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过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与正常孩子有什么不同?

儿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日益受到成人尤其是家长们的广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也越来越受到普通老百姓的重视。

而儿童的心理虐待却是一直受到中国家长的忽视,虽然社会进步了,现在很多家长不会打骂孩子,但是却因为自己的工作忙而忽略孩子的培养,或者有的家长因为自责自己不能陪孩子而对孩子有求必应,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虐待。

这都是家长们不重视孩子培养而形成的心理虐待,对孩子青少年期以及成人期一定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始有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的问题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仔细观察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运作方式。

可以看出,虽然这些模式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儿童的心理虐待问题还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巨大的漏洞阻碍了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研究儿童心理虐待及其影响,既可以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理论,又可以及时发现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并且可以帮助儿童及时走向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

通过对儿童受到心理虐待现状及其对儿童成长过程中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可以为家长敲响警钟,提醒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同时能使家长明确什么方式的教育会使儿童受到心理虐待,为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这不仅仅是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与儿童心理健康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关注学校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过程。

童年期虐待对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更甚于一般认知发展。社会认知的对象范围很广,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随着有关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深入,国内已有研究发现,受虐待儿童在处理模糊激惹信息时更可能作出敌意的归因倾向,同时在选择反应策略时,超过80%的儿童在权威的情境下更愿意选择亲社会策略。

儿童在信息加工中出现的译码偏差与归因偏向与其认知控制机能有关,受心理虐待的儿童在多项实验中都表现出认知控制机能的减弱。

受虐儿童在处理无关的攻击性信息时,往往是缺乏效能的,即他们无法抑制对无关信息的注意,其攻击性幻想的特征难以控制地使他们的注意指向攻击性刺激。

研究以社会认知为切入点,研究儿童心理虐待与儿童的社会认知的关系。以往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关注的都是对成人期的影响,缺乏对儿童期的关注。

因此研究采用情境实验与内隐测验等方法,从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层面上研究童年期受心理虐待的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轨迹。丰富了心理虐待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研究采用问卷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七到八年级的儿童受心理虐待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对四年级到八年级的835名儿童心理虐待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

其次,采用三组被试间实验设计对七到八年级60名儿童的社会认知,分别从社会知觉,归因方式与社会态度三方面进行了测量进行了研究。

八年级与七年级受心理虐待儿童发生率高于其他年级,且完全没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发生率低于其他年级。其中七年级发生率最高,已经超过半数。

七年级是儿童脱离小学,进入中学的第一年,儿童需要重新开始适应环境,而学习任务也开始突然加重,补课更是填满了孩子的所有时间,有些家长甚至全天侯陪同孩子进行补课,认为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每天穿梭于补课班之间。

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吃饭,孩子的头脑得不到任何休息,他们心中会很向往很怀念小学生活。

而七年级也是儿童生理与心理状态开始发生一些变化的关键期,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促进其独立意识开始迅猛发展,这种想要独立解决事情但是却有无能为力的矛盾就是此年龄阶段正在经历的痛苦。

由于外界环境与自身状态,造成这个年龄产生最为严重的心理虐待,并且能诚实的反馈出来的现象。而我们所熟知的青春期是初中二年级,即八年级,儿童开始对身边所有事物尤其是老师怀有很强的敌意。

因此虽然很多人不是很认真的回答问卷,在此基础上仍旧有高于40%的心理虐待发生率,而心理虐待呈现阴性的儿童也处于五个年级中最低,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年级。

而心理虐待也是一种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行为导致的问题,年龄越大,对儿童的影响则越明显,因此在研究二中,本研究选择八年级与七年级这两个年级进行社会认知的测量。

虐待类型在每个年级发生均不同,但是从整体来看,恐吓是最为经常发生的虐待类型,贬损为最少发生的类型。

除了六年级与五年级,其他年级均是恐吓发生率最高,而六年级发生率最高的为忽视,五年级发生率最高的为纵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

或者对孩子说今天不允许你吃完饭等威胁性的话语,甚至有的家长会在客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这些行为都是中国家长习以为常的教育方法,但是却是不正确的教育行为。

也有很多家长因为自己工作较忙,作为父母一回家就要做饭,维持家务,认为自己给孩子提供了生理需求,让孩子吃饱穿暖,父母的责任就做完了,但是忽略了孩子也是人,孩子也有思想,也有心理活动,需要家长的陪伴。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心理状态根本没那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根本不需要注意,对此心理虐待一词不屑一顾,但是事实证明心理虐待确实存在。

忽略是家长给孩子最多的心理虐待,孩子每次在家长身后含着泪,祈求家长回头看看自己,多一些关注在自己身上,家长的小时候也许也有这种心理状态,希望此研究能引起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为孩子想想。

在受心理虐待的儿童身上通常不会只发生以一种虐待行为,虐待行为经常以组合的形式发生在儿童身上。每个家长都不会只有一种坏的习惯,对孩子产生的心理虐待也不会只产生一种。

其实每个在别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的家长,都对自己孩子有心理状态,需要家长呵护这一观点不以为意,同时也会忽略孩子的想法,忽略关心孩子这个行为。

例如,在幼儿园进行观察时,发现某位小朋友给接她的家长展示当天的艺术手工成果,但是家长却很嫌弃,看都不看一眼,小朋友的眼眶中立刻有了眼泪。

由此可见心理虐待是确实存在,并且经常不会仅一种形式出现。但是本研究中最为经常的组合为恐吓与忽视。可以看出中国式的家长教育与国外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恐吓的同时,会忽视孩子的需要,而外国的家长如果经常对孩子进行说教,说明家长重视孩子,也就不会发生忽视这种心理虐待。

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之前,研究者一直认为女性受虐待的状况会严重于男性,但是研究结果证明心理虐待的发生在男女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甚至男生在所有的心理虐待类型中得分均高于女生。

此结果显示了男生在心理上可能比女生更脆弱敏感,不会因为是男性就心思更粗,或者更不在乎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在对待孩子时不应该分出性别差异,应该一视同仁,都精心对待。

心理虐待阳性组与阴性组得分差异显著。研究发现,心理虐待阳性组得分在各种心理虐待类型上都显著高于心理虐待阴性组的得分。

同时在研究也发现,心理虐待阴性组的人数也低于阳性组。心理虐待儿童在得分上显著高于非心理虐待的儿童,说明大部分儿童已经意识到自己身处虐待的环境,甚至开始反抗这种环境而与家长产生冲突,家庭矛盾由此产生。

而心理虐待阴性组的儿童人数很少,说明现在没有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越来越少了,家长的行为基本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尤其是很多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使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认为自己是导致父母吵架的原因,自责的心理导致自己痛苦,对今后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认知   儿童   孩子   心理   社会   阴性   高于   儿童心理   家长   能力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