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一)

#娱兔迎春#

曾经仗剑走天涯,去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不知不觉离开家乡已经多年,从青葱岁月的求学时代开始,当时觉得很开心离开家乡,一直以为自己会成功,头也不回便离开了故乡。当时的心情就觉得未来的一切仿佛如同上古的卷轴,向自己徐徐展开,如同世界上最好的事物,彰显着它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当时心情是愉快的,充满期待的离开故乡。

随后的求学,工作,再求学,再工作......辗转在不同的城市,时光真的是艺术大师,慢慢的由五彩斑斓变成苍白斑驳。

慢慢的学会了这首诗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故乡多变故,不能不动游子之思;

尤其到年关假日,对故乡的思念愈来愈强烈,窗外是绵绵的细雨,夹着早春的寒风声敲打着我的窗门,思乡犹如一粒浸透了的种子,无端地膨胀起来。漂泊了许多日子的梦,就模糊地爬上了故乡村中的那条弯弯的小路。

故乡泥土的香味,新鲜的蔬菜,小鸡小鸭悠闲自得的在池塘游泳,岸边好多漂亮的野花野草,还有那颗我亲手种下的枫树,已经亭亭如盖矣!树旁边小溪哗哗的声音,夹杂着小鸟叽叽喳喳的歌唱声,虫子的鸣叫声,混合在一起,这一切都是天籁呀!

小时候特别喜欢过年,也总是盼望过年,过年期间的那种特别的芬芳的气息,那种除旧迎新的心情,亲人从各方向回家的团聚的温馨,朋友久别重逢站在一起聊天的气氛,还有大人们忙碌间对小孩教导的声音,特别是那种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是每个人的孩提时代最好的记忆。

我的故乡在赣南一个小地方,属于赣南客家人。

提早农历11月左右就要进入准备年货---我们叫腊肉的准备阶段

在家乡,农历11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食品了,赣南客家人喜欢的是

  1. 晒鱼干,就是选材草鱼或者小鲫鱼之类的,鲢鱼,熊鱼,鲤鱼这些不是选材的,因为多骨头,最好的是草鱼,有时也选鲢鱼鳙鱼青鱼,杀好去掉内脏,腌上盐,然后用绳子穿好,挂在太阳底下晒,要花很长时间晒的,不是几天,而是二十天或以上,总之有太阳的日子就拿出来晒,直到晒干不会发霉为止。
  2. 做酒糟鱼,就是把晒好的鱼干,切成细块,然后用罐子,装入酒糟,也夹着红色的颜料,意味着过年的红红火火。
  3. 有条件的这个时间就杀年猪,用来做香肠,做腊肉;做腊鸭腊鸡,也有少数人家腊兔肉,腊狗肉,腊牛肉等等,这些做法我们都是采用腌上盐,然后在太阳底下晒干,直到不会发霉才算做好。这些晒干都需要花上一个多月的。
  4. 做腌菜,就是选用枫菜,我们家乡的叫法,普通话怎么说我也不知道,腌萝卜,腌大头菜,腌酸芋荷,腌酸刀豆,腌酸豆角,腌黄瓜,做豆瓣,自制红辣椒,油辣椒等等。
  5. 自己酿酒,可能小时候经济受限制,买不到或者买不起好些食品(我们当地叫供销社的商店里有卖), 但是也没几家会去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一贯都是那个年代人的风格,都是自己做酒,选用糯米,浸泡,发酵,加上酒饼,然后装置酒瓮里,盖上稻草棉被,等待发酵后一段时间后,再在酒瓮里的酒糟挖一个洞,就等着出酒了------这些我妈妈会做,我一般是看热闹的,或者是准备尝酒的。一般可以做成两种酒,一种是甜酒,一种是烧酒,也就是高度酒,大部分人是做甜酒的,小部分人才做烧酒,而酒糟则可以做成酒糟鱼,我们那边酒糟鱼一定要做成红色的,不能就那样白白的。
  6. 做红薯粉,其实也叫番薯粉,就是用家里种的番薯,用机器榨好,然后用布袋子装好,再放在水缸里,水缸一般都在户外放着,那时很冷的天气,我妈妈经常要用手去淘一下,我也经常帮助淘,反正是冷得刺骨的那种,记忆尤深,之后就是沉淀后的番薯粉晒干,然后收藏,等待日后逢年过节用的。
  7. 做番薯干,选用偏甜的红薯,切成条,煮好,然后晒干,这个比较简单了。
  8. 做豆腐乳,就是选用大豆,用机器榨好,然后放入锅内煮一下,放入石膏,豆腐不能煮太老,这个时候可以吃豆腐花,之后用布袋装好,做成豆腐,然后将豆腐切成四方小块,放入坛坛罐罐,然后用稻草+棉被让其保温,发酵,就是等待豆腐长出真菌,最后加上红漆(可食用的红色颜料),加上油,就可以存储了。

十二月二十四日“立年假”,进入准备过年的冲刺阶段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我们家乡叫“立年假”,也有叫入年界,反正我们当地的话都是一个意思,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过小年。

每家每户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的;入年界后,小孩不能说脏话,不能相互骂人,不能讲不吉利的话,更不能打架,否则大人一定会给予惩罚教育的。

入年界前后,要选个好日子,屋内清扫,打扫卫生。家里的厨房灶具,饭桌板凳,都要清洗干净;洗晒被褥蚊帐,衣服等等,要干干净净的过年。

我们过“立年假”一般不太会准备丰盛的饭菜,不像其他地方过小年的隆重,有的都不放鞭炮的,跟普通日子比,就是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

然后准备贴门联,准备鞭炮,这是我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小时候我们也拿着那种自制的铁线手枪,就是用自行车的链子敲下来,然后用铁丝做成手枪,然后再在手枪里装上皮筋,枪栓等等,最后装上火柴梗或者贴上当时有的圆点硝石纸,红色的,最后一扣枪栓,“砰”一枪响了,留下一缕石硝味,特别有意思,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比谁的手枪更好,一起玩抓特务的游戏,一起学电影里面的英雄,把抢别在腰间,威风的走在每个人的面前...学电影里面的冲锋,枪声砰的响一下,小伙伴们一起冲锋呀......

年二十五或二十六,做豆腐,选用大豆(指淀粉多的那种)用机器榨好,回来放锅里熬一下,放入石膏,然后装进布袋里,也有一种做成豆腐渣,就是大豆的沉淀物是豆腐,其余剩下来的就叫豆渣,反正也还是很好吃的一种,以前经常可以在市场上买到的,就等待豆腐成型,大家都知道豆腐没法长久保存的,做成豆腐后,拿其中的大部分用来油炸,做成油豆腐,或者叫豆泡,自己做的豆腐或者油豆腐,非常的好吃,不是现在的市场上的能比得了的。

年二十七或二十八,做年糕,就是选用糯米,粘米,煮好,然后搅烂,做成粘粘的,拌上糖,红糖或白糖,然后一家人聚在一起,讲搅烂的黏米揉成团,圆圆的那种,我们家乡话叫油祺,然后用油炸,炸成金黄金黄的,即可食用,也可以存储的,冷却后不会变质,在冷天可自然放置超过2个月的都有,想吃的时候,早上做饭的时候蒸一下,让其变软就可以的。

另外的粘米也可以做成细条的,然后也是用有炸,这种就没法以后再蒸煮了,就是成了跟炸芋线一起的食品。

做炸芋线,就是用香芋头,切成细条形,然后用油炸好,储存好。

年二十九,杀年鸡,我们家乡一般都是过年前要杀雄鸡或者老母鸡的,但是不杀鸭,不杀鹅,一般是杀雄鸡的,是准备过年用的。

年三十,过年了! 早起, 家里客厅大堂陈设供桌,布置香案,祭祖,再杀年鸡,注意一定是雄鸡!还有鱼,还有肉,准备好果品,盛神饭,必须满满的盛上,有句我们当地的土话就是,你家神饭盛的满?意思就是你的运气会比别人好,祖宗庇佑才行运,烧高香,点三柱香,虔诚烧香,家里的男性,全都得上香!杀年鸡的时候,我们那边的风俗会准备好黄纸,把鸡头的血滴在黄纸上,然后放在每间门口,插上三根香,驱邪,避凶趋吉!沾鸡血的黄纸也奉上供桌,祭祖先,祭神明。

然后准备大年三十的丰盛晚餐!

大年三十那天,每家每户一定要做丸子,有素菜的,用葱,蒜之类的,做成汤圆那样,吃年夜饭,一般都要有“肉丸”,其实不是肉,基本上是素食,其象征团圆之意,年前哪些准备好的东西,比如香肠,红鱼,腊肉,果品,炸芋线,油炸,瓜子,糖果,花生,豆子,还有杀鸡后留下的鸡肝,鸡心,鸡肠,当然也有杀年猪后留下的猪耳朵,猪肝等等,全部摆上桌面,这是第一步吃法,我们的吃法分两步,第一步就是先吃小吃,我们叫做碟子料,就是用很小碟子装的那种,这些不是主食,而是开胃菜。加上饮料,酒品,慢慢吃,吃的非常少,因为不能把碟子料都吃完,意思一下就行的。

第二步才是主食,因为桌面没那么大,因此第一道小吃碟子料就先撤下了,就是上团圆丸,上面食,上鱼:鱼有两种做法,一盘是油炸的鱼块,一盘清蒸的鱼。代表年年有鱼,是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有的两盘菜。上鸡肉,做的最多的就是白切鸡或者煲汤。或者在面食上面放鸡块;上猪肉,瘦肉,五花肉等等,还有其它主食。

另外一点要记住的是,我们那边的人,一般大年初一是不开锅的,因此要在大年三十那天,准备好第二天的饭,当然因为大年三十那晚其实很多东西都吃不完,完全可以留着第二天吃的。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一定不能灭,否则会给来年带来不吉利!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

最开心的,小时候就是大年三十放鞭炮,祭祀先祖要放一串鞭炮;杀年鸡时要放一串鞭炮;吃团年饭前要放一串鞭炮;当然,三十那晚转点时,要放最长最响的鞭炮!注意这些都要由家里的男性来放鞭炮的,可能是传统风俗吧,除了这些,我们每人都在口袋里放单个的鞭炮,有的整袋子都是,然后手里拿根香,时不时放一个,当然也有在邻居家门口放完长长的鞭炮后,地上会剩下没有燃的单个鞭炮,好多的,我们就去捡来,当然不能别家一放完爆竹就立马去捡,主人家会不高兴的。

过年了,爆竹声“噼噼啪啪”地在耳边响起,到处是一片喜庆红火的景象。放烟花爆竹的大多是孩子。在这此起彼伏的“啪啪”声中,我们追逐嬉闹,一切都是那么幸福。

到了凌晨12点钟,家门口一定会点鞭炮,小孩子跑到屋里捂住耳朵,既兴奋又害怕。随着鞭炮声的完结,和闻到爆竹燃尽后的烟味儿,反正当晚也是不睡觉的,那种高兴劲儿压根也睡不着。

大年三十晚上,吃完团年饭,长辈给压岁钱了,“你要好好学习呀” ,这是父母给压岁钱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压岁钱有的是包在红纸包里,我记得小时候收到的压岁钱,最多的一次是2块钱,我姐姐是1块,弟弟跟我一样的多,那个时候可以花钱的地方也不是很多,虽然寥寥无几的压岁钱,一年也花不完。我都不知道那时的压岁钱花在哪儿了?可能是新年的赶集买了灯笼吧。

大年三十守岁,之后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新衣服,新鞋子,准备迎接新的一年......

故乡的年味,总是那么亲切,回荡在故乡特有气息的鞭炮硝烟味,过年的气息,回荡在故乡的炊烟中,流连于小街之中,听听人声沸腾,乡亲们很多,大家都谈论春节的喜悦,侃然欢笑,那熟悉的口音,在小街中回荡,亲切,朴实。

故乡年味是大街小巷里浓浓的烟花爆竹声,是家门口一串串火红的灯笼,是餐桌上丰盛的年夜饭,是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脸上的幸福笑容,更是人们骨子里涌现出来对家人团聚时的那种期盼。

这些,终究成了美好的回忆。

出来工作之后,都是在城市里头呆着,不知不觉,城市里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商家为了促销产品,换着方法打着“年味”的广告,让春节变成购物节。

过年,好像是一种例行公事,提醒我们又要老一岁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黄纸   故乡   切成   酒糟   番薯   碟子   压岁钱   鞭炮   大年   豆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