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东归与莫高窟最早的唐风

627年,玄奘只身赴险西行求法,644年玄奘回经于阗,写信给唐太宗,称自己“私往天竺”,听候发落。唐太宗“令敦煌官司于流沙迎接,鄯善于沮沫(且末)迎接”,希望玄奘早日归唐。

大约在644年秋冬之际,玄奘经过敦煌,于翌年正月到达长安。

榆林窟第2窟 玄奘取经图

大概因为赶路,玄奘似乎未在敦煌停留或停留时间不多,史书中没有记载他曾到莫高窟巡礼的任何记载。但几乎就在玄奘一行经过敦煌的时候,莫高窟正在营建一个重要的洞窟,即当地世家大族翟氏家族营建的第220窟。

莫高窟第220窟 窟室内景

根据此窟东壁、北壁的发愿文和题记,以及甬道南壁五代时翟奉达的追述,这座石窟是在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至高宗龙朔二年(662)间陆续完成的,其主室南壁绘《西方净土变》,北壁绘《药师经变》,东壁绘《维摩诘经变》。

莫高窟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

北壁中央是一莲池,池中有琉璃宝台,其上一字排开七座莲台,每座莲台上站立着一尊佛像,手持药钵,为药师佛形象。佛像两旁有菩萨侍立,宝台两侧有圣众和十二神将护持,下有众多乐伎,分两组演奏歌舞,舞伎间有三组灯架,分七层燃灯。此图是莫高窟新出现的图样,且在莫高窟中仅此一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图像下方有题记:“贞观十六年岁次壬寅,奉为大云寺律师道弘法师,奉(下残)。”表明绘制的年份是贞观十六年(642)。

莫高窟第220窟东壁窟门南侧《维摩诘经变》

东壁门两边是《维摩诘经变》,南侧画维摩诘示疾,北侧画文殊问疾。维摩诘身披鹤氅裘,手挥麈尾,身体微微前倾,与文殊辩论。其后有天龙八部,下面是各国王子。对面的文殊,身披天衣,璎珞满身,神态自若。其后有诸菩萨、弟子、天人簇拥,下面有帝王及跟随的群臣。这幅帝王图与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帝王形象一致,双臂平伸,昂首阔步,气宇轩昂;后面的侍臣谦恭揖让,有序跟从。

莫高窟第220窟《维摩诘经变》中各国王子像

匆匆而行的玄奘或许对当时正在开凿的第220窟没有贡献,但这些图像从未在此前的敦煌壁画中出现过,其底稿应当来自或者临摹自长安的画样。这些长安画样,很可能是得自从长安来敦煌迎接玄奘的使臣之手。他们为了迎候玄奘,一定提前到达敦煌,而这些奉太宗之命来迎接玄奘的人,应当也非等闲之辈,他们把长安“新样”带给敦煌,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榆林窟第3窟 玄奘取经图

另外唐朝在高祖武德六年(623)时牢固据有敦煌,特别是贞观七年(633)正式更名为沙州后,中原与敦煌的关系更加紧密。一些大族、文士陆续往来敦煌,如望都县开国侯刘德敏出任沙州刺史,敦煌的文人如翟通也曾经乡贡而到长安等,这都有可能把长安“画样”带到敦煌。因此可以说,贞观十六年(642)开始开凿的莫高窟第220窟中的长安画样,是当时中原与敦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

东千佛洞第2窟 玄奘

此后玄奘在中原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和学术著作,将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都传到了中国,这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还为古印度佛教和学术文化保存了珍贵典籍,同时丰富了石窟内佛教的题材和内容。在玄奘的推动下,佛教在大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态势,中西文化交流程度不断加强,敦煌唐代时期的洞窟明显表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样貌。

来源:敦煌书坊,文章摘编自王慧慧著《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敦煌之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莫高窟   贞观   榆林   敦煌   莲台   佛教   中原   长安   文殊   帝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