭湖时,舜帝担心二妃经不起长途奔波之苦,让她们留在了那里,自己继续率军南进。后来舜帝不幸死在苍梧之野。娥皇、女英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帝。二妃来到全州城湘江边的三江口北渚,恸哭不止,泪尽在“沅湘”溺水而亡。她们的泪水染竹成斑,故称“斑竹”,又名“湘妃竹”。

路两边的“斑竹”,又名“湘妃竹”。

舜帝二妃未随舜帝同行及湘妃竹的原由在史料中也有记载。《礼记·檀弓》:“舜崩于苍梧之野,盖二妃之未从也。”西晋佐著作郎、中书郎张华《博物志》载:“舜死,二妃泪下染竹既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北宋文学家柳开在知广西全州任上曾对此进行考证说:古书今俗,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全州的殉夫地就叫“沅湘”,并作有《讽虞嫔诗并序》。《序》云:“湘水导全州城下,北走州之境,又独能产筠竹成纹。

古书今俗,通谓二妃溺于沅湘,挥泪为竹斑者,在此也。复东南望九疑山,才可百数里,州岸佛寺,傍有妃庙,因讽妃事,作七言十九句诗一章,刻石留于妃庙中。”其中“虞嫔”指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柳开在《讽虞嫔诗并序》中肯定地说:湘水流到全州城下,穿全州城向北而去,这里很独特地生长着斑竹。古书今俗: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溺亡于沅湘,并在此“挥泪为竹斑”,这个舜帝二妃溺亡的“沅湘”就是今天的全州。古人还在这里建有祭祀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二妃庙。柳开还立碑刻石,将《讽虞嫔诗并序》刻于全州沅湘二妃庙中。

柳开所说的“古书今俗,通谓二妃溺于沅湘”,并在全州沅湘“挥泪为竹斑”,有关史料也进行了记载。后来,有关舜帝与娥皇、女英二妃在全州沅湘殉情的传说,还被演变成湘水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

二妃庙围墙外面种的全是竹子,看外形就知道肯定叫斑竹,回来一百度,它又叫湘妃竹。民间传说斑竹是二妃的眼泪染成的。二妃乘风去 烟雨斑竹泪。

据西汉刘向在《列女传·有虞二妃》中记载:“有虞二妃者,帝尧之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舜既嗣位,升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天下称二妃……舜之涉方(指巡视四方)死于苍梧,号曰重华,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湘君。”唐章怀太子李贤注释《后汉书·张衡传》引西汉刘向《列女传》:“舜升天子,死于苍梧,俗谓之湘君、湘夫人也。”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贞《史记〈秦始皇本纪〉索隐》:“(湘)夫人是尧女,则湘君当是舜。”唐代韩愈亦云:“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谓湘夫人乃二妃也,从舜南征三苗不及,道死沅湘之间。”宋太常博士、敷文阁学士洪兴祖在《楚辞补注》说:“(王)逸以湘君为湘水神,而谓留湘君于中洲者,二女也。”

以上典故溯源均说“道死于全州‘沅湘’”的舜帝二妃为湘水之神,称湘夫人,湘君就是其丈夫舜帝。

历代的文人骚客还将娥皇、女英二妃在全州为舜帝殉情,挥泪沾竹,竹尽泪斑的美德,演化为二女垂泪、啼斑竹、啼湘、啼舜妇、妃泣竹、怨泪连疏竹、恨竹泪、斑竹、斑竹染啼血、染竹啼、染筠、楚妃泪竹、江娥啼竹、泣竹、泪竹、湘妃泣、湘妃泪、湘妃旧竹、湘妃血、湘娥竹、湘川别泪、湘川恨、湘水泪、湘泪、湘皇泪雨、湘竹痕、湘筠、湘篁染泪、竹上斓斑、竹上泪、粉篁春泪、舜妃啼竹等同源典故。

沅湘二妃庙承载了全州城的历史兴衰和文化辉煌,是历代全州城重要的文化符号。早在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全州境内在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殉夫处建有二妃庙。据清代《嘉庆一统志》记载:“二妃庙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汉初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铭。本朝乾隆十二年修,嘉庆四年重修。”柳宗元的碑铭还详细记载了重修二妃庙的过程,铭曰:“元和九年八月二十日,湘源(唐代全州称湘源县)二妃庙灾。

司功掾守令彭城刘知刚,主簿安邑卫之武,告于州刺史御史中丞清河崔公能。祗栗厥戒,会群吏洎众工,发开元诏书,惧废守祀。搜考赢羡,均节委积。咸执牍聿(《大典》作“笔”,《英华》作“律”),至于祠下。稽度既备,佣役惟时。斩木于上游,陶埴于水涯,乃桴乃载,工逸事遂。作貌显严,粲然而威。十有一月庚辰,陈奠荐辞,立石于庙门之宇下……沈牲爰告,即石是铭……邑令群吏,告于郡公。廉用积馀,以就尔功。桴木负埴,载流于江。既夷以成,崇宇峻墉。挈严清闲,左右率从。”柳宗元留下的这一重修史料,尤为珍贵。

“允于万年,期保伊祜。”全州民间非常敬崇二妃,为“恢宣淑灵”,于汉初平元年就在二妃殉夫的“沅湘”即今全州三江口北渚立庙祭祀舜帝及二妃,香火绵绵1755年未绝,直到1945年被入侵全州的日军焚毁。自此,沅湘二妃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沅湘示教,灵德永敷”,重建沅湘二妃庙,对于唤醒人们对沅湘二妃庙的历史记忆,挖掘和弘扬全州的历史文化,提升全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质,进一步提振全州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丰富和发展全州旅游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这座历史悠久,承载着上古时代距今4000多年历史文化厚重沉积的沅湘二妃庙,将以其崭新的姿态和古朴的风格重现世人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全州   苍梧   嘉庆   龙山   史记   湘妃竹   文化   广西   尚书   元年   游记   广西桂林   公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