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月球不是气态星球,根本就没有“洛希极限”这回事

我为什么要说洛希极限的问题?

因为不只是电影,就连许多专门做科普的up主也在打马虎眼,根本就对洛希极限没有基本的了解。

很多人以为《流浪地球》里面关于洛希极限的bug在于算错了木星撕碎地球的洛希极限,其实这只是小bug,和洛希极限真正的bug比起来根本就微不足道。时隔多年,《流浪地球2》不仅没有避免洛希极限真正的bug,反而把这个bug发扬光大,开始讨论地球撕碎月球的洛希极限。

洛希极限真正的bug是什么?

答案是:对于地球、月球这样的天体,洛希极限根本就没有意义!

“洛希极限”的前提条件

推导洛希极限的基本假设是:

天体内部的物质只由万有引力聚集在一起。

也就只有气态星球,以及一些尘埃云、颗粒团满足这个条件。

洛希极限是1860年出现的概念,有时代局限。作为21世纪的人,我们要知道宇宙中有四种基本作用力:

这里的重点在于电磁力,我们平时感受到的弹力、摩擦力、粘滞力,以及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氢键、化学键,本质上都是电磁力。

也就是说,很多物质都不是由万有引力聚集起来的,就算一些物质最开始由万有引力聚集起来,随后的发生的演化过程也会让电磁力成为聚集物质的主要因素。

电磁力比万有引力强得多,整个地球对一个人的万有引力会被一块铁板轻松抵挡,铁板发生微小形变支撑一个人的弹力,和铁板内部的铁原子之间的内聚力比起来又显得微不足道。

想要撕碎一些物质,通常不是在对抗软弱的万有引力,而是在对抗无比强悍的电磁力。

可以把我们平时见到的物质分成两大类:

气态和凝聚态最大的区别就是:

所以说,推导洛希极限的基本假设通常只对气态物质成立,对气态天体谈论洛希极限才有意义。当然,对于一些固体颗粒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组成的松散结构,洛希极限也有意义,其实这正是洛希极限真正的研究对象:土星环。

(文末会简单介绍土星环的故事)

洛希极限分为:

大家应该也能看出来,所谓的“刚体洛希极限”完全就是一个幻想。类似于刚体的固态星球内部的物质由电磁力聚集在一起,或者说是由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聚集在一起,根本就不满足推导洛希极限的前提条件:天体内部的物质只由万有引力聚集在一起。

相比之下,“流体洛希极限”算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概念。

不过,有些人为了穿凿附会,知道了推导洛希极限的前提条件,却说出:

地球的物质是由万有引力聚集在一起。

我只想知道:地震波的数据是摆设吗?

地壳、地幔都是固体,固体才能传导横波,固体是凝聚态,本质上是由电磁力聚集在一起。对于地球,真的不适合谈论洛希极限。同样的,对于月球,也真的不适合谈论洛希极限。

硬要对地球、月球谈论洛希极限,也不是在谈论地球、月球被撕碎的事,而是在谈论地球大气层、月球表面尘埃被吸走的事。

本文重在科普,下面就具体说说洛希极限。

万有引力,精确的平方反比

洛希极限讨论的是万有引力引潮力之间的平衡,引潮力也源于万有引力,所以首先需要对万有引力有所了解。

所有人都会见到物体坠落,都对地心引力有一些直观的认知。进一步思考的科学先驱会发现,地球没有特殊之处,所有物质之间都有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的基本思想。不过真正理解万有引力需要用到艾萨克·牛顿(I.Newton)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公式比较简单,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引力大小与距离呈平方反比关系,这是一种精确的关系。需要注意:公式中的距离指的是两个物体质心之间的距离。对于球形物体,质心就在球心。

引潮力,近似的立方反比

其它天体吸引地球海水的力是万有引力,不过海水并不是完全由万有引力影响,还受到地球公转的影响,综合考虑两种因素的影响,才能得到引起潮汐的力:引潮力。

引潮力源于万有引力,引潮力的大小与距离近似呈立方反比关系,这是一种近似的关系。引潮力其实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力,它是万有引力与“惯性力”的“合力”。

地球公转对于潮汐的的影响就是“惯性力”,为了得到描述这个“惯性力”的公式,可以先考虑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二体系统,其实“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说法并不严谨,严谨的说法是:地球和太阳的质心都绕着二体系统的质心转动。只不过这个二体系统的质心在太阳内部,导致了表面上的“地球绕着太阳转”。

一般来说,以二体系统的质心为参考点,建立的参考系是惯性系,也就是符合牛顿力学的参考系。

如果非要以地球的质心为参考点,建立参考系,就会违反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地球的受力情况,会发现地球只受太阳的引力,不可能保持静止。但是以地球的质心为参考点,地球必须静止。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引入一个“惯性力”,它和太阳的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样就可以保证地球所受的“合外力”为零,让地球“名正言顺”的保持静止。这种以地球的质心为参考点,建立的参考系就是非惯性系,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或者说是“惯性力场”。

使用非惯性系,分析所有的物体运动都要附加一个“惯性力”,这个“惯性力”就是在让所有物体都和地球质心一样,拥有同样的附加的加速度。

每个物体受到的“惯性力”可能都不一样,但是“惯性力”给它们提供的加速度相同。不同物体受到的“惯性力”不同,只是因为不同物体的质量不同。

引潮力,就是以地球的质心为参考点,计算出的力。现在知道了地球公转引起的“惯性力”的公式,设地球上一小块海水的质量是m0,就可以推导出引潮力的公式:

考虑到实际情况:在地球和太阳的质心距离面前,地球的半径可以忽略不计。就能把上面的公式近似成立方反比的形式:

上面只计算了最靠近太阳的一小块海水受到的引潮力,如果计算最远离太阳的一小块海水受到的引潮力,会发现结果差不多,只是方向相反。

也就是说,引潮力其实是在把海水“拉长”,海面并不是球面,而是椭球面

洛希极限

回到上面计算引潮力的公式:

地球会对那一小块海水施加万有引力,如果引潮力与地球施加的万有引力相等,那就可以得到洛希极限:

上面采用了地球、太阳这种具体的例子。其实应该用气态星球1、气态星球2,这样更符合推导洛希极限的前提条件。如果气态星球1、气态星球2都是球形,就可以得到“刚体洛希极限”的常见形式:

气态星球毕竟是流体,会被引潮力拉成椭球形,由此可以得到“流体洛希极限”的常见形式:

“流体洛希极限”的推导过程很复杂,在这里就不展示了。

洛希极限最初为了解释土星环的成因(土星环是被撕碎的卫星),其实也不只是土星,很多天体(木星、天王星、……)都有星环,洛希极限其实是给出了星环的最大半径

土星环的故事

1610年,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Galilei)观察到土星环。

1655年,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uygens)描述了土星环是环绕土星的盘状物。

1675年,乔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G.D.Cassini)认为土星环由小颗粒组成。

1787年,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P.S.Laplace)认为土星环是整块的固体,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1856年,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C.Maxwell)用动力学证明了土星环由小颗粒组成,不是整块的固体。

1860年,爱德华·洛希(E.Roche)用引潮力与万有引力平衡解释土星环的成因,认为土星环是被撕碎的卫星。

故事就讲到这里,土星环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土星环的研究涉及到众多理论和实验,够写好几本书了。

顺便再提醒一句,土星环由小颗粒组成,这里说的“小颗粒”的直径可能达到几十米,对人类来说其实也不小了。

再次提醒

推导洛希极限的基本假设是:

天体内部的物质只由万有引力聚集在一起。

也就只有气态星球,以及一些尘埃云、颗粒团满足这个条件。洛希极限其实是给出了星环的最大半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气态   引潮力   质心   惯性力   地球   极限   万有引力   土星   天体   月球   星球   物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