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上,也许我们都走错了路

老话说“盛不过三代”,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例子证明,原因大都出在子女教育上。


很明显,娇惯、宠溺是毁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式,太卷、苛刻也会让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翻船。


子女教育,到底该如何把握尺寸?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看着天使般的孩子,如白纸般单纯,作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下笔?


《愿你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一书中,精选了四位大师丰子凯、傅雷、梁启超、曾国藩写给子女的家书。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每位大师对于教育子女问题的真知灼见。


虽说教无定法,但有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些文化瑰宝,并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而是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一起在书中领悟四位大师如何把爱融入教育中。


01、品格重于学问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然而,哪怕丰子恺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他并没有把子女的成绩当做第一要事,因为在他看来,品德高于成绩。


在看到学校对外孙女菲的评价中,学业成绩很好,品行评语不好,只得了4分时,丰子恺猜测,孩子也许认为自己很聪明、很优秀,见多识广,因而看不起其他同学。


于是,丰子恺举了列宁小时候帮助其他同学补习功课的例子,并教育孩子: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


丰子恺在信中写道:“一个人,行为第一,学问第二。倘使行为不好,学问好杀也没有用。……反之行为好,即使学问差些,也仍是个好人。”


反观于我们的生活,世俗功利代表着一切,学生要有好的成绩、要读名校,成人要有好的工作,否则就是没出息没作为。


事实上,有些所谓名校的学生活成了“空心人”,有些名校毕业生对父母则不管不顾,有些拿着高薪的人做的却是自己不喜欢的事。


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精神生活却极度匮乏。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不仅自己的成就非凡,在子女教育上,梁启超也是世人学习的楷模,“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从梁启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一种高度的使命感,众人熟知《少年中国说》,便是梁启超这种爱国精神最有力的写照。


也许,正是这种民族使命感,让梁启超在子女教育上,更加不敢松懈,中国需要人才,更需要有历史使命感的人才。


梁启超很重视磨练子女的心性,在教书中他告诫子女,不要长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否则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倦怠。


相信正是这种品格教育,才让他的子女们个个卓越。


02、世上无难事,只怕不“坚持”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家族中出现了很多人才,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成绩。


谈到曾国藩,相信我们都看过这个故事。


1824年,12岁的曾国藩正在家里背书,这时天色已晚,小偷爬到梁上等待时机下手,心想,父亲是个秀才,比较优秀,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也差不到哪里,应该很快就会背了。


哪里想到,天都快亮了,曾国藩还不会背,小偷气急败坏地跳下梁来,空手而归。


小偷实在想不通,自己在梁上听着曾国藩一遍遍地读,自己都会背了,曾国藩都还不会背。


且不说曾国藩的智力如何,光看他背一夜书的刻苦精神,不出意外,长大之后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曾国藩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除了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曾国藩还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大师”。


再看看丰子恺,在给子女的家书中,很多都是探讨吟诗作对、临摹书写的方法技巧的内容,他本人也在晚年身患多病的情况下,还在坚持写碑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没有坚持的功夫,很难实现。


有句名言说,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


在学习效果上,复利效应很明显。很多伟大的成就并不是智商高的结果,而是日复一日坚持的成果。


每天背一个单词,一年也能背三百六十多个,智力超群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应该也背不了多少个,因为人的记忆力有一个上限,或许方法好,可以多背一些,但是把时间轴拉长来看,智力最终还是会输给坚持。


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各位名家的著作。


在坚持这一点上,傅雷做得非常好,在给儿子傅聪写的家书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傅雷对儿子在学习钢琴上的严格,然而,跟现在很多家长不同的是,这份严格中没有逼迫,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


难怪,世人评价傅雷,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位真正的君子”。


傅雷非常看重儿子在学业上的造诣,因为他自己也做到了。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傅雷说道:“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当然,傅雷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自己的名利,而是为了不辜负国人对儿子的期望。


03、淡泊名利,活出本真


在丰子恺的家书文章中,包括他的漫画作品中,我们感受最多的就是童趣。


工作之余,丰子恺常常把孩子捉来抱着玩,孩子则摆弄他的长胡须,在丰子恺看来。


成人都得了一种“病”,一种叫做世俗的病,他们整天忙忙碌碌,把物质名利看得过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感受当下的生活。


孩子才是真正“健康”的,他们直言不讳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享受每一个当下的乐趣。


书中说到,几个孩子在一起吃西瓜时,最小的孩子边吃边发出“ngam”的声音,大一些的孩子则用一些所谓的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无论怎样,成年人是没有这种天真之气了。


再看看我的身边,很多孩子被送到所谓的兴趣班,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为孩子将来的出路作准备。


孩子喜欢钢琴,原本是一种对音乐的兴趣,一不小心被父母变成了自己炫耀的资本,亦或是过度地期待。


“培养”孩子爱好的同时,往往牺牲了更多的生活乐趣,爱好变成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保护孩子的天性,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爱。


04、结语


如今,更多的人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很多人容易把家庭教育理解成关心孩子的学习、辅导孩子的作业。


殊不知,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给孩子温暖和爱,磨练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如今,家庭教育更多的是陪伴孩子一同成长,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影响孩子。


孩子,愿你前途似海,更愿你快乐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家书   使命感   家庭教育   中国   学问   子女   子女教育   儿子   成绩   孩子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