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债,一地鸡毛飞上天



从1991年开始,我们注册企业的数量都是属于增长的。

到了2021年,我们年新增注册企业,从11万家,增长到了906万家。


但是2022年,只有新增846万家。

增速下跌了6.7%。



从市场面来看,挤压的程度可见一般。

自由市场的资金,要么不投资了,要么投资不起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企和地方城投,也就变成了“大哥大”。

特别是能源、城建两大板块。


能源受制于石油和煤炭,城建受制于地产和钢铁。

总之,经济越是不景气,国企和地方城投,越是亏损厉害。


因为国企是“经济双轨”的马甲,城投是“地方债务”的皮囊。

讲白了,干的都是“伟大的事业”。


逆流而上。

国企和城投,也没所谓。


反正,没钱了就发债,没钱了就贷款,加上地方和国家机器的背书。


几乎是“永续债”。

特别是城投公司。


这两年,受制于“三道红线”的压力,民企开发商纷纷陨落,地方土地财政的路子突然就绊倒了。但是在财政方面,由于地方部门任期制度的原因。


几乎没有哪位现任主官,愿意启动“长线大鱼”的产业模式。

几乎都依赖土地财政,作为任期内“野蛮增长”的财政工具。


这时候,城投公司,就成为这场“野蛮增长”的工具人。

“让城投公司兜底土拍市场。”


再通过城投公司将土地抵押给地方银行,取得贷款滚动土地市场。

这样一来:


地方拿到了土地款,增加了财政收入;银行取得的抵押物,合规的流程加上地方背书,乐呵呵的放款。


而兜底的土地,卖的动的就好好卖。

卖不动的就慢慢卖,只要不降价,抵押物的货值就没有流失。


银行还不上了,就发债,债务换不上了就展期,展期了还不够就只付利息。


“贵州的道桥城投,就干了这件事”


“155亿,展期20年,前十年仅付息”

关键是“友好协商”的结果。


如果民企开发商能够这样优雅的展期,那胡润榜单上赫然还会开发商的名字。

如果老百姓可以展期,那也不会有日益新增的法拍房。


所以,在城投债的逻辑里。

只要没说“不还”,就不算违约。而关于什么时候还,那就看城投什么时候可以有钱还。


根据一些机构的消息,2021年,全国城投的有息债务规模大概是56万亿。而截止至2022年,预估将高达65万亿。


2022年新增的城投债。

可以救下恒大、救下融创,救下宝能,顺便保交楼。


对了,2022城投兜底土拍的金额。

大约是2.5万亿。


按这样的剧本,2023年的土拍,城投估计还能兜。


2023年刚刚过去4天,央妈又开始给地产送子弹。

“销售环比和同比连续3个月下降的城市,可阶段性维持、下调或取消首套房利率下限。”


意思就是,房价挺不住的城市,可以再降低首套利率。

二线城市中,福州、厦门、武汉、郑州等13个城市都符合要求,三四线城市中有25个符合要求。

这38个城市中,有11个省会城市。


2023年的上半年,地产的抢跑大战,必然会继续上演。

城投公司的“配合演出”也不会中断。


但这一切的环,都必须指向一个地方。

“老百姓的收入要提高。”


但是,发钱这个事,我们历来是不干的,这不符合我们“艰苦奋斗”的民族品质。

所以,变个法子发钱,还是有的,比如“二次棚改”。


但是发钱这事,又得要自己人干。

这时候,又是要拉城投公司来“垫背”。


你看,新年之初,郑州就发布了811亿的专项债券,用于基建和棚改。

我估算了清单,大概超130亿的规模,用于棚改。


你看,这需求,不就来了。



城投债,看起来是一地鸡毛。

但只要债务没有落地,鸡毛也可以飞上天。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维持发达的工具只有一个:

扩大债务。


全世界都这样,但你必须保证,债务永远可以展期。

有人靠关系,有人靠霸权。


而我们,只能靠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方城   展期   鸡毛   国企   债务   开发商   财政   土地   地方   城市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