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宫史话》丨宋元明清时期的兴庆宫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迁都洛阳以后,唐都长安虽遭灭顶之灾,变成一片废墟之地,但历经五代和宋、元、明、清以后千余年时间,长安城几经修葺,最终变成了明清时期的西安府城,保留至今。



兴庆宫的地面建筑虽被焚毁殆尽,但因有兴庆池独存,也几经兴废,曾维持过短暂的兴旺景象,虽与盛唐时期兴庆宫的繁荣局面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不失为长安和西安府城东面郊外的一处游览胜地。今天兴小庆就来和大家说说:唐都长安和兴庆宫遗址在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的修葺和兴废经历。



唐昭宗天祐迁都以后,留守长安的唐佑国军节度使兼京兆尹韩建鉴于长安城已遭彻底破坏,人口大量流失,出现了“百万人家无一户”的萧条景象,且财政空虚,面对偌大城区,一时难以全面恢复,且不易防守。遂于同年三月,即对唐都长安城进行了临时改建:即舍弃了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三座宫城以及置有一百多个坊里的外郭城,只是重新修筑了位于太极宫之南的皇城四周城墙,并只保留了皇城南墙东西两面的安上门和含光门,封闭了中间的朱雀门;保留了东墙正中的景风门,封闭了偏北的延喜门;保留了西墙正中的顺义门,封闭了偏北的安福门;保留了北墙中间的承天门,并改名玄武门,封闭了广运门、长乐门和嘉福门。时人将韩建所筑的这座城池称为“新城”或“子城”,面积仅有5.2平方公里,仅及原唐长安城84平方公里的十六分之一。由于这座新城城区狭小,韩建又在新城东、西两侧各筑一座小城,作为咸宁和长安二县的县衙。



韩建重修的这座新城大致维持了将近4个世纪,直到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以后,元朝的地方官又对这座新城进行了整修:即封闭了南城墙西面的含光门,使新城四面各保留一座城门,即南面的安上门、北面的玄武门、东面的景风门和西面的顺义门。在此前后,又重新修葺了四周城墙,并采用蒙古人的建筑风格,将城墙的四角改建成了向外突出的圆形墩台。



随着新城的屡经修造和改建,新城的名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五代时期,新城先后被改名为雍州佑国军、京兆府、大安府、永平军、晋昌军、永兴军;宋代改称陕西路京兆府、永兴军路京兆府、永兴军路;金代又称京兆府路;元代称陕西四川行省京兆府、安西路、奉元路等。



明朝建立之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是现在西安城名称的由来。接着,明太祖朱元璋又先后派长兴侯耿炳文、陕甘都督濮英和宋国公冯胜,重新修建西安府城。这次重修工程从洪武三年(1370)开始,到洪武十一年(1378)基本结束,先后历时八年之久。这次重修以唐末韩建所筑新城和元代所修安西路和奉元路城为基础,除西、南两面仍依原来的城墙以外,东、北两面城墙各向东延伸了约二分之一,使全城面积由原来的5.2平方公里扩大为11.9平方公里。



另外,又重新构筑了南、东、北三面城墙,并将城墙的东南、东北和西北三面墙角仍恢复为原来的直角形制,只有西南城墙仍保留元时修建的圆形墩台。又在四角增建角台,台上建有角楼。又在四座城门洞上建筑正楼、瓮城和箭楼,瓮城之外加筑月城、闸楼,使四座城门都形成了城、楼、门三重之制。还在城墙外挖掘了护城濠,开凿了龙首渠和通济渠(即皂河),分别引浐河和潏水注入东西城濠。


清朝时期,对西安城墙也进行过几次修葺,主要是补修城墙,墙外和墙顶包砌青砖,疏浚城濠等,使明初扩建增修的城墙一直保留至今。



兴庆宫在天祐迁都以后,和长安城一起被废为丘墟,高大巍峨的花尊相辉楼、勤政务本楼以及兴庆殿、大同殿等地面建筑全都化为乌有,唯有兴庆池(龙池)犹存。



兴庆池虽在7世纪末期的武则天垂拱、载初年间由于地下水溢出和雨水积涝而成水池,但主要因为后来引龙首渠导浐水注入,才使该池变成了弥亘数顷、水深数丈的人工湖泊。



又因为兴庆池水面广阔,池水碧波荡漾,水中游鱼嬉戏,又有荷花绽放,池岸杨柳成行,花草丛生,所以这里很快就成了长安市民的游览胜地。


每到三月初三上巳节,春暖花开之时,长安仕女大都要结伴而行,来到兴庆池畔,洗濯手脸,除凶去垢,祈求福祉,谓之“祓禊”或“春禊”。



兴庆宫建以后,唐玄宗又在兴庆池四周建造亭、台、楼、阁,栽种芍药、牡丹等多种珍贵花卉,景色更加迷人。所以,兴庆池就成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等嫔妃的游乐和歌舞之地。


兴庆宫被废弃以后,兴庆池被孤悬于长安新城东郊之外,加之龙首渠年久失修,渠道淤塞,浐水不能注入池内,兴庆池就会随之干涸而变为“陆田”。只有地方官员在疏通渠堰以后,浐水得以注入池内,兴庆池才能恢复往日的兴盛,成为当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和广大仕女百姓的游览胜地。



据元代长安县人骆天骧所撰《类编长安志》等书记载,兴庆池在唐朝灭亡到五代、北宋前期,由于龙首渠淤塞不通,池水干涸达100多年。直到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九月初九,时任龙图直学士、尚书工部郎中兼知永兴府陈尧咨奏引龙首渠入城,不但使渠水“散流瀍閈(chán hàn),出纳城濠,阖城尽食甘水”,而且可灌注兴庆池中,使池水恢复原貌。不久,兴庆池便成了永兴城郊的一处游览胜地。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陕西路和永兴路的地方官龙图阁待制、陕西转运使范雍、陕西和河东都转运使张奎、陕西转运副使刘涣、德州军事推官赵寅、太常博士通判永兴军张子定、秘书丞通判陇州王庭扬、永兴节度使推官董土廉、大理寺丞知万年县赵济、大理寺丞知泾阳县宋宏、秦州观察判官杨初平、校书郎新差签署秦州观察判官雷简宏、秘书丞通判永兴军府张掞(yàn)、殿中监知永兴军录参军事李讽、永兴军节度判官尹仲舒、著作佐郎知汝州梁县阎询等十五人,齐集兴庆池畔,踏青游览,修禊祈福,并吟诗作赋,激扬文字,凭吊古迹,臧否人物。



后来,他们还仿照东晋王羲之等人于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时撰成《兰亭序》之事,把十五人所撰十九首诗歌汇集起来,由太常博士通判永兴军张子定作序,勒于石碑,竖立于兴庆池畔,名曰《上巳日兴庆池禊宴》诗碑,亦可谓陕西文坛的一件盛事。



今天

我就先讲到这里

下回我们一起来看看

《上巳日兴庆池禊宴》

张子定序文和部分诗作

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大理寺   京兆   府城   永兴   长安   宋元   池水   史话   陕西   西安   明清   城墙   新城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