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理解、等待和接纳,才是孩子的出路和救赎 《孩子你慢慢来》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孩子你慢慢来》作者:龙应台

解读:清秋浅冬飞飞

“快点快点,要迟到了!”

“你怎么那么笨,系个鞋带都要半天!”

“你倒底有没有一点时间观念啊?这点作业要写到什么时候啊?”

“……”

妈妈们是不是都有过这种着急上火的时刻?

孩子来到我们身边,就如同一张白纸,认知几乎为零。对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奇的、未知的,都需要慢慢学习。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不够熟练,而显得笨拙缓慢;因为缺少时间概念,而磨磨蹭蹭。

往往在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变得焦虑暴躁,忍不住要去催促、指责、抱怨孩子。


而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却有这么一个暖心的画面:

作者龙应台在淡水的小街上买花。祖母将花递给五岁的小男孩,小男孩想用草绳在花束上系一个蝴蝶结,稚嫩的小手指在草绳上绕来绕去,慢吞吞地,总系不好。小男孩的祖母便大声催促。龙应台却安抚地说:“让伊慢慢来。”

“让伊慢慢来”简单的五个字,就像和风细雨一般,抚平了孩子的焦躁与不安,孩子在这句话的鼓励下,学会了新“技能”,完成了一次愉悦地体验。

那么《孩子你慢慢来》的作者龙应台,她又是怎样的一位妈妈呢?让我们走进这本书里,一起慢慢体会感悟吧!

作者龙应台,现代作家,被称为华文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支笔,也是华文界最受瞩目的女性。其笔下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合称为《人生三书》。

《孩子你慢慢来》是作者龙应台以一位母亲的亲身经历,写下的生活散文。

它呈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那份最真挚的母爱。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而是对生活的实景写生,既不刻意煽情,也不矫情挖掘,点到为止的细腻和温存,给无数读者带来感动和启迪。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要点来一起解读这本书。

1.长情地陪伴,耐心地培养

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学习。

三岁上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写字、学英语、学钢琴、学舞蹈、学画画……

再大一点,上小学了,就开始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特长班……

妈妈们总觉得孩子有学不完的东西,不管孩子愿不愿意,都得按照妈妈的意愿来;她们总是很着急,着急地催促着孩子快快成长,总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们也都急于求成,催促着孩子:“快点,再快点!” 却忘了“欲速则不达”。

事与愿违的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叛逆、越跟妈妈对着干。妈妈也变得越来越焦虑、气馁、失望、伤心和难过,总觉得自己的一片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

而在《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作者却用细腻的文字,描述着孩子身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与美好,用爱和耐心陪伴着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他爬、他笑、他摇头、他站起来又一跤跌倒,他眨动着圆滚滚、亮清清的眼睛。我总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每一个举动。”


在小木屋前面的杂草丛里,教孩子发音:“啵”;在小桥上,看流水,教孩子念“小桥流水人家……”;乘坐公交车,教孩子说:“公交车”。

在家里,安安将玩具车排成一排,告诉妈妈这是龙,妈妈开心地回答:“对,宝宝,龙,车水马龙”,直接忽视那一屋子的杂乱;妈妈边做饭边哼着儿歌,安安听见了,跟着妈妈快乐地唱起来……

还有在那条小巷里,妈妈领着安安,一路慢慢地走着,安安不停地问妈妈各种问题,妈妈都耐心地一一回答。

仿佛生活中的一切可视可听可感知可触摸的事和物,都是幼小的安安的活教材。

但是对于学前教育就教孩子识字写作业,按部就班地上课,妈妈是不赞同的。她认为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应付不来。

妈妈认为学前教育就应该是德国那种家庭式的。想玩积木的玩积木,想聊天的聊天,喜欢听故事的听故事,爱做手工的做手工……

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尽情玩耍。

总之不应该是“排排坐,分果果”,不应该是安静地坐45分钟,听老师讲着似懂非懂的“知识”。

即便是安安上学了,妈妈也不强迫安安写作业,安安的作业几乎每次都只有“一只老鼠”。“画老鼠”是安安学校的一种记成绩的方式,最好的成绩是“三只老鼠”。

虽然妈妈也曾焦虑过,但她还是选择尊重安安,接受安安“三只老鼠很好,一只也很好”的观点,允许孩子放下作业,去和朋友打篮球。

妈妈更注重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亲子阅读是妈妈一直都在坚持做的一件事,每天晚上的阅读,也是安安最快乐幸福的时光。

柔和的灯光下,妈妈搂着安安,细细地给安安讲《西游记》《水浒传》,读《白雪公主》《狼外婆》。

用大量的阅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理解,远比不停地说教要深刻得多。

在安安的成长过程中,安安可以自由自在地、按部就班地慢慢长大。

妈妈从不催促,也不焦虑,只是耐心地陪伴着、欣赏着孩子,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爱”是可以传递的


教育家卢梭说过:把儿童当作儿童,把成人当作成人!

但是很多家长,因为有了二胎,就要求老大这样那样,仿佛一夜之间,孩子就长大成人了似的,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你是哥哥,要懂事,要帮着妈妈照顾弟弟,知道吗?”

“你是老大,你要让着点老二!”

“你是姐姐,不要和妹妹抢玩具!”

“……”

家长一味地要求老大应该有老大的样子,唯独没有想过,老大也只是一个几岁的孩子,也需要关爱,也喜欢玩具。

正因为父母的偏爱,老大变得敏感焦虑,越来越不听话。时不时地给家长来点“惊喜”,不是把老二虐哭了,就是把老二打伤了,甚至做出更激烈的行为:将老二伤害致死。

前段时间看到一条资讯报道:2015年6月20日,武汉一户人家的大女儿,趁大人不备,直接将两个月大的弟弟扔下楼,被发现时,已经失去了生命。

在《我们长大了》的一期节目当中,大S也曾提到过:“女儿会主动攻击弟弟,经常故意拿东西在弟弟的头边挥,看有没有机会打到他……”

难道是孩子天生邪恶?并不是的,而是父母忽略了老大的情感需求,刺激了老大嫉妒心地快速成长,从而导致了老大伤害老二的事情频频发生。

那么本书的作者,又是怎么化解老大对老二的各种不满,培养出一双兄弟情深的好儿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飞飞从肚子里头出来的时候,果真带来了一个给哥哥的礼物:一辆会翻筋斗的越野跑车。安安觉得,这婴儿虽然哭声大得吓人,可还是挺讲信用的,还可以接受。”礼物自然是妈妈提前准备的。因为在妈妈肚子还只有四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让安安贴着妈妈的肚皮,跟肚子里的小宝宝说话。

并告诉安安,小宝宝和安安一样来自天堂,是上帝赐给妈妈的礼物,在小宝宝到来的那一天,也会从天堂给哥哥带来礼物。

很巧妙地化解了因为老二的到来,给老大心理上带来的冲击。老大也因为礼物而对老二产生好感,从心理上接受了弟弟的降临。

邻居阿姨来探望刚出院回来的妈妈和老二时,带了双份礼物,一份给老大安安,一份给老二飞飞。

邻居阿姨一进门,先是给安安一个拥抱,送给安安礼物,然后征求安安的意见:“我可以去看看弟弟吗?”安安看在礼物的份上,很大方地同意了。

阿姨走的时候,在门口又亲了亲安安,并大声对妈妈说:“我觉得还是老大最漂亮,你觉得呢?”

很暖心地消除了老大因为老二的备受关注,而产生的失落感。老大对老二的好感也增加了几分。

并不是所有探视的客人都如邻居阿姨那样会来事。他们会很直接地忽略老大地存在,只是一个劲地夸老二,也只给老二带礼物,完全感觉不到老大的失落。

事后,妈妈便用拥抱无声地安慰老大,赶走老大心中的不安与失落,“妈妈放下梳子,将老大拥进怀里,竟有些心酸起来”。

妈妈怎么爱老大,老大就会怎么爱老二,反过来老二又会怎么爱老大,爱是会传递的!

老大用牙齿咬老二的鼻子……“你爱我吗,底笛?”安安问。

“爱呀!”飞飞说,不假思索地。

当哥哥做错事,妈妈要惩罚哥哥时,弟弟也会护着哥哥,“两兄弟相依为命地抱在一起。”

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越分越少,唯独爱是越分越多。


3.爱和理解、等待和接纳,才是孩子的出路和救赎。

前段时间,有一个网络视频,一度引起热议。

一位八九岁的小女孩,在一家超市里拿了一些零食,被店员当场抓住,并被带到家长面前。

家长一怒之下,当着众人的面,就对女孩一边责骂一边拳打脚踢,好像孩子就是那十恶不赦的犯人。

家长这么做,无非是觉得自己的孩子给自己丢了脸,急于告诉大家,那只是孩子的个人行为,不是家长不作为。家长只是想着要给自己挽回点面子,却完全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

孩子小,不懂事,因为自控力差,偶尔犯这样那样的错,也是在所难免的。

其实犯了错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也是恐惧和羞愧的,更需要理解和接纳、正确地引导和教育,而不是在家长的拳脚下、羞辱中,直接被定下罪名,挂上永久的“耻辱牌”。

如果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正确教育孩子,而是肆意贱踏孩子的自尊心,那么孩子就会对自己不断否认,在爱的认知上就会出现缺失或者偏激。

孩子长大后,要么是一辈子活在童年的阴影里;要么就毫无尊严地活着,觉得做什么都无所谓,缺少羞耻心,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犯错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只有家长的爱和理解、等待和接纳,才是孩子的出路和救赎!

本书中也讲到了,妈妈处理孩子偷拿巧克力的事情。那么妈妈是怎么做到即维护了孩子的尊严,又让孩子得到了深刻教训的呢?让我们一起继续往下看!

妈妈接到超市老板的电话,得知安安的好朋友弗瑞第在超市偷了东西后,没有急着给孩子定罪,而是想到自己在八岁的时候 ,也曾拿了母亲十元钞票,藏到衣柜底下,却被爸爸从穿衣镜里看了个一清二楚。

妈妈来到超市里,超市老板小声地告诉妈妈:“他真地怕了,不要吓到他。”

妈妈在小弗瑞第面前蹲下来,把弗瑞第拥进怀里,先是安慰,告诉他:“他们不会报警,我会照顾好你。”

安抚好弗瑞第的情绪后,妈妈才说她需要了解事情的经过,并鼓励弗瑞第要真真实实地讲出来。


弗瑞第形象生动地表演了,自己缩着脖子、弯着腰、抱着大肚子的“作案”过程。并如实告诉妈妈:安安并没有参与“作案”,但是参与了“分脏”。

整个事情了解清楚后,妈妈很郑重地要求弗瑞第不要再“犯案”,否则自己将不会再跟他做朋友,弗瑞第很诚恳地答应了。

回家后,妈妈心平气和地跟安安进行了耐心地长谈。引导安安明白,知情不报,还参与“分脏”,就是共犯。并且告诉他,共犯的罪行也几乎是一样重:“他有六分重,你有四分重。”

然后安安被罚写检讨,打扫院子里的落叶,还有三天不能看电视;弗瑞第则在爸爸地陪同下,给超市老板送了一束鲜花,道了歉,也被罚扫院子和三天不能看电视。

或许多年以后,两个孩子依然会记得:在那个“阳光似花生油的下午”,两个好朋友因为被罚,而只能隔着篱笆远远相望。

妈妈用理解和爱,维护孩子尊严的同时,也用引导和教育让孩子明白:“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

总之,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一件能够立竿见影的事,而是一条长长的路,需要父母陪伴着孩子一起慢慢走完。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的: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在他绽放之前,为人父母的责任就是唤醒他。

而在这个唤醒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不要用自己的节奏去拔苗助长。

最后,愿每一对父母都是麦田的守望者,远远看着,在孩子需要时,伸出双手,告诉他:“孩子,你慢慢来,爸妈一直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慢慢来   安安   孩子   焦虑   出路   弟弟   礼物   家长   父母   妈妈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