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幼稚当天真·成长总会有烦恼(1)

#认知# #成长#

上一篇:人生过半·浪里个浪

专栏:「链接」掰了个掰

作者:「链接」奉山公

编辑:「链接」胖嘟小方

出品:「链接」喜喳喳有声剧社


大家好,我是奉山公,今天我们要来掰一掰的是,让有些人谈之色变的:认知

认知这个词儿本身很正常,但要是跟其他一些事情联系起来,就总会让有些人觉得不那么正常,比如错误、比如成长、比如性别、比如历史、比如自身。

首先咱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哈,什么是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很多人觉得“成长”是孩子的事情,成年人已经不需要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更多的是责任和付出。这种,其实就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

不知道自己该成长,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成长,不知道自己是否在成长,不知道自己成长到什么时候。

这么说吧,这些看似很难的问题,对于小孩子来说都很简单,学会一个新的动作、一个新的单词、一个新的表情、甚至一个新的声音,小孩子都会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成长了。

但往往长大后我们会发现,成长认知变得十分迟钝,我们甚至在学习了一个全新的知识后,也会变得无动于衷,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就是我们已经开始进入到“拒绝成长”的阶段。

就有很多人会说这样的话“这个我又不会,怎么能怪我?”,又或者是“这件事找个人问一下,我学会了又没什么用?”,这种类似的话我们都接触过,甚至说过。

而这,就是我们的“认知”出现了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还有就是对错误的认知,我们也是会经常性地被其他事物所干扰,“他还小,怎么能怪他呢?”,“大家都这样,我为什么不可以?”,“被别人都不这样,你为什么要这样?”,是不是很耳熟?

其实在我们所有的生活环境中,大部分人遵循的,是一个“从众”的心理,但总会有一些人站出来,选择和其他人不同的路,或不同的方式,这种人成功了,就被称为天才,而这所谓的成功,也是建立在被很多人不理解的基础之上。

而要是不成功,就会变成所有人眼中的异类。

就像到如今都会被大部分家长不怎么接受的“两性教育”,在之前,是被称作生理卫生的一门课程。

记得前些年,有一位勇敢的母亲站出来,建议教育机构把“两性教育”作为必修课来进行讲解,而且是那种开诚布公的授课方式。

因为她知道,孩子对某些事物的“好奇周期”并不长,只要是当成一个普通的知识、常规的大众认知来指导,孩子们不会有“过激”的反应。

但就这样一个在如今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建议,却被舆论订到了耻辱柱上,说什么误人子弟,说什么别有用心,甚至还说出很多不堪入耳的词语,最后逼得这位母亲只能隐姓埋名背井离乡。不一样,真的很可怕么?答案是肯定的,很可怕。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庄子·秋水》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谁都不想让自己成为那井里的蛙那夏天的虫,但,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是呢?只有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去认识自己,才能发现更多的不同。

在管理学里有这样一句话“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这是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曾提出的一个观点。那机会是什么?就是认知!你看到的比其他人都要多,你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我们成年人如此,孩子们也是如此,当用无底线的方式溺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个你眼中“天真”的孩子是如此不堪一击。

所以让孩子们去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吧,让我们也去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吧,风雨也好、磨砺也好、甚至是受伤也好,这都是成长过程的一种收获,也只有这种收获,才能让我们不断前行。

也只又当我们真得认可到这一点时,我们的世界才会开始转变。

好了,聊了这么多,回到最初的问题,什么是成长,就我个人而言,那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认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承认自己、改变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最后真心希望所有读到这里的朋友可以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

我是奉山公,一个用文字带你感受世界的记录者,我们下次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都会   认知   成年人   幼稚   天真   烦恼   方式   发现   链接   孩子   世界   图片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