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城市游乐场:儿童友好视角下的产业空间与服务转型

内容摘要:

儿童是城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世界上儿童数量第二大的国家,我国将在“十四五”期间开展建设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随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指导意见与空间导则相继出台,儿童视角在城市规划布局与服务效能提升中的参与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城市游乐业态为切入,从产业空间和服务优化的角度总结国内外的探索实践,为儿童友好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转变、业态融合及创新研发等方面的洞察与思考。

作者:远博志城 | 季芃妤

本文共5540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前不久,人教版教材与儿童绘本的一系列插图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和反思。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不仅是教材,我们还需要对儿童更有友好的城市空间与融合服务。

一、“儿童友好”理念及其国际实践

(1)儿童权利保障与友好型城市发展

从政策议题构建的国际背景看,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FCI),该倡议基于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对儿童生命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4项基本权利的保护与发展标准,进一步建议将儿童需求与儿童视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在环境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关注儿童福祉,响应儿童发展的多元需求。

由于儿童尚不具备独立行为能力、易受伤害的普遍认识,儿童空间的塑造与权利保障更易受到以成人为主体视角的规训影响,反映在以规划师视角决定的儿童基础服务设施提供、成人社会与儿童活动空间划分等。因此,儿童可利用的空间逐渐被高密度的城市建成区所限制,导致儿童活动日渐远离自然开放的户外空间,转而进入标准化的封闭场所,例如提供亲子娱乐、零售、辅导等服务的商业中心等。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兼顾劳动力生产与多重角色责任的服务空间,城市“寄养儿童”“996儿童”的现象愈发显示出亲子陪伴和儿童成长中不容忽视的身心健康问题。在满足物质条件和理性教育的基础上,儿童发展事业正不断呼吁对素质培养与全人教育的关注。

面向儿童友好的城市发展,既是在空间权利上释放儿童天性,尊重外向发展的需求,对于更广泛的产业空间而言,也是转向精细化治理、响应人本需求的体现,是优化城区空间、提升服务质效、激发城市活力的要求。


(2)城市游乐与儿童服务相关国际案例

结合传统游乐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伦敦儿童游乐活动的探索性和灵活性是其建设亮点。在游乐场、学校操场为主的正式游乐场地中,贴近自然,利用沙石、木材、砖块等原始材料形成可控的游乐风险,鼓励孩子们挑战体力与脑力,注重培养冒险精神与风险意识。同时,考虑到儿童活动的随机偶发性和自由探索意愿,在假期中利用市中心的公共空间设置由攀爬设施、休憩角组成的快闪游乐公园。这样临时性的城市游乐空间能够应季节、场地、街区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及时调整,形成灵活多变、自由兼容的非结构化游乐业态,为周边社区、沿街商铺带来了社交活力。

比隆是世界最大玩具制造商乐高的总部所在地,近半数当地居民是乐高的雇员,小镇不仅拥有闻名的乐高乐园,城市空间也以明快的色泽与像素感为特色,是名副其实的乐高之城。以乐高为代表的玩具制造业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始终是小镇经济的发展重点。作为丹麦首个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证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当地不仅致力于打造儿童游乐空间与玩教具产业,也在儿童发展的软性服务中促进“在玩耍中学习”的创新活动。2012年以来,比隆市政府与乐高基金会合作,各自持股50%成立“儿童之都A/S”(后改名为“CoC Playful Minds”),每年分别投入1200万丹麦克朗(约合1127万元),搭建儿童产品及服务创新平台,推动商业公司、科研机构拓展以儿童友好为核心的科技教育、医疗健康、食育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其中“未来游乐设计挑战赛”鼓励创业者与儿童共同设计玩教具产品及服务,获胜者可获得来自该机构与乐高创投(LEGO Ventures)为期6个月的指导和孵化。另外,机构还依托业内资源网络,利用欧盟和南丹麦地区发展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儿童产品设计、研发等培训与交流活动。

受到经济环境低迷,与适龄劳动力数量持续降低的影响,密集的写字楼面临空置或淘汰,老旧写字楼改托育设施是东京城市微更新、活化区域功能的尝试之一。近两年,东京都中心5区的办公楼空置率平均达到6%以上且未有明显改善,期间曾连续16个月上升,达到7年来的最高水平。随着灵活办公形式的普及,企业变换、缩小办公空间的做法也逐渐活跃。东京消防厅数据显示,近五年写字楼用途变更申请总数较2010年前增加了25%左右。由于商务核心区周边儿童照看服务短缺,一栋位于东京中央商务区的4层、28年房龄的办公楼被改建为托管园,项目保留了原有商务空间近似培训环境的尺度,以较低的改造成本迎合了对儿童服务的需求,未来可以预见有更多面向亲子的教育、娱乐等丰富业态场景拓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儿童“居场所”的营造与商务功能的复合,是从儿童基础设施和保护条例完善向更全面宜居、宜业的包容性改造探索。


二、面向城市未来产业空间治理的儿童友好趋势

与产业空间混合利用、综合灵活布局的转变类似,从政策背景和案例经验可以发现,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首先将儿童的发展需求以微观主体视角带入,最终旨在促进都市功能及服务体系的优化。趋势特点具体包括:

1)空间先行。结合儿童安全出行与活动半径前提,儿童友好实践多以住区和公共空间为切入,例如与“X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结合,通过社区配套和邻里服务,增强儿童群体之间、儿童与家庭、社区间的联系。

2)产业联动。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举全村之力”,面向儿童的产业生态涉及吃、穿、住、行、学、医、游等各个领域,且随着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延伸出长而复杂的产业价值链,结合教育科技和服务创新,将助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及差异化发展。

3)业态融合。在优先儿童权益之外,倡议也促进改善原本成人导向的单一商务服务、生产制造等业态,导入儿童服务配套,增强区域产业的持续性和服务功能的包容性。

因此,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只是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上的考量,更包括城市系统中的产业融合、服务优化、机制创新等多方面的转变。正如温哥华前首席规划师Brent Toderian所说,如果仅关注公共领域而忽略得到开发企业和儿童服务业的重视与支持,那么儿童友好的成果会大打折扣。


三、我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的“产业友好”转型

我国的儿童权利保护在立法确认和司法适用层面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直到2020年《民法典》颁布,“儿童权利最大化原则”才在家庭和社会保护事务中得到法律层面的确认。相反,在社会力量参与和国际交流的背景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有所先行,与儿童的基本权益保障同步发力。2015年底,深圳市率先探索与住区、规划院、社会组织等合作,面向儿童参与、探索城市建设机制转变,逐步推行儿童友好街区、实践基地试点,目前开始实施国内首个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地方标准。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要求完善儿童活动设施与服务,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首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年9月,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突出规划政策中儿童视角的转变,及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拓展儿童服务效能的发展内涵。2022年6月1日,住建部发布《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结合城市更新实践,为服务设施的适儿化改造、专项型产业业态发展提供了建设指导

图:住建部-结合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专项型校外活动场所的示意图

目前,北京、上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地区的多个城市积极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全力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先行示范。尽管该理念在融入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形成社会共识的宏观层面上仍在起步阶段,随着专项工作机制的形成,“儿童友好”或成为一大新的城市品牌。同时,相关在地化的行动侧重也有所不同,各地的优势特色创新有望能成为未来儿童友好国家标准的参考。

特别地,温州市作为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中的新秀,在“社会政策友好、公共服务友好、权利保障友好、成长空间友好、发展环境友好”的解读之外,结合本地优势提出第六项:“产业友好”。事实上,温州儿童经济发展历史悠久,当地拥有超过900个儿童产品及服务相关的产业园区,童鞋、童装、玩教具等产业优势明显,以永嘉县作为“中国教玩具之都”最为突出。作为中国目前最大,也是起步最早的无动力类游乐设施生产基地,永嘉教玩具产业集群化优势不断增强,相关企业多达1010家,其中规上企业46家,全国一半以上的户外游乐拓展设施、桌面益智玩具、电子科教设备都来自这个小镇。结合产业升级和儿童友好战略的要求,温州立足推动教玩具产业向养育、托育、教育等装备产业延伸,邀请儿童参与选材、设计、体验等环节,外延拓展相关文化产业,从单一的制造端发展集研发、生产、展示、活动、IP运营等一体的融合产品群,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行业:从硬件制造到多元业态粘合—以无动力乐园为例

“树屋攀爬”、“空中步道”、“丛林飞跃”、T型爬网……这些充满体验感和互动性的项目名称近年来频繁地出现在户外文旅、林地度假等各种休闲场景中,无一例外都依托于“无动力游乐设施”—不涉及电、气、液动装置带动,主要由攀爬、滑行、钻筒、走梯等功能构件组成的游乐设备,多适用于3-14周岁儿童的娱乐设施。我国的无动力乐园经历近30年从无到有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值上百亿的行业。

作为主题乐园产业的分支,无动力乐园同样涉及多环节、多层级的产业联系,在园区游乐以外涵盖一系列生产制造、规划实施、运营管理、创意设计等环节。与传统游乐园不同的是,无动力乐园凭借构件简单、种类繁多、组合灵活的特性,不仅丰富了娱乐互动体验,更有利于保持乐园空间与景观、环境的兼容性,能够以良好的开放性与生态农业、教育、科技、工业等生产性、生活性活动相结合,推动产业和服务融合转型,诸如共融游乐场、拯救自然缺乏症、全年龄游乐场等各类先进的设计理念也逐渐被应用到无动力儿童游乐场的实施运营中。

从产业环节来看,无动力乐园主要依托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后向则延伸至下游的游乐服务、研学教育、文旅文创等众多服务业领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温州市永嘉县桥下镇的企业开始生产无动力类游乐设施,其中凯奇集团深耕无动力游乐行业,现已成为该领域的龙头。创立之初,国内的无动力游乐市场仍然空白,依靠持续向生产技术、产品设计的研发投入,集团不断提高流程制造标准化,兼顾现代化教育方式,创新适应各个年龄层和多元能力塑造需求的游乐产品。2010年,凯奇集团总部迁至上海,正式启用集研发、物流、展销为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并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此外,凯奇还牵头参与了相关儿童游乐业国家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的设立工作,提高自身研发能力在行业技改与产品应用中的价值。

图:儿童游乐设备行业及其上下游示意图

不同于制造设备研发的“重投入”,上海季高集团则是侧重家庭及亲子游乐业态“轻运营”的代表。季高集团主打以亲子游乐社交为产品理念,通过整合文创IP、设计咨询和管理运营等资源,为儿童和社区打造探索自然的游乐空间。季高“兔窝窝”亲子园(上海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糖苏河”(上海凯旋路桥下微空间改造)等典型项目利用攀爬、绳网、休闲座椅等设施,将亲子娱乐与艺术展览、运动休闲等业态功能复合。未来,户外无动力乐园的IP化、主题化不仅是体验消费的热点,在赋予产业功能的同时,环保节能、生态融合的无动力设计也是融合城乡空间与产业生态的实践。


四、儿童友好产业的发展思考

面向儿童友好的产业发展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我国的儿童产业集中度相对低,尚未形成大气候,运动游乐、食品健康、文创文旅等行业都尚未有完善的儿童发展导则;素质发展的要求下,教培机构全面转型,但新的行业品牌还不清晰,待形成系统的产业价值链。

然而,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对产业转型的启示离不开“开放”二字,这不仅类似日本在商办空间中的复合改造,也有儿童教育、游乐业走向生态自然、走向科技制造等产业空间的尝试,要求产业载体需要预留灵活空间,以应对动态的儿童发展需求。

在服务质效提升方面,儿童游乐与素质发展领域的企业案例说明,社会与市场资源的教育化是在服务中体现“儿童优先”原则的重要一环。为了更加贴近儿童发展的需求,儿童服务业需要兼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同时也意味着行业自身需要增进对于产品设计、教育研发、创新孵化的培育投入,以达到儿童参与创新、满足多样定制化需求的优质发展目标。

儿童产业的友好发展自然也离不开产业要素的支持。诸如丹麦利用区域发展基金联系业界资源网络,宁波北仑区设立1亿元儿童友好产业基金,重点面向文具产品、儿童健康、玩教具产业领域投资,这些都在推动企业儿童友好战略转型、项目孵化、平台服务与公众宣导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探索路径的初始,促进普惠的儿童活动与设施建设仍然是重中之重,服务提供方需要警惕落入“纯消费型”空间的陷阱。“儿童友好”作为创新思路的转变,更需要政策机构和市场主体积极与儿童群体、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对话,理解儿童友好的切实需求,形成社群共创的发展机制。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城市游乐场不仅是在玩耍中学习、成长的条件,也是对城市善治、企业担当、服务转型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友好   丹麦   儿童   友好城市   产业   城市   空间   游乐场   城市建设   视角   需求   动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