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自己社恐不想走亲戚,那么社恐到底是什么?



自从元旦起,小编时不时的就会听到烟花在天空炸响,路上卖花、卖对联等的各种红红火火的小摊子也越来越多,过年的气息也渐渐浓厚起来,不免让小编有些期待着春节的到来。


然而春节期间,我们总免不了要去走亲戚拜年,这可能就让一些孩子感到十分困扰了,而且,哪怕孩子已经工作了,可能也逃不开这种困扰。


比如,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热切问候:

“学习成绩怎么样啊?”

“有学什么才艺吗?来现场表演一个!”

“怎么不叫人呀?不记得我了是吗?记不记得你小时候,你经常和我……”

“有对象了吗?”

“准备考研/考公吗?”

“工资多少呀?在哪个单位上班呀?”

“买房了吗?那车子呢?”



想到这样的场景,一些孩子可能会恨不得手抓脑袋大喊一声“放过我这个社恐吧!我只想呆在我的小房间里面静一静!”


我们知道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缩写,但是,我们不一定知道,


真正的社交恐惧是怎么回事?

社交恐惧与什么因素有关?

作为家长或者咨询师如何才能处理好孩子的社交恐惧?


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上述三个问题的相关答案。




社交恐惧究竟是什么


社交恐惧症的定义


在世界卫生组织新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有着对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的详细定义。


1. 个体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下出现显著且过度的恐惧或焦虑,如社交互动(如对话),做某些被观看的事情(如在他人面前吃/喝)或在他人面前表演(如演讲)。


2. 个体担心他/她的言行或表现出的焦虑症状将导致负性的评价(即辱、尴尬、导致被拒绝或攻击性)


3. 总是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带着强烈的恐惧或焦虑去忍受


4. 症状非一过性,已持续存在较长时间(如至少数月)


5. 症状无法用另一种精神与行为障碍更好地解释(如广场恐怖症)


6. 症状足够严重,以至于持续存在的焦虑症状已导致显著痛苦,或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的显著受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会用社恐来形容我们对一些人群和人际交往场景的抗拒,来表达我们在社交中完全不知道说些什么的手足无措、坐立不安、不适、回避、厌烦,甚至害怕的情绪,也可能会用来调侃我们对自己较为弱项的社交能力。



社交恐惧症与社交焦虑的区别


虽然目前的定义中没有明确区分社交恐惧与社交焦虑,但是实际上,恐惧与焦虑还是有所不同的。


恐惧是对当下事物的害怕,焦虑是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物的害怕。


恐惧和焦虑的作用机制都是一样的,就是害怕。但是二者害怕的对象不同,害怕的时空不同,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区别。



所以,如果我们到过年的时候,看到了很多亲戚,我们对当下的走亲戚场景感到很害怕,那确实是可以称之为社交恐惧,可以通过回避这个场景来解决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还没开始走亲戚,就开始担心起过去或者未来走亲戚的场景,在走亲戚的场景中很恐惧,并且结束后我们还会时常想“我为什么表现得不够好”,那么我们其实应该称之为社交焦虑




社恐的原因


社恐的生理原因


如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解释,至少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焦虑与恐惧和我们的杏仁核、海马体、前额叶皮质有关。



- 我们大脑里面的恐惧的核心在杏仁核。

杏仁核负责关注外界情况,一旦他人对我们产生了负面评价,可能就会对我们有威胁,杏仁核就会为我们进行示警。



- 焦虑有时候与我们的关注负面的记忆有关。

比如,我们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我们往往是关注负面的东西。我们在看他人、看自己的时候,我们总是关注自己负面的缺陷,这个部分与海马体有关系,海马体的某个功能受损后的结果,就无法关注到积极的一面,只能关注到消极的一面。



- 即使我们的杏仁核对我们示警,我们的海马体让我们关注负面的记忆,让我们产生了过度的恐惧和焦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恰当地应对这个部分,对我们来说也不会产生问题。这就和前额叶皮质的功能息息相关了,我们的前额叶皮质就是负责应对焦虑和恐惧的。



研究发现,过度焦虑和过度恐惧的人,他们的大脑皮层往往会产生长期的、过度的兴奋,导致细胞应对焦虑的功能有所减弱。


如果在未来我们的科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之后,能够把上述三个部分的结构与功能维护好,可能就会对我们治疗恐惧、焦虑产生很大的帮助。



社恐的心理原因


造成孩子社交恐惧的深层心理动力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六种:


1、对孩子过度要求


对孩子的一言一行、方方面面都设定很高的标准,让孩子形成了高超我,完美主义倾向,无形中就会让孩子觉得在任何人际交往的场合中都需要以这个高标准进行表现,当他预设他达不到这个高标准的时候,为了避免强烈的耻辱感,他宁愿不社交


相反,如果我们从小到大在父母那里没有过度的要求,只要我们没有伤害别人,没有搞破坏,父母就不会给我们太多的细致要求的话,说不定我们就不会对自己也有这种过度的要求。


2、对孩子过度挑剔


从小被父母过度挑剔的孩子,会在人际中有动辄得咎的感觉。


因为儿时挑剔的父母被孩子内化了的,最终会被孩子泛化为他人的眼光,孩子会觉得父母对自己有多挑剔,他人对自己就有多挑剔,从而让孩子觉得自己在人际中总是处于被挑剔,被评价的状态,让孩极其难受,并且会不自觉地通过避免社交,来避免被挑剔与评价。


此外,这还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中挑剔别人,评价别人。


不管是感觉自己被挑剔,还是自己去挑剔别人,都会很难受,让自己无法在人际交往中享受欣赏与被欣赏的感觉,也无法享受人际交往中的快乐。


比如,被过度挑剔的孩子长大之后,有时候可能会觉得,哪怕我们身边没有任何人,我们也觉得有一些内在的声音在挑剔我们,或者有一些眼光在我们的周围在挑剔我们,一旦有没做到足够好的地方就惶惶不安,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那就是被我们内化了的挑剔的父母。



3、对孩子错误的过度惩罚


过度惩罚的意思是让孩子承担了很多本不该他承担的结果,会导致孩子长大之后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过度惩罚。


此外,这还会导致孩子的过度承担,这会让孩子害怕犯错,害怕犯错会导致孩子避免更多容易让他犯错的场景,让他在人际场合中更加的战战兢兢。


比如,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因为自己过度承担的习惯,把很多事情都内归因到自己身上,产生浓厚的愧疚感,并且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自我伤害的方式,让自己吃不好、睡不好、身体不好,以此来惩罚自己。


4、孩子曾在亲密关系中受伤,特别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受伤


“连最亲的人都会伤害我,何况其他人呢?”这些在亲子关系、恋爱关系中经常收到伤害的经历,会让孩子对亲密关系产生不信任感,对进入群体社交产生顾虑。


所以孩子就会从关系中撤出,拒绝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5、社交恐惧通常发生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社恐是一种回避性焦虑的过程。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在性这方面受过伤,或者被父母灌输性是不好的,那么他可能会很抗拒自己产生和性有关的渴望和想法。


但是,他在青春期性懵懂的时候会开始有性的渴望,想要和异性接触,又很担心异性会激发自己有所谓邪恶的,坏的,下流的,与性相关的想法,这样的矛盾心态会导致孩子的性焦虑


那么孩子就会选择拒绝见到异性,自己一个人待着,这样自己就能很平静,清心寡欲,不会有这方面的性焦虑了。


6、社交恐惧可能还与俄狄浦斯情节有关


俄狄浦斯情节也可以理解为恋父恋母情节。


从阉割焦虑带来恐惧这个角度去理解,俄狄浦斯期的我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过度靠近异性父母,而遭受到同性父母的否定、惩罚、伤害,从而产生异性父母的情感压抑与对同性父母的权威恐惧。


这份情感压抑与权威恐惧如果没有处理好,可能会慢慢扩大与泛化,让我们从对异性父母情感压抑,发展成对异性群体的压抑,对亲密关系的压抑;从对异性父母的权威恐惧,发展到对老师、领导等所有权威群体的恐惧。



这些都会给我们的社交带来困难,甚至会让我们通过放弃社交来避免这种不安全感与恐惧。




如何处理孩子社交恐惧?



以一个有着社交恐惧的女孩为例。


她觉得自己很想主动与他人交往,可是她在人群里面就是很害怕社交。


首先,咨询师慢慢帮助她看到,其实她害怕的不是社交,也不是主动,她害怕的是被抛弃,接下来咨询师就慢慢地和她害怕被抛弃的部分工作。


这个部分来源于她早年的寄养经历


小时候,她的父母离开她外出打工,把她交给爷爷奶奶,这对她来说是一次被抛弃的经历。


后来,爷爷奶奶生病了,把她交给外公外婆,这对她来说是第二次被抛弃。


这些经历让她很害怕被抛弃,让她在人际关系中很渴求能够被收留、被接纳,让她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担心别人对她有不好的看法,抛弃她,最终变得害怕和他人建立关系。所以,咨询师就需要处理好寄养经历带来的创伤。



其次,因为她是个女孩,同时也是家中的老大,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性别是被不被爷爷奶奶和爸爸接受的,所以她的母亲对他各方面的要求都很严格,卫生要做好,礼貌要周到,学习成绩要优秀,连写字的每一撇一捺都要仔细写好等等,母亲希望她优秀、完美,所以她就非常害怕在妈妈那里表现得不完美。


这份对不完美的恐惧也转移到她和同学、老师的关系中,让她害怕被同学和老师看到自己不好的地方,对自己有差评,因为这样的话老师和同学们可能也会像爷爷奶奶或者爸爸那样不喜欢她,拒绝她。


于是,她不敢去和同学、老师社交,回避和他们建立关系,慢慢地她就不能按时到学校上学,她就退回到家里,最后开始休学了。


针对这个部分,咨询师先要处理好重男轻女的创伤,然后再去处理她的自我价值



她渴望有好评,害怕有差评,显然说明她的自我价值并不是掌握在她自己手中,而是被掌握在老师、同学、家人等其他人的手中。


此时,咨询师慢慢地和她探讨,如何接纳自己不好的部分,如何处理她完美主义的心态,如何处理她性别被歧视的部分




以完美主义心态的处理为例。


我们可以和她讨论:“你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100%完美的东西吗?”最后他慢慢会觉得,100%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既然不存在,那么我们追求100%完美的东西时,追求一个我们追求不到的部分时,我们是在追求什么呢?这样的讨论慢慢地就会让她看到,其实我们是在追求折磨和痛苦。


我们接着和她讨论:“你觉得,一个凡事都要达到100%的完美的人心态好不好?一个希望自己是完美,但是仍然允许自己的缺陷存在的人,这样的人心态好不好?”


然后,她就会慢慢看到,凡事都追求100%的完美,不允许自己有缺陷的人,心态是不好的;允许自己有缺陷的人心态会更好,更容易获得大家的好评。


她也会看到,其实渴望完美的心态本身就意味着不完美,害怕错的心态本身就是一个错。


此时,她就会慢慢放弃自己完美主义的追求,接纳自己的缺陷,也不再害怕在社交中暴露自己的缺陷,让她慢慢变得更加自信,她的社交恐惧可能就会慢慢被解决掉。


如果我们想要增强她的自信,最重要的是要去处理她性别被歧视的部分


性别被歧视会带来人的不自信,人不自信了就会更加希望我们的优点多,缺点少,更加害怕暴露我们的缺点。


相反,当我们有足够的自信时,我们就能够恰当地接纳自己的缺陷。


我们的价值就会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而不是被掌握在别人的眼光、评价里,我们就不会因为害怕负面评价而产生社交恐惧了。


当然,如果我们的社恐已经严重到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时,我们还是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



其实,除了孩子之外,长大成人后的我们可能也依然无法逃脱走亲戚时,七大姑八大姨的令人避之不及的问候。


有对象之后,亲戚们会问是否结婚了;

结婚之后,亲戚们会问什么时候生孩子,生不生二胎;

孩子长大一点了,亲戚们会问孩子成绩如何,有没有什么特长,有没有谈恋爱;


……


这似乎是个躲不开的循环。


的确,很多时候外在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想办法让我们内心变得更加有边界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如何在人际关系中保护自己。


期望我们都能够让人际关系不再成为我们的消耗,而是成为我们的滋养,助力我们过上更自如的生活。

作者 :吴嘉仪

编辑:溪溪子

审核:彭秋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亲戚   孩子   可能会   社交   挑剔   焦虑   恐惧   害怕   父母   完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