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漂15年:一个老大连的自白

Hey,这里是老梁,86年生人,37岁大龄单身男中年。天生爱侃,大到天文地理、易卜星相,小到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可以三两杯淡酒独酌,也爱两三个好友闲谈,当然,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共叙衷肠。


我生在大连、长在大连,为了个硕士文凭去了深圳,连读书带工作,一共漂了15年。这15年里,做过私募基金经理,差点实现财务自由;跟风币圈“挖矿”,又输掉大半身家,前半生浪荡不羁爱自由,但总感觉“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Slogan,并没有给予我理想中的包容和宽厚——人到中年,思乡情切,总有个叫归属感的东西隐隐作祟。

所谓思乡情切,莫不如说是厌了酒绿、倦了灯红,是这个年纪带来的,追求平静与博弈中平衡——曾经我为了体面,把公司发的西装扔了,自己花三四万穿入门的高定;也为了面子从老A6换成了奔驰E;牛排要吃三分熟、日料得喝纯米大吟酿......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成功的中产,期待着有一天结婚生子、传宗接代,慢慢从New money熬成Old money,直到37岁生日那天,我突然发现,我一直把“别人眼中的自己”作为评判自己是否成功的考量指标,陷入了那座城市所谓的“普世标准”,无法跳脱。


这个“普世标准”就像当初那群看不起我老家的同事一样,或者说南方看不起东北的那套古板说辞——回大连干嘛?那里没前途、没未来、没发展、没干劲,黑东北、黑大连成了他们所谓的“政治正确”......我一直觉得这套说辞挺扯的,却无法反驳,直到这几天往返于市里和开发区跑公司注册手续的时候,我愈发的觉得回到大连,是我这一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事儿,也找到了辩驳的说辞。


我听到最多关于大连发展的消息,就是“西进北拓”。

早些年我一直觉得这是画大饼,把中西沙的城市建设水平,覆盖到从旅顺到普湾,像极了二战时期轴心国的“双线作战”——一边是北拓苏联、一边是南下英法,怎么看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对照当年青岛的胶州湾,用了10年打造的新区,建成直径也仅仅是30公里,而这可是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城区建设难度、工程推进速度、政策落实精细度等一系列问题,对当时的大连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而,现实的确狠狠的打了我的脸。

钻石湾海底隧道今年通车,大连湾跨海工程进度也丝毫不落,现在的东港已经可以对标广州天河小蛮腰轴线区,隧道一通甚至可以媲美上海浦东的陆家嘴;大连湾也从逐步落实了棚户区改建;新机场的填海工程也如期展开;从旅顺到高新一路开埠,在主流的发展道路上策马飞奔......这是我此前没有预料的,也是这次回来给我的最大惊喜。


这次回来,值得票价——我对自己这样说。

政府办事效率的显著提升、政策对小微企业扶持加码让我看到了它本该拥有的活力和魄力,尽管在当下,我们的软件园只能做一些BPO类的服务外包、我们的外企工厂的核心竞争力依旧是人工成本、造船和机车对民营企业带动作用还没被显著激发,但随着大大连的战略铺排开来,可以预见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希望。


话说的有点散,也有点多,这里是老梁的第一篇自白,更多关于我的故事、关于我与大连的故事,敬请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胶州湾   大连   西沙   英法   旅顺   东港   说辞   深圳   隧道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