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出国旅行是不是都恢复正常了?入境人员有什么注意事项?宁波疾控最新释疑

来源:【健康宁波】

1月9日19时50分,随着从香港飞来宁波的东航MU540航班平稳落地,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迎来了实行“乙类乙管”后首架旅客防疫措施发生调整的航班。

出入境正在有序恢复,不再判定密接、实施隔离措施,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政策陆续优化,生活正在重启。许多人在欣喜之余也有些许疑惑,“乙类乙管”到底怎么管?国外来的人和物是不是就不管了?生活上会有什么新变化吗?一起来看宁波疾控整理的最新热点问题解答

“乙类乙管”后,有哪些方面的调整?国外来的人和物是不是就不管了?

相较于此前的管控措施,“乙类乙管”在感染者与密接人员隔离、疫区封锁、交通卫生检疫等防控措施上做出了相应调整。当然,降级管理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或者放松管控,而是重心发生变化,从“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从风险地区和人员管控转到健康服务与管理。

比如,取消入境人员全员核酸检测,但仍然需要他们在入境前提供相应的检测证明。海关对健康申报正常且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入境人员,放行进入社会面;对健康申报异常或出现发热等症状的入境人员,根据排查情况实施分类处置,疾控部门也在同步监测。

不再全员核酸、不再实行隔离管控,可以将大量的医疗资源从方舱、隔离点中释放出来,回归到正常的诊疗中,更多精力也可以放到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这样的重点人群身上,加强对重症患者的早期治疗,减少发展成危重症,降低病死率。

“乙类乙管”之后,出国旅行是不是都恢复正常?

中国公民出境游正在有序恢复当中,如果相关的航班已经恢复正常飞行,可以出国旅行,建议提前了解好目的地国家的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

对于入境人员,入境后不再需要新冠病毒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但是需要提前向海关申报入境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结果。

“乙类乙管”之后,入境人员到达后要注意什么?

“乙类乙管”后,有不少境外学习、旅居的人员春节回家探亲访友,在此欢迎大家回国回家,同时也温馨提示:入境人员回国后一定要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如果出现症状的,请主动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并落实相应的居家健康管理措施,居家治疗期间,非必要不外出探亲,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为自己健康负责,为他人健康着想。

“乙类乙管”后,隔离点还有用吗?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曾是疫情防控的“前沿哨所”。“乙类甲管”的时候,对发现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要实行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对密切接触者要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和隔离观察。

现在,我们对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采取居家健康管理,同时不再排查密接、次密接,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域,这些隔离点也就完成了它们的“使命”,集中隔离点将启动清场程序,陆续关停。

“乙类乙管”后,网上购买进口冷链食品等商品,感染风险是否会增大?

物品传染新冠的概率相对来说较小,大家不用过于紧张,病毒在外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很短,即使物体表面存有活体病毒,发生传播也是因为我们不注意手卫生,接触物品之后触碰了眼、口、鼻粘膜造成的感染。对于这些进口冷链食品建议烧熟煮透,居家的消毒方法优先选用阳光暴晒、热力等物理消毒,对于环境物体表面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擦拭的方式。

春运大潮已经开启,我们在路途中如何做好相关防护?

在春运途中,有以下几点防护建议:

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佩戴N95级别的口罩;

②尽量少碰触扶手、车门、栏杆等,随时做好手部的消毒;

③乘坐网约车时尽量开窗通风,并全程佩戴好口罩;

④外出时注意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尽量减少参加聚会、聚餐等聚集性活动;

⑤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儿童、孕妇等人群不建议进行长途旅行,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⑥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需要尽快完成疫苗接种;

⑦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并密切监测健康状况,症状加重时,及时去医疗机构就诊。

End

编 辑:曹 歆

责 编:孙美星

来 源:宁波疾控

更多资讯请您关注

“健康宁波新闻版”

请点击“在看”

让更多人获得健康

本文来自【健康宁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宁波   乙类   人员   核酸   口罩   注意事项   人群   措施   病毒   建议   旅行   健康   最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