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加速亏损的创新药企业

创新药板块认知门槛高①,个股之间又缺少共性,没有产业链和研究的复用性②,同时投资节奏也不好把握③,所以创新药一直被认为是投资中的附加题,但在充分理解这三点问题的前提下,创新药也不是不可以投,关键要转变思维和视角。

1、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对于知识门槛高的创新药投资,经常有二元对立的误区,一部分人认为创新药就是赌石,在盲盒打开之前,无法判断成功与否,陷入不可知论;另一部分人基于对靶点、成药机理、早期临床数据的研究,认为懂得知识越多,投资越能做好,陷入信息过载,容易没有敬畏心。

实际上这两者都是片面的,不可知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技术都是沿着人类认知的边缘不断在开疆拓土,所以有其可被预测和感知的方向;可知论过于强者思维,当尾部风险发生时,投资会面临不可逆转的损失,被击败时容易有万念俱灰的挫败感。

投资者不是科学家,没有义务为新药研发的结果负责,要做的是通过投资体系的训练,达到组合盈利的目的。很多药企的靶点选择、产品竞争格局、临床进展确实有其独特性和领先性,市场会为期许的梦想买单,并且在梦想破灭之前,这种溢价可能一直存在。

同时投资者也要看到不确定性,否则临床试验也就不用开展了。保持敬畏心,不因知识多寡炫技;保持信心,去承担一些可知的风险。不确定性是创新药投资必须要面对的,不能厌恶风险,而是在理解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更高的“夏普比率”。

2、大公司与小公司

产品驱动的公司,护城河和竞争壁垒都是阶段性的,技术更迭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常胜企业。很多人说大公司都做不出来,你这个小公司凭什么做出来?但是医药是技术发散的行业,很多企业就是教授、博士生创业的公司,单个管线的立项在大公司和小公司内部定位的高度不同。

从边际弹性上看,小公司赔率会更高,从确定性上看,大公司成体系的研发管线抗风险及确定性更强。全球新靶点药物及新的临床开展一半以上都是来源于biotech,能做出来的biotech可以乌鸡变凤凰,升值十几上百倍卖给pharma。

所以做创新药投资不能有大小标的主观偏好,大 小不是衡量收益率的标准,pharma和biotech均有机会,要自下而上看管线,看投资的胜率和赔率分布。

3、研发成功与投资成功

只有成功的创新药才能是成功的投资,不见兔子不撒鹰,想要十足的确定性,这是一个误区,创新药研发九死一生,大部分是做不出来的。能研发成功、商业化成功、并且赚到钱只能是后验视角的总结,先验视角没有确定性。

虽然不确定性是创新药的事实,但是考虑到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和投资周期不一定匹配,投资者仍然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特别是早期难证伪阶段,产业成功的概率低,但是投资的胜率不一定低。

针对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靶点创新性强、临床进度领先的品种,市场会给予估值溢价。投资者在创新绕不开的方向上,通过把握情绪、预期、概率、股价去执行相匹配的投资策略,甚至可能是投资最甜蜜的阶段,这和纯股票价格博弈有本质区别。为可能性付出成本和时间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不能因为到了资本市场里面就不愿意承受。

4、市值区间的判断

由于创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很多人认为市场空间的计算都是拍脑袋,是精确的错误,只做定性分析就可以了,这种思维并不正确,纯定性分析没有安全边际抓手,纯精确计算导出的结果又太单一,忽略了结果的复杂性。

要充分认识到创新药研发是一种概率分布,临床进展、数据的披露都是改变概率分布的要素,要根据概率分布去做对应的投资指导,用计算提供市值区间作为行动参考,用定性判断把握投资节奏,不能寄希望于通过精确的计算做出投资决策,那是投资中的战略懒惰。

创新药的估值本质是算每一种产品的利基市场空间,根据rNPV算清楚对应市值。从影响因子上分为,根据人口基数、发病率算目标人群区间,根据安全性、有效性等调整上市概率,根据药品可及性算产品渗透率,看产品是独家还是me too的竞争格局拍市场份额,然后根据定价及用药时长,综合算出来销售额的变化轨迹,这中间又有医保谈判成功率、续约谈判价格走势的判断。在实操中根据里程碑事件的逐步兑现,调整rNPV的因子权重。

很多药品上市后,根据导入期速度,会有一个销售额的S曲线,S曲线折现后,管线对应的市值简便算法也可以是峰值销售额的PS估值法,一类新药市场共识的PS区间为3-5倍,根据市场环境不同,甚至可以达到3-10倍,同时sales又有前述的各种因子影响,所以单个管线对应的市值只能是一个大致的区间。

在认识到创新药业绩兑现不确定的事实后,市值区间结合外部环境的变化,仍然可以为投资提供一定的指导,没有这些概率分布计算,就是纯价格博弈,功夫不可或缺。

5、兑现周期与投资节奏

很多投资者看到创新药研发亏那么多钱,什么时候才可以赚钱啊,我的投资会不会打了水漂,其实大可不必那么想,因为创新药企业可以烧钱,就说明已经在AB轮或者IPO轮融到了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管线被更早期的专业投资者所认可,做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只需要抓住核心矛盾即可。

由于临床周期长、获批周期长、导入期不一定会那么快,所以里程碑事件没有那么频繁,很多时间都是处于事件的真空期,但是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在逻辑没有破灭前,这种标的就可以简化为单纯的创新药情绪标的,不管是β还是alpha,降维总比升维更好做,数据真空期风险并不大。

创新药商业化后,持股也不可以说马放南山拿着就好。一旦药物获批上市,企业的竞争策略都会用3-5年时间迅速铺开,这个导入期斜率最为陡峭,按这个斜率线性外推,销售峰值可以达到极其夸张的地步,所以斜率陡峭期对应股价的赔率和弹性也最大;但是随着产品推广开来,渗透率、医保价格约束影响也会逐步显现,二阶导就会走平,虽然产品销售在逐渐兑现,但投资最甜蜜的阶段或许已经过去了,如PD1早期都认为国内有500亿市场空间,后来发现200亿都不到。

由于锚定思维,国外同靶点的新药验证成功了/数据好了,那么国内同靶点的公司理论上成功概率也会提升;国外创新药投融资额增速快了,市场也会认为国内的投融资也都会很快,这种锚定思维会给创新药带来板块效应。

当板块关注度起来时,全部都能涨,当关注度下来时,可能有了事件催化也不一定涨,板块的β大于alpha,除了把握个股的里程碑事件,还要把握市场的周期与环境。

6、创新药的反身性

创新药公司持续亏损,很多人看不到盈利的希望,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公司是价值毁损型公司,每一笔研发费用的支出,最初的愿望都是希望得到更好的回报,只不过每个公司执行过程中有差异。

针对优秀公司,亏损的加大,要么是管线的变多,要么是当前的管线随着临床推进开支更大,前述两个原因导致的亏损扩大,对于创新药企业是利好的。

这些企业资本研发费用越高,亏损越大,代表资金配置能力越强,未来的希望就越大。花的钱越多,资本市场越喜欢,而不能被表观的估值倍数所束缚头脑。

《西虹市首富》里面有一个片段,王多鱼说:那几只冒绿光的,统统买进,再不买就买不着了。结果赚的盆满钵满,电影玩笑归玩笑,但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买入那些加速亏损的公司,谁说就一定不是价值创造呢?

7、传统药企转型和biotech

国内很多biotech公司都是2000年之后归国科学家成立,没有商业化的成熟产品,但是管理层title都会比较光鲜亮丽,专门介绍核心人物的PPT可以写2-3页;相对而言,传统药企转型的管理层介绍,PPT就少了那么几页。

由于适应症空间是固定的,去成本端找利润增量肯定没有新产品、新故事更有吸引力,未被满足的需求、增量市场永远是医药投资的方向。所以存量业务重估的股价弹性较小,股价弹性部分主要由增量业务提供。

譬如说仿制药或者传统业务市值是200亿,增量业务对应50亿的期权,对公司来说市值弹性就是25%,为了买入期权业务就需要支付200亿的保证金或抵押金;还要证明存量业务的利润基本盘是可靠的、不萎缩的,那么分析问题的角度就会较为复杂。

而biotech更加纯粹,很多biotech只有单管线或者双管线,大部分Biotech公司分析研究只有一个key point,biotech的产品都是纯增量逻辑,表观亏损的风险是显性的,是不需要证明的。



以上对于创新药投资思维的讨论,并非是要抛弃价值投资,另立门户,而是在立足于行业特性的基础上,做出的应对。不能一套标准削足适履,否则就是机械而片面的价值投资。

受限于篇幅,很难备述细节,在实际投资中也会有很多变式,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保持好奇心和敬畏心、守住能力圈、承受可知的风险才能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增量   管线   市值   区间   概率   投资者   风险   市场   产品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