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和睦都江堰 作者:徐俊林

山水和睦都江堰

徐俊林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我心中的丰碑——都江堰古建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当时,从电视和网上看到已是面目全非,惨不忍睹——那不朽的古堰、悠远的江流、巍峨的宫观、如画的风景带给我的不再是震撼和幸福,而是震惊和喘不上气来的心痛……我作为一名云贵川的老乡,远在塞外内蒙通辽铁路工作,除了面对电视默默地流泪、心疼和有限的捐款以及交纳用于抗震救灾的“特殊党费”以外,就是无尽的怀想……把2006年阳春到都江堰旅游录制的影碟看了又看……多想再一次走近她,拥抱她,细细地读她——那亘古的长诗;多想再一次在她热情的怀抱里,体味那神奇、粲然、深厚的道教文化和山水和睦的无尽快感和理念。

2006年3月,春风吹绿了川西平原,我回故乡云南腾冲路经成都办事,顺便去了向往已久的都江堰,了却了心中多年的夙愿。

那天,我随成都铁路局旅行社的散团从成都出发,顺着成阿公路行程一个多小时,登临静卧在都江堰侧、岷江之畔的玉垒山,领略了“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深厚底蕴。之后,手捧DV摄像机,站在仿古亭阁,依山而立、构筑精巧的秦堰楼上极目四望,心胸无比宽广……调动平时所学——推、拉、摇、移,但见青城秀色、古堰雄姿,岷江从九天而下,群山如翠浪东倾;鱼咀、飞沙堰、宝瓶口一一定格入画,尽收眼底,犹如身在画中……

看罢全景,便下楼去参观二王庙。这座古庙兴建于南北朝齐建武时期(公元494年),原名叫崇德庙,含有崇敬李冰父子治水功德之意。宋朝、明朝以来,李冰父子治水功德深被皇家重视,相继被几代皇帝封王,崇德庙后改为二王庙。正殿李冰手持治水绢图,定睛凝思,仿佛方案已定,成竹在胸;后殿其子李二郎,臂挟铁铲,英姿勃勃,似欲继续劈山修堰。庙宇倚玉垒山麓,临岷江内川,与都堰相望,四周峰峦叠翠,古木参天,亭台殿阁,交织纵横,一派古色古香的壮丽图景。

从二王庙下来,经禹王宫、西瞻亭、玉垒关,顺着内江江畔即到安澜索桥。安澜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咀下侧,横跨内外二江,全长一公里,是沟通岷江东西两岸的要道。唐宋即有此桥,明末毁于战火,两岸人民过江仅靠渡船,险而不便。清嘉庆8年,当地人何先德首倡并募集资金重建索桥,后来竹索桥修成了。传说何先德之妻杨氏曾为修桥做出过重大贡献,所以民间又把安澜桥称为夫妻桥。

竹索桥取材竹、木、石,结构精巧大方,是我国古代特种桥梁建筑之一。以木为柱,作为托承以竹为缆,横跨两江,上铺木板,旁设翼栏,悬挂江上,结构严谨,犹如渔人晾网,染家晒帛。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凌空高悬的雨后彩虹。走上索桥,左右微荡,体味个中三味,其乐融融哉。

更令我记忆尤其深刻的是,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以南的西街,与伏龙观隔江相望,是一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街,是南方丝绸之路入藏的起点,是典型的茶马古道,被誉为古代茶马道上的第一街。

从南门口西侧至西门长约390米,街道狭窄,清末至民国时期,此街多以玉石加工及销售作坊为主,故又名玉石街。这条石板路面的老街,两边的建筑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老四川城镇生活,较完整地体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保存了完整的旧成都风貌,是都江堰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历史上沟通汉族和藏羌势力范围的唯一一条官道——松茂古道的起点,“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就是当年商人走山贩货的历史写照。西街居民的祖先看中了地利之便,经过世代努力把这里打造成近代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作为商旅穿梭的贸易通道,自然少不了曾经小客栈的林立,那时客栈没有豪华房、标准间之分,靠近主人家的房子贵一点,反之也就便宜一些。但西街上的职业不止于此,除了玉石铺、铁匠铺,另外还有卖汤圆、点豆腐、打棕垫、编篾筐的……

1955年成都到阿坝的公路通车,汽车跑起来,马帮就失去了作用。作为“一五”计划的重要项目,成阿公路1952年动工,筑路大军走进重重大山,物资给养也依靠人背肩扛,一些西街居民曾经为筑路队背过粮食,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他们自己终结了西街的辉煌。从1953年到1956年,国家通过公司合营,把手工业者都变成了工人,按照归口管理的原则,玉匠去了玉雕社、木匠去了建筑社、开旅店的去了服务公司。

浓郁的川西风情,细窄的巷弄让这里的人们亲如一家。老街人的生活质朴又惬意,用四川话说,就是巴适得很。闲适、平和,这是我来到西街最直观的感受。这里不仅有川西高原的粗犷,还有成都平原的精致;既有现代城市的时尚,也有千年蜀地的人文。老街人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差的。巧妙的结合,让这条老街有着不同于别处独特的韵味:蓝天白云和青瓦上悠闲的猫,小溪稻田和一群嬉笑打闹的小伙伴,还有街头巷尾和母亲巧手下的饭菜香……最为重要的是,感受诠释出的“和为贵”的氛围。

“和”,就是乘势利导,因地制宜。成都平原之所以能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都江堰的建成。都江堰的建造思路与常规操作不同,没有修坝拦水,而是顺水情而筑,在岷江中修建了一个分隔内外江的“鱼嘴”,再加上用以排沙的飞沙堰,依山势凿出的宝瓶口,保证无论是旱季还是涝季,都能有稳定的水流入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是当时蜀地百姓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这其中,山水和睦,带来的正是千百年的民饶物丰。

依附山水和睦而生的西街,自然而然成为了联通藏羌的关键所在,使其成为了多民族聚集之地。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西街作为松茂古道的起点、茶马互市的场所,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在这条不长不短的街道上,彼此之间不分民族,不论贫贱,都为着美好生活奔波忙碌……

无论是蜀将马超与羌王互写的“和”字,不损一兵一卒、不毁一草一木,取得了国土城池的和睦相处;还是大兴老店掌柜为藏族小伙寻回麝香的义利相和,都成为了流传西街的佳话。

“和”,就是街坊邻里的相亲相爱。随着城市发展脚步的加快,很多地方都不断发生着变化,唯独经历了漫长岁月洗礼的西街,一如往昔,充满着人间烟火。这条全长约390米、宽5米的街道,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须臾而上的青石板路,上百年历史的木结构穿斗房,还有一辈辈西街人之间和气相处、相亲相爱的那份情感也延续着……家家户户相对而住、相邻而生,与钢筋混凝土的楼房不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平日里唠唠嗑、串串门再平常不过了;无论家搬往何处,忘不了的仍然是西街和睦自在的日子。

“和”,就是包容创新,活力无限。如今,虽然再也听不到松茂古道上的骡铃声,但这里仍旧充满着热闹的生活气息。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住户们,让这条古老的街道一天天焕发出更多新的活力:手工艺品、染布坊、汉服、特色小食,酒吧、茶室……近百家风格各异的小店集聚在此,向来来往往的人们展示着西街人对生活的热爱、创造和情怀;没有LV、没有GUCCI、没有大都市的奢华风,但这里的每一家店、每一样物品都是有温度、有生命、有创造力的,与你分享着关于古街的故事、关于西街以和为贵的态度。

“和”,就是流年笑掷,未来可期。每一段岁月都值得收藏,每一个时代都值得期待,西街亦是如此。古老与现代交融、传统和时尚交织,西街,在记忆中,在当下时分,更在我们的未来里。

涛声细说千年事,山水和睦任我游。古堰的鱼咀分水堤,治水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分四六,平潦旱。”三字真经,飞沙堰、宝瓶口以及离堆锁月、金堤夕照、雄关古道、玉垒仙都、寒潭伏龙、玉女仙姿、岷山晓雪、宝瓶春晓等景观的美轮美奂就不细述了。我想说的是,虽然都江堰的建筑设施曾遭到了天灾地震的破坏,但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修复,其独特的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鱼咀、飞沙堰、宝瓶口的功能和作用还在发挥着。天灾无情人有情,历史丰碑永不倒。正如我国文化先驱鲁迅先生在《且介亭》中所说的那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李冰父子就是这种被称为脊梁的真正的中国人。

汶川大地震已过去15年了,我们应该铭记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无尽的怀想与“和为贵”的理念。



作者简介

徐俊林 男,1959年12月出生,云南腾冲人。1978年3月应征入伍铁道兵,1984年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十九局,1987年1月调入沈阳局集团公司通辽铁路房产段,当过司机、文书、主任劳资员、工会副主席、党委组织助理、党支部书记、经营管理公司副经理;参加过京通、通霍铁路、通辽车站及高铁的修建改造等国家重点工程;近30年的党群工作,创作了铁道兵、铁路人真情实感的散文一百多篇,《记住乡愁心方宁》《马背上的高铁时代》分获2018年沈阳局集团公司党委、中国铁路文联在全路开展以“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为主题的征文二等奖和优秀奖;《冬的门前,暮秋的馨香和恩爱》荣获2021年“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现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都江堰   岷江   和睦   成都平原   通辽   老街   西街   索桥   瓶口   古道   山水   作者   徐俊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