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祛湿”误区千万别中招,小心越祛越湿

经常感觉早上起床困难

工作时犯困乏力

时不时还会便秘

这也有可能是“湿气”重发出的信号

这些情况,说明你是湿性体质

中医上,将湿性体质分为痰湿质、湿热质。

1.痰湿质

特征:痰湿凝聚,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

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2.湿热质

特征:湿热内蕴,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

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这些祛湿误区千万别“中招”

误区一:吃辣发汗可祛湿

通过吃辣发汗祛湿的说法流传甚广,不少人认为,四川、湖南、重庆等地的人爱吃辣,是因为其能发汗祛湿。四川、湖南、重庆等地气候潮湿,吃辛辣食物可以发汗,但中医认为,湿气大多与脾的运化有关,和出汗关系不大,所以中医在提到祛湿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健脾利湿,而非发汗。

误区二:“湿气重”者少运动

有些患者认为,“湿气重”说明身体比较虚弱,应该注意休息,少运动。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为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感四肢无力,但又不想运动。其实,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可以加速湿气排出体外,比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都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误区三:只顾“祛湿”不“健脾”

很多人在“湿气重”时只顾着祛湿,却忽略了健脾,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旧湿气刚走,新湿气又来”。祛湿时最好兼顾祛湿和健脾。祛湿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健脾则能使祛湿更容易,进而产生良性循环效果。

怎样做能尽量避免湿气?

湿气重

会让人从头到脚都受伤

尤其是以下几个部位:

湿气重,会让人从头到脚都受伤,尤其是以下几个部位:

头部:

会出现头晕、犯困、头重如裹。

胸腹部:

滞留胸腹部出现胸闷、胃胀。

消化道:

影响食欲,还会出现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马桶壁。

泌尿系统:

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

关节:

酸痛、沉重、活动不利,且痛处固定。

下肢:

可出现下肢水肿、脚气等症状。

皮肤:

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易出现痤疮、皮炎、湿疹、皮癣。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让湿气“乘虚而入”,生活中可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给身体除湿。

好好睡觉

从中医角度来说,熬夜、睡眠不足易脾虚,进而引起水湿停滞。建议每天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保证6~8小时睡眠。

少碰寒凉

生冷寒凉之品会影响脾胃运化和气机升降功能,,还会引起食欲不振、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凉品”要限量,烹调时可以加入葱、姜。

平时饮食,可多吃一些有清热、化湿、健脾的食物,比如桃子、西瓜、茄子、丝瓜、冬瓜、苦瓜、番茄等时令蔬果。

洗头后吹干

如果洗完头用毛巾捂着,很容易感受湿邪。湿邪性黏腻,易伤阳气。洗完头要尽量用吹风机吹干,平时洗澡水别太凉,下雨天减少外出,不慎淋雨及时更换衣物。

室内温度别太低

室内温度太低,会使身体毛孔自动闭合,汗排不出来,湿气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积体内。平时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湿气较重时,最好开启除湿功能。

尽量不喝酒

酒助湿邪,容易引起体内湿气聚集,致脾胃功能失调。

避免久坐不动

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水湿不化。适当运动可以摆脱湿气缠身,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健步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球类等。

来源:北京健康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误区   寒凉   胸腹   湿气   脾胃   油光   湿热   下肢   中招   体内   中医   小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